住在中建玖上琅宸的日子,是把东方诗意揉进日常 —— 一名未来物业经理的暖心观察笔记
每天清晨六点四十分,我总会提前二十分钟到岗,先绕着小区的园林走一圈。此时的玖上琅宸还裹着静安的薄雾,园丁老周正蹲在 “曲水叠石” 旁修剪鸡爪槭,指尖沾着露水;管家小苏提着食盒往 3 栋走,里面是刚蒸好的桂花米糕 —— 她记得住在 3 栋的张阿姨是美院教授,每天七点半要在园林里写生,习惯带份温热的中式早点。作为未来这里的物业经理,我渐渐明白:真正的顶奢住宅从不是 “昂贵的标签”,而是 22 位大师把豫园的灵秀、陶瓷的温润、现代的便利,藏进了业主每天能触摸到的细节里,让 “东方美学” 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推开窗就能看到的叠石流水,走出门就能踩上的青石板路。
![]()
![]()
![]()
![]()
![]()
![]()
![]()
一、清晨:园林里的写生时光,把 “豫园意趣” 过成日常
我见过太多豪宅的清晨:业主们匆匆钻进豪车,园林里只有保洁的身影,漂亮却少了点人气。但在玖上琅宸,清晨的园林是 “活” 的 —— 有张阿姨的画架,有小朋友追蝴蝶的笑声,有老人打太极的身影,连风里都飘着桂花香。
上周三早七点,我在 “松间月洞” 旁碰到了张阿姨,她的画架支在青石板上,画布上已经勾勒出叠石和流水的轮廓。“以前住外滩的大平层,想找块能写生的地方,要开车去豫园,堵车不说,还总有人围观。现在好了,下楼就是‘小豫园’,这 15 米纵深的叠石景观,比豫园的还精致,早上没人打扰,安安静静画两小时,心情都不一样。” 张阿姨指了指画架旁的保温杯,“小苏知道我胃不好,每天都帮我把菊花茶温在会所的茶炉里,画累了就能喝口热的,比自己女儿还贴心。”
这就是玖上琅宸园林的 “妙处”—— 不是简单复刻豫园,而是把豫园的 “意趣” 揉进了现代生活。老周修剪的鸡爪槭,枝桠的走向是按宋式画谱来的,既好看又不挡路;“曲水叠石” 的流水,是用循环系统做的活水,夏天不腐臭,冬天不结冰,张阿姨说 “听着流水声写生,比听空调声舒服多了”;连青石板的缝隙都有讲究,留了 3 毫米的宽度,下雨天不积水,踩上去还能听到 “嗒嗒” 的脆响,像老上海弄堂里的声音。
不远处的 “竹影回廊” 里,住在 5 栋的李总正带着儿子小远打太极。李总是做金融的,以前总说 “忙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现在却每天早起半小时陪儿子。“以前住的小区只有一片草坪,儿子总说无聊。现在这回廊里能打太极,旁边还有‘童顽园’,小远能在那儿玩榫卯积木,我锻炼的时候还能看着他,不用再担心安全。” 李总笑着说,“最惊喜的是这回廊的设计,夏天遮阳,雨天挡雨,连风都是软的,打太极的时候特别舒服。”
1.5 米的纵深景观,从来不是图纸上的数字,而是张阿姨画布上的叠石,是李总打太极的回廊,是小远玩积木的童顽园。玖上琅宸的东方美学,从一开始就没打算 “端着”—— 月洞门是小远玩躲猫猫的 “秘密基地”,青石板是张阿姨放画架的 “天然桌”,连叠石旁的石凳,都是按人体工学做的,老人坐久了也不腰疼。
二、午后:会所里的雅集,把 “奢享” 过成家常
中午十二点半,阳光透过 3000㎡下沉式海派奢艺会所的玻璃穹顶,洒在茶歇区的宋式长桌上,像撒了一层金粉。我路过时,看到住在 8 栋的陈姐正和朋友喝下午茶,桌上摆着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旁边放着刚烤好的蔓越莓饼干。“以前和朋友聚会,要提前一周订高端餐厅,还总担心环境吵。现在会所就在楼下,下沉式的设计特别安静,窗外就是园林的叠石,喝着茶看着景,比在餐厅舒服多了。” 陈姐指了指茶具,“你们这茶具是特意找景德镇师傅做的吧?釉色像‘金镶玉’,和外面买的不一样。”
我笑着点头 —— 为了这套餐具,项目团队特意远赴景德镇研习了三个月,把 “金镶玉” 的陶板工艺用到了茶具上,既好看又实用。玖上琅宸的会所,从来不是 “摆着看的奢侈品”,而是把 “大师设计” 和 “日常需求” 拧成了一股绳:
瑜伽室的落地玻璃对着 “曲水叠石”,练瑜伽时能看到流水和绿植,呼吸都变顺畅;健身区的器械是进口的,但旁边放了宋式的原木凳,累了能歇会儿,不像别的会所那么冰冷;最受欢迎的是 “雅集区”,每周都有业主约着来这儿写字、画画,张阿姨还在这里开了次小型画展,业主们拿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比在美术馆还热闹。
下午两点,我在会所的影音室碰到了住在 12 栋的王先生,他正陪女儿看动画。“以前带女儿看电影要开车去商场,还总担心人多传染感冒。现在会所的影音室能预约,沙发是定制的,女儿能躺着看,屏幕也不伤眼睛,看完还能去旁边的童顽园玩,太方便了。” 王先生指了指墙上的音响,“你们这音响效果好,连动画片的声音都特别清楚,我有时候也会自己来这儿看部电影,放松一下。”
