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本刊记者 常翔宇
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以其广袤的疆域、多样的生态地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守护国家生态安全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屏障。
阿尔泰山中医药文化及野生植物司法保护基地、哈密市白石头林区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博湖县博斯腾湖大河口司法生态修复基地……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一幅新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全景图格外引人注目。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进沙退”到塔里木河全域保护,从草原牧场上的生态坚守到烽燧遗址旁的文物守护……通过全景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山南北的每一寸山河,都有着法治力量的坚实保障。新疆法院以司法为刃,严惩生态破坏与文物受损犯罪;以法治为盾,筑牢生态安全与文化传承防线,在戈壁荒漠与雪山草原间,书写守护美丽新疆的法治篇章。
助力打赢沙漠“阻击战”
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曾是中国北方风沙活动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沙尘源。
如今,一条周长3046公里、耗费46年修建、植绿面积达7000万亩的绿带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2024年11月28日,这条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屏障实现全面锁边合拢,玫瑰花、胡杨、梭梭、红柳连成一片,彻底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这一奇迹背后,不仅凝聚了几代治沙人的心血,更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坚实护航。
“这片土地就是被告人廖某非法开垦的300亩土地。”尉犁县人民法院法官李世军指着眼前的土地告诉记者,“这是一起沙漠边缘非法占用农用地案,公诉机关于2020年向我院提起公诉”。
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由廖某恢复被其非法占用的300亩草原植被。此后,尉犁县林业和草原局对廖某植被恢复情况进行验收,确认合格。最终,尉犁法院作出判决,判处廖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2万元。
“本案是恢复性司法理念和科学治沙理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我们将行为人的恢复行为作为对其酌情从轻量刑的情节进行依法考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巴州中院”)研究室主任杨娜表示。
“沙漠治理是关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司法作为重要保障力量,如何更好地为治沙工作提供法治守护,是我们法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新疆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到巴州中院挂职党组成员、副院长的孙健介绍。
近年来,新疆高院明确将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司法保护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全区法院聚焦“沙源阻击、生态修复、民生保障”三位一体目标,构建起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全链条司法保护体系。
据了解,2022年以来,新疆法院依法审理盗伐滥伐防风固沙林木、危害重点保护的野生沙漠植物、非法占用沙区林地草地等刑事案件共计660件,依法审理涉沙行政案件214件,依法审理涉沙民事公益诉讼、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以及环境资源民事案件2958件。同时,新疆法院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多种履行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民事权益,恢复草原2万亩,补植树木8万株,切实以司法促推荒漠生态修复。
在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同时,新疆法院还把“抓前端、治未病”的要求落到实处,以司法建议“小切口”做好南疆沙漠环境治理“大文章”。
“我们就违法占用林地草原承包土地、涉国家重点野生沙漠植物保护等案件,向当地农业农村等行政机关发出多份司法建议书,督促有关部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大对荒漠植物、林地草地保护的力度。”新疆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审判员宋艳云介绍,新疆各地法院立足本地实情,与当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行政机关共建涉及生态修复绿化、野生荒漠植物沙冬青保护、沙漠古树保护、草原保护等司法保护基地,形成了“点、线、面”结合,涉林地、草地、沙漠、野生荒漠植物、古树等多种生态要素、多主体的司法保护格局。
“这些治沙护绿司法保护基地,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场所,也是法治宣传的重要阵地。法院通过开展巡回审判、法律宣讲等活动,向周边居民普及生态保护的法律知识,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宋艳云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沙漠生态的守护者,共同为新疆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织密生态保护法网
戈壁荒漠、草原山林、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新疆地域辽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造就了新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守护新疆的美丽环境,是新疆法院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和静县是一个畜牧大县,天然草场是这里珍贵的生态资源。然而,2015年起,努某无视生态保护要求,长期在巴润哈尔莫敦镇夏草场小尤鲁都斯区域,不分季节超载放牧。努某的放牧证载明,努某可以放牧25只羊或5头牦牛,但努某在该地放牧的牦牛数多达185头。
面对和静县林业和草原局先后3次送达的《限期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努某拒不整改。最终,和静县林业和草原局依法对其作出罚款8500元、责令涉案牲畜于2023年6月10日前下山圈养的行政处罚决定。收到处罚决定后,努某仍置若罔闻,在法定期限内未履行义务。
2024年12月5日,和静县林业和草原局向和静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经审查认为,该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条件,依法裁定准予强制执行。
