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很多人认为“集显就是摆设,玩游戏卡成PPT”,可Intel、AMD却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迭代新架构,卷起集显性能竞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用户不买账,厂商不撒手”的情况?
![]()
先说用户:集显性能“拉胯”,高端游戏玩不动
用户觉得集显没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性能跟不上需求。老一点的集显运行像《赛博朋克2077》或《艾尔登法环》这样的游戏,低画质+720P分辨率也仅仅是勉强一战。相比之下,入门级独显如RTX 3050能轻松流畅运行,差距一目了然。所以也有不少玩家吐槽,集显适合刷剧上网,但一碰游戏就露馅,尤其遇到光线追踪这种高负载技术,集显直接“跪”了,帧率掉到个位数。再举个栗子,你经常能听到的言论还有“集显增加功耗却不带热量,为什么不直接上独显?”这种声音在不在少数。总之,在用户眼里,集显是“鸡肋”——够用但不给力,高端玩家直接pass。
![]()
轻薄市场+AI浪潮,集显是“隐形金矿”
厂商为什么“不理”用户吐槽,只是一味低头猛干?答案藏在市场逻辑里:集显不是为“硬核游戏党”设计的,而是瞄准了占笔记本市场70%以上的轻薄本和便携设备。2025年,Steam Deck这类掌机火爆,全球手持游戏设备出货量预计超5000万台,用户要的是“随时随地玩”,而不是拖着个大电老虎。集显功耗低,续航能轻松破10小时,噪音小、机身薄,正中下怀——集显让游戏从“桌面牢笼”解放到掌上,厂商投资回报高,因为它打开了新市场的大门。
![]()
再看AI时代,集显成了“多面手”。2025年,Copilot+ PC标准要求NPU(神经处理单元)+集显组合至少48 TOPS算力,Intel Lunar Lake的Arc 140V和AMD Strix Point的Radeon 800M系列正好卡位。它们不光负责图形渲染,还能加速AI任务如图像生成或实时翻译。
![]()
从“够用”到“能玩”,未来还有大招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的集显性能提升幅度极为明显,AMD的RDNA 3.5架构集显性能已经可以看齐入门级独显、Intel的Battlemage Xe2架构集显性能也突飞猛进。甚至Intel还将与NVIDIA合作推出NVIDIA RTX chiplet SOC,总而言之,卷性能是为了在单位功耗内提供更高的执行效率。
![]()
在AI笔记本和迷你PC上,现在的高阶集显已经可以处理4K视频、甚至运行本地AI应用(如Stable Diffusion、本地部署大模型等),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续航时间反而更长。讲白一点,厂商卷技术就是要把集显从“配角”变“主角”,从而抢占AI PC的万亿市场。
![]()
所以,不管用户是否吐槽,厂商依旧疯狂卷技术,是因为它在轻薄+AI赛道上简直是“天选之子”,在更重视单位功耗的时代,谁能拿出更好能效比的产品,谁能拿出功能性更强的产品,谁就能跑赢这一场比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