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8月1日,太平公主被赐死,她的儿子们几乎全部人头落地。
武崇敏,死,武崇行,死,薛崇训,死,唯独薛崇简,活了下来。
覆巢之下,他凭什么能独善其身?
——《壹》——
那个在皇宫里长大的孩子
688年,薛绍死在大牢里,不是战死,不是病死,是被活活饿死的,他的罪名很简单,哥哥薛顗参与了叛乱,武则天要杀薛家,谁也拦不住。
![]()
太平公主哭着求情,没用。
她刚生下次子薛崇简不到一年,丈夫就没了,这个孩子从小缺父爱,武则天看着外孙长大,心里多少有些愧疚,她把薛崇简接进宫里,封了个郢国公。
一个婴儿,就有了爵位,宫里还有个孩子,叫李隆基,比薛崇简大几岁。
两个孩子就这么玩到了一起,他们在太极宫的回廊里追逐,在御花园里捉迷藏,在藏书阁里翻看兵书,李隆基教薛崇简骑马,薛崇简陪李隆基读书。
后来史书记载,他们并称"五王"。
薛崇简、武崇训、武延宁、李成器、李隆基,但血缘关系,注定了他们会站在不同的位置,李隆基是李唐宗室,薛崇简是薛家之后。
一个姓李,一个姓薛,看似没什么区别。
但在那个时代,姓氏就是立场,690年,武则天逼太平公主改嫁,新郎是武攸暨,武家人,太平公主又生了两个儿子,武崇敏和武崇行。
薛家的儿子,武家的儿子,都是太平公主的儿子。
但在武则天眼里,武家的儿子更亲,薛崇简心里明白,母亲有了新家庭,他和哥哥薛崇训,只是前夫留下的遗孤,710年6月,唐中宗死了,宫里传出消息,说是暴毙。
![]()
外面的人都知道,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毒。
毒死自己的丈夫,毒死自己的父亲,就为了权力,韦后立了16岁的李重茂当傀儡皇帝,自己临朝称制,她调集了5万兵马驻守长安,把南北衙禁军全部交给韦家子弟。
卫尉卿韦璿,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全是韦家人。
她想学武则天,当第二个女皇,李隆基坐不住了,他是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手里有一支万骑营,但兵力悬殊,硬碰硬必输,他需要内应,需要有人打开宫门。
薛崇简出现了,太平公主派儿子去见李隆基。
名义上是表兄弟叙旧,实际上是传递情报,两个年轻人关系好,经常走动,韦后不会起疑,7月21日夜里,政变开始。
——《贰》——
权力是慢性毒药
葛福顺率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打白兽门,三更时分,宫中鼓噪声起,羽林军倒戈,守门兵将被杀,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等着宫内的消息。
![]()
韦后逃进飞骑营,被自己的士兵砍了头。
安乐公主还在对着镜子画眉,士兵冲进来,一刀砍下,上官婉儿拿着灯笼迎接,刘幽求求情,李隆基摇头,"斩",天亮时,长安城内外平定。
薛崇简跟在李隆基身边,亲眼看着韦后的头颅被送上来。
他没吐,也没躲,这是他的第一场政变,他24岁左右,功劳簿上,薛崇简排在前面,拥立睿宗有功,封立节郡王,食邑三千户,加上柱国。
太平公主更是风光无限,她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可以参与决策朝政,实封万户,她的三个儿子全部封王,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简,那时候,母子同心,姑侄和睦,712年,李旦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
这一年,李隆基27岁,正式成为大唐皇帝。
他晋封薛崇简为郡王,进位上柱国,看起来是恩宠,实际上是安抚太平公主,但矛盾已经埋下了,太平公主不愿意放权。
她参与了两次政变,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唐隆政变诛灭韦后。
她觉得,李隆基能当皇帝,有她一半功劳,左右羽林将军,都听她的,府库有多少钱粮,她比户部清楚,李旦每次上朝,都要问宰相。
"这件事和太平公主商量过吗?"然后再问:"和三郎商量过吗?"三郎就是李隆基。
皇帝和公主,分庭抗礼,薛崇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去找母亲,劝她放权,"母亲,我们已经有万户食邑了,足够子孙后代享用,何必再争?"
![]()
太平公主的回答是一鞭子,"你懂什么!"
她指着薛崇简的鼻子骂,"我给你挣来的富贵,你让我拱手让人?"薛崇简又去劝,母亲又是一鞭子,史书记载,"数谏其母被挞",挞,就是鞭打。
母亲最爱的儿子,变成了最恨的儿子。
因为薛崇简站在了李隆基那边,他多次向表兄透露母亲的动向,多次阻止母亲的计划,太平公主发现后,气得发抖,"你胳膊肘往外拐!"