“该案是新疆法院立足环境资源审判职能,深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典型案件。和静法院的判决既维护了行政处罚的权威性,也向社会传递出‘破坏生态必受法律严惩’的明确信号。这也是新疆法院积极探索环境资源审判机制的较好示范。”宋艳云介绍。
近年来,新疆高院不断探索创新,构建符合新疆特色的环境资源审判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我们根据新疆南部、北部、东部三大生态环境功能区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利用三家铁路基层法院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的区位优势,构建起‘1+1+3’新疆环境资源审判模式,即通过新疆高院、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中级法院、3家基层铁路运输法院,实现对新疆三大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全方位司法保障。”新疆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新疆法院坚持建设一支秉持现代环境司法理念、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环境资源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法官队伍,不断推进环境资源审判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截至目前,新疆法院共有环境资源审判庭5个、环境资源法庭1个、环境资源人民法庭5个、环境资源专业合议庭110个、专门环境资源审判团队3个。
据了解,2021年至今,新疆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案件5.5万余件。其中,受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1708件、环境资源民事案件5.3万余件、环境资源行政案件348件。
如今,从理念到机制,从审判到协同,新疆法院不断织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为新疆的生态环境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守护文化遗产
“很多人以为长城只存在于中原地区。其实,从甘肃玉门关以西延伸至新疆西部的烽燧线,同样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长城文化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幅新疆长城全景图呈现在人们眼前。
“新疆境内烽火台遗址是国家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中央王朝经营统治西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们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承载着历史上各族人民对家园的守望。”据杨娜介绍,新疆法院不仅聚焦绿水青山的守护,还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5年6月20日以来,某公司未经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踏勘、核准,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范围的沙拉依塔木烽火台遗址核心保护区内,擅自搭建信号发射塔,使沙拉依塔木烽火台历史风貌遭到破坏。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评估鉴定,烽火台内部结构严重受损。
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某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支付沙拉依塔木烽火台遗址核心区考古发掘保护费用13.6万余元,由专业的考古研究机构进行保护性考古修复。
“该案涉及的沙拉依塔木烽火台为新疆境内现存唐代长城资源,属于唐代安西都护府下辖的基层军事机构。遗址建筑结构清晰,年代性质明确,对研究唐代西域军政防御体系、边塞烽燧通信制度和丝绸之路兴衰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宋艳云介绍,某公司的行为对烽燧本体造成破坏,烽火台内部结构严重受损,某公司应当承担消除危险、修复文物的义务。由于某公司不具备自行修复遗址的技术条件,所以应依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出的考古发掘保护措施建议,由专业的考古研究机构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排除某公司侵权行为造成的文物古迹潜在的危险隐患,尽最大可能为遗址提供保护条件。
“新疆高院高度重视文物司法保护工作,以司法之力守护文物安全防线,让文物成为滋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为新疆长治久安夯实文化根基。”孙健介绍。
近年来,新疆高院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签订《文物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信息共享交流、案件协作办理、联合调研培训、协同普法宣传及联席会议五大协作机制,为文物司法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据了解,2020年至2024年,新疆法院共审结涉文物案件54件,案件涉及古墓葬、烽火台、千佛洞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2025年2月,新疆高院对近5年涉文物案件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新疆法院审理涉文物类案件情况》专项调研报告,为新疆法院相关案件的办理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新疆高院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宣传基地,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克孜尔石窟设立文物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在喀什莫尔寺遗址设立新疆首个依托考古遗址的司法保护基地。
“我们通过设立集法治宣传、协作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司法保护基地,打造司法保护文物前沿阵地,推动文物司法保护关口前移。”宋艳云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每一处历史遗迹都能在法治的保护下,得以长久保存,传承新疆的历史文化。
如今,新疆的文化遗产在法治的呵护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新疆独特的文化名片。
让绿水青山永驻,让千年文脉永续。新疆法院以法治为笔,在天山南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生态与文化共护的壮美画卷,为边疆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本期封面及目录
![]()
![]()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6期
编辑/孙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