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循环。”(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邱伟光)
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主渠道与微循环各有侧重,又缺一不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将从从概念区分、功能建设、政策解读到未来趋势,系统阐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路径,并以北京欧倍尔思政仿真教学资源和课程思政图谱为案例,帮助高校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
图片来自 | 教育部官网
一、概念区分:本质相同、侧重点不同
要点 | 二者都是立德树人的工具,思政课程提供宏观理论支撑,课程思政负责微观渗透,两者互为“显性隐性”协同体。
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指学校专门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其本质是一种课程观,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从角色定位看,思政课程是“主渠道”,承担主体责任;课程思政是“微循环”,体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二者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而是内涵和要求不同的两个概念。
![]()
二、功能建设:从“单向灌输”到“全链路育人”
引言 | “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学生现场感觉不到,真正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引自: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委员仲计水教授)
实现“同向同行”,需从机制设计到教学落地多维度推进。关键在于构建协同性(思政课程提供方向引领,课程思政落地专业场景)和互补性(显性理论与隐性渗透结合)。
1、价值观引领:思政课程明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课程思政在专业情境中体现价值取向。
2、能力培养:思政课程培养政治判断力;课程思政通过项目、实验提升创新与社会责任感。
3、教学资源整合:
(1)课程设计与思政图谱应用:以《有色金属湿法冶炼与综合应用》课程思政 为例
![]()
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工程案例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解铜湿法冶炼工艺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强调家国情怀和工程素养。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PBL)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际操作中。例如,在进行湿法冶金工艺中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匠精神。
构建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知识图谱,明确每个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具体位置和作用。例如,家国情怀在项目1“绪论”中通过介绍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背景进行培养;工程素养在项目2、3、4中通过讲解湿法冶炼工艺和设备操作进行培养。
![]()
(2)技术赋能虚拟仿真资源:
北京欧倍尔的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如VR/AR技术平台)提供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理论“活起来”。设计多款软件:
红船与中共一大VR场景
国共合作与中共三大VR场景
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VR场景
南昌起义与中共建军VR场景
井冈山毛泽东故居(八角楼的星光)…………
这些资源可作为课程标配,支撑高校快速落地思政建设。
![]()
三、未来发展与重点关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
![]()
各高校正在探索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如北京欧倍尔开发的思政仿真教学资源,正在帮助教师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鲜活。教师是这场变革的关键。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提炼思政元素的能力、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和协同育人的能力。
课程平台、教学资源针对高校教师开放试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