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语族散落在太平洋的好多岛屿上,从台湾到新西兰,再到马达加斯加,加起来有好几亿人。学界一直吵个不停,争论他们的老祖宗到底打哪儿来。早些年有学者比对语言、挖考古遗迹,觉得他们可能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那片儿。
大概五六千年前,那些老祖宗凭着简陋的独木舟,借着季风和洋流,一路往南太平洋扩散。
![]()
这套说法不是瞎编的,有遗传学数据和陶器遗迹撑着,但总有人觉得光靠书本上的理论不够实在。2010 年,就有一群南岛语族的后代,决定亲自试试 —— 他们从大溪地出发,顺着祖先迁徙的反方向,划着仿古代的独木舟往中国福建去,就是想证明这个起源说法靠谱。
带头的人叫易立亚,1970 年生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之前给前总统当外交顾问,工作稳当,挣得也不少,但对祖先的来历特别上心。从小就听老人讲,祖宗是从东边的大陆来的,他心里就一直琢磨着要把这事弄明白。
2009 年,他干脆辞了职,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这个计划上,花了好几个月做准备。团队一共六个人,除了易立亚,还有个六十岁的老水手叫库伯,人送外号 “人肉 GPS”—— 他光靠看星星、摸水流、辨风向就能定位置,航海的经验老丰富了。
其他成员也都是南岛语族出身,捕鱼和扛累的本事都不差。
船是关键,得尽量照着古时候的样子来。他们照着 1820 年大溪地留下的旧图纸,纯手工造了这艘独木舟。船身长 15 米,宽 7 米,重差不多 4 吨。
![]()
造的时候没碰过现代机器,全靠石斧砍木头、凿船身,模拟石器时代的手艺。船体是双体的,带了浮架保持平衡,船上啥高科技都没装 ——GPS、导航仪这些玩意儿全不用,就是想证明老祖宗凭着自然条件,也能横渡大洋。
吃的也简单,出发时带了点必需品,路上主要靠捕鱼过日子,大多时候鱼都是生吃,海水直接拿来洗澡。出发前,外面好多人不看好,有人说这么小的木船在太平洋上撑不了几天,肯定得翻;还有人觉得这是没事找罪受。但他们没多说啥,就把沿途国家的国旗挂上,最显眼的是中国五星红旗,代表着他们的目的地。
航行从 2010 年 7 月 27 日正式开始,从大溪地岛开船。全程计划走 1.6 万海里,差不多等于 3 万公里,要横跨南北半球,经过 10 个国家。
路线是照着祖先迁徙的反方向设计的,先到库克群岛。8 月 7 日在拉罗通加港停靠的时候,当地两个居民被他们的故事打动,临时加入了团队,正好凑够六个人。
接着往北走,经过纽埃、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路顶着风往前冲。刚开始海上情况还行,他们借着季风和洋流推进,白天捕鱼,晚上轮流掌舵,日子过得紧但有章法。
![]()
9 月 10 日早上 5 点,船开到靠近所罗门群岛的海域时,浮架突然漏水,船身歪得厉害。他们赶紧拿桶舀水,忙活了三个小时才把水排完,那时候每个人都累得快站不住了。到了 10 月,天气更糟,超强台风 “鲶鱼” 来了,海浪有 8 米高,船在浪尖浪底间晃,帆布被风撕成了碎片,海水一个劲儿往船里灌。
他们用绳子把自己绑在船上,靠着库伯的经验,勉强绕开了台风中心。要是真冲进台风眼里,别说木船,铁船都得碎成渣。
风暴过后,船坏得厉害,吃的也快没了。他们在海上漂了三周,只能靠鱼线钓鱼填肚子。路上还碰到好几次鲸鱼,有一头大鲸在船边绕圈,尾巴一甩就把船晃得厉害,差点就翻了。还有鲨鱼群围着船转,他们只能用船桨赶。10 月 17 日从帕劳往菲律宾去的时候,又赶上台风的余波,风浪就没停过。
硬撑到 11 月 16 日,他们终于到了厦门外海,但福建沿海风大、浪也急,登陆的事拖了好几天。11 月 19 日凌晨,总算靠上了福州马尾港,116 天的航程才算结束。原本他们想赶上上海世博会闭幕,可台风耽误了 20 天,没赶上。
![]()
到了之后,他们没急着休息,第三天就去了平潭岛的壳丘头遗址 —— 那地方是考古界公认的南岛语族起源地,距今有六千多年。老祖宗当年在这儿靠海过日子,造船远航。
他们带了大溪地的泥土,撒在遗址上,又从当地抓了把沙土撒回船头,象征着血脉连在一起。还种了棵榕树,立了块石碑记录这次旅程。易立亚的妻子王辛在那儿等着他,四个月的担心总算落了地。
考古证据能说明问题:壳丘头遗址挖出来的陶器、石器和贝壳做的东西,跟南太平洋岛屿上的老物件特别像;遗传学研究也证实,福建沿海是南岛语族祖先的发源地之一。
五千年前,老祖宗从这儿出发,慢慢扩散到太平洋的各个岛屿。这次航行用实际行动证明,古人凭着独木舟和自然导航,真能完成这么远的迁徙,把那些说 “不可能” 的说法给推翻了。
船员们沿途在各个港口,跟当地人聊航海技术、讲祖先的故事,让大家更认同彼此的文化。后来这艘独木舟按 1:2 的比例做了复制品,放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里,当成中外海洋文明互相交流的见证。
十几年过去,壳丘头遗址的考古还在继续。2025 年 4 月 9 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在平潭揭牌 —— 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第一个分馆,建筑面积 1.35 万平方米,展览区域有 3800 平方米,分 “源”“流”“彩” 三个展厅,展示遗址群的发掘成果和南岛语族的历史。
![]()
4 月 11 日,分馆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