"我姓薛,不姓武。"薛崇简回答得很直接,"这天下姓李,不姓武。"
——《叁》——
713年的那场屠杀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动手了,她联合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宰相,密谋废黜李隆基,她还找了宫女元氏,准备在李隆基的食物里下毒。
![]()
天麻粉里掺毒药,神不知鬼不觉,但计划泄露了。
宰相魏知古告发,李隆基提前得到消息,立即召集郭元振、高力士、陈玄礼、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商议对策,先下手为强。
7月,李隆基率禁卫军从玄武门出发。
城内四处围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斩,右羽林将军李慈,斩,宰相窦怀贞自缢而死,萧至忠,斩,岑羲,斩,宗楚客,斩。
四位宰相,一夜之间全部人头落地。
太平公主逃进了南山的寺庙,她躲了三天,以为能躲过一劫,三天后,她走出寺庙,回到家中,李旦替妹妹求情,李隆基摇头,"姑母谋逆,罪无可赦。"
太平公主在家中被赐死,然后是她的儿子们。
武崇敏,斩,武崇行,斩,薛崇训,斩,党羽数十人,全部处死,长安城的血,从东市流到西市,唯独薛崇简,跪在李隆基面前。
"表弟有何话说?"李隆基问,薛崇简一句求情的话都没说。
他没为母亲求情,没为兄弟求情,他只是跪着,低着头,李隆基沉默了很久,"念在表弟屡次劝阻太平,且被鞭打之苦,特免死罪,赐国姓李,官爵如故。"
![]()
薛崇简活了下来,薛崇简改名李崇简。
他还是郡王,还是上柱国,还有官职,史书记载到这里,仿佛是个圆满的结局,李隆基宽宏大量,薛崇简感恩戴德。
但1954年,一块墓志铭出土了。
《大唐故袁州别驾薛府君墓志铭并序》,咸阳市底张湾出土,现藏西安碑林,墓志铭上写得清清楚楚:先天政变后,薛崇简立即被贬出长安。
他的妻子叫武氏,武三思的女儿,方城县主。
她跟着丈夫流放到溪州,水土不服,心情抑郁,722年,开元十年,武氏病死在溪州,薛崇简埋葬了妻子,妻子死后不久,朝廷下旨,起复为袁州别驾。
又是个别驾,副职,薛崇简到任后,整日郁郁寡欢。
724年9月23日,开元十二年,薛崇简病死在袁州官舍,墓志铭上写:"以开元十二年九月廿三日,薨于官舍,"薨,是死的意思,他多大年纪?大约40岁左右。
李隆基听说表弟死了,没有任何反应。
没有追赠,没有追谥,没有厚葬的旨意,仿佛这个人从来没存在过,薛崇简的墓志铭是家人自己立的,不是朝廷追封的。
——《肆》——
历史的答案
724年10月14日,薛崇简下葬于黄山之原,墓地很简陋,陪葬品很少,一个曾经的郡王,曾经的上柱国,曾经的拥立之臣,就这么草草入土。
![]()
薛崇简为什么能活下来?
不是因为李隆基仁慈,不是因为童年情谊,不是因为血缘关系,是因为他的政治站队,从710年唐隆政变开始,薛崇简就是李隆基集团的人。
他传递情报,他参与政变,他屡次劝阻母亲,他被鞭打也不改立场。
713年先天政变时,他没有为母亲说一句求情的话,太上皇李旦求情,李隆基不听,如果薛崇简也求情,他必死无疑,但他没有,他跪在那里,一言不发。
这就是他的投名状,用母亲的命,换自己的命。
用兄弟的血,换自己的活路,但李隆基也没打算真的放过他,表面上赐姓李,保留官爵,实际上立即贬谪,从长安到蒲州,从蒲州到溪州,从溪州到袁州。
一路往南,一路远离权力中心,妻子死了,没人安慰。
自己病了,没人探望,死了,没人哀悼,这就是所谓的"宽恕",不杀你,但让你生不如死,不追究,但也不重用,给你一个名义上的官职,实际上是软禁。
让你在偏远的地方,郁郁而终,这比一刀杀了更残忍。
薛崇简的墓志铭上,署名还是"薛府君",不是李府君,是薛府君,他死后,又改回了薛姓,李隆基赐的国姓,只是政治需要。
![]()
真正入土的时候,他还是太平公主的儿子,薛绍的儿子。
他一辈子都在选择,选择站队李隆基,选择背叛母亲,选择活下去,他以为自己选对了,但最后发现,他什么都没选对。
政治斗争里,没有赢家,只有活着的人。
薛崇简活下来了,但他活得比谁都苦,他的兄弟们死得痛快,一刀毙命,他却要在贬谪的路上,一天天耗尽生命,一天天回忆过往。
每天睁开眼,都在提醒自己:你是背叛母亲的人。
每天闭上眼,都在梦见母亲临死前的眼神,这才是李隆基最狠的地方,他不杀薛崇简,但让所有人都知道,背叛者的下场。
活着,但生不如死,有官职,但永不重用,有爵位,但形同囚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