会所里的 “现代便利” 也藏着东方的巧思:灯光能用语音控制,但控制面板做成了陶瓷的,上面刻着宋式纹样;新风系统 24 小时开着,但出风口藏在叠石后面,看不到也听不到;就连卫生间的洗手液,都是定制的桂花味,和园林里的香气呼应。在这里,“奢享” 不是喝多贵的茶,坐多好的沙发,而是不用赶路,不用预约,下楼就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地方。
三、傍晚:归家路上的光影,把 “仪式感” 过成日常
下午五点半,夕阳斜照在 “金镶玉制” 的陶板立面上,金色的光影像撒了层碎金,把整个小区都染得暖暖的。我在小区门口碰到了刚下班的李总,他正对着立面拍照。“以前下班回家,看到的都是灰蒙蒙的砖墙,现在这陶板立面,晴天有晴天的好看,雨天有雨天的味道 ——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顺着陶板流下来,像画里的样子,我每天都要拍张照存着。” 李总笑着说,“最惊喜的是 270° 转角无柱设计,我家客厅的窗户特别大,傍晚的阳光能照进整个房间,晒被子都不用抢位置。”
这就是 “金镶玉” 陶板的妙处 —— 不是硬邦邦的石头,而是有温度的 “皮肤”:夏天吸热慢,摸上去不烫;冬天保温好,屋里比别的小区暖和;颜色也不会变, years 后还是这么好看。我见过有业主特意在立面旁拍婚纱照,金色的光影落在婚纱上,比在摄影棚还出片。
走到 15 栋的架空层时,看到几位老人正带着小朋友玩积木,架空层的天花板上挂着宋式的灯笼,暖黄色的光特别温馨。“以前架空层都是堆杂物的,现在这里放了桌椅和玩具,下雨天也能带着孩子出来玩,邻居们也能聊聊天,比在家闷着好。” 住在 15 栋的刘阿姨说,“你们还在架空层放了书,都是业主捐的,我孙子每天都要来这儿借本书看,比在家玩手机强。”
玖上琅宸的 “归家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 “从大门到电梯”:门口的保安会笑着打招呼,记得你家孩子的名字;园林里的路灯会慢慢亮起来,不会晃眼;架空层的邻居会问你 “今天下班早啊”,像在老弄堂里一样。在这里,“仪式感” 不是门口站多少保安,而是每天回家都能看到熟悉的笑脸,看到好看的光影,心里踏实。
四、夜晚:物业的守护,把 “安心” 过成日常
晚上七点,小区渐渐安静下来,我去岗亭查岗时,看到管家小苏正帮张阿姨送画具。“张阿姨下午在园林写生,把画架忘在那儿了,我帮她收回来,顺便送上门。” 小苏手里的画架包是定制的,上面绣着 “玖上琅宸” 的字样,“张阿姨的画具贵,我们特意做了这种包,不容易坏。”
晚上九点,我在值班室处理业主需求时,看到系统提示:住在 8 栋的陈姐需要代收一箱红酒。我赶紧让值班的同事去门口等,还准备了冰袋 —— 陈姐说这红酒是朋友从国外寄来的,怕坏了。后来陈姐特意发消息道谢:“以前住别的小区,代收红酒总被摔碎,现在你们不仅帮我收,还放了冰袋,太细心了。”
玖上琅宸的 “物业守护”,从来不是 “24 小时值班” 的口号,而是记住业主的小习惯:张阿姨的画具要轻拿轻放,陈姐的红酒要放冰袋,李总的儿子喜欢吃桂花米糕;是业主需要时,能第一时间出现:深夜忘带钥匙,师傅十分钟就到;家里的智能系统不会用,管家上门教;甚至业主出差,能帮忙照看家里的绿植,浇水施肥。
有次深夜十一点,住在 10 栋的业主突然打电话说家里的老人不舒服,我们赶紧帮他联系救护车,还派了位管家跟着去医院,直到家属赶来。后来业主特意来物业道谢:“那天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住在这里,就像有家人在身边一样。”
五、写在最后:玖上琅宸,不是 “豪宅”,是有温度的东方家
从事物业工作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 “冰冷的豪宅”—— 装修华丽,却没有人气;服务周到,却少了点贴心。但玖上琅宸不一样,它的 “顶奢” 不是贴了多少金,用了多少贵的材料,而是 22 位大师把东方的诗意,揉进了业主的日常里:是清晨园林里的流水声,是午后会所里的桂花香,是傍晚立面上的光影,是夜晚管家手里的热茶水。
在这里,老人能找到下棋、写生的地方,孩子能找到玩积木、看动画的角落,年轻人能找到健身、放松的空间。它不是一个只能 “看” 的豪宅,而是一个能 “住” 的家 —— 能让你卸下一身疲惫,能让你和邻居聊聊天,能让你每天都有小惊喜。
8 月 8 日的产品发布会,会揭晓更多匠心细节,但我想告诉大家:玖上琅宸最珍贵的,不是那些大师的名字,也不是那些昂贵的材料,而是它能让 “东方诗意” 不再遥远,能让 “顶奢生活” 不再冰冷,能让你每天醒来都觉得 —— 住在这儿,真好。
我们在玖上琅宸等你,一起把东方的 “温润” 和现代的 “便利”,过成每天的小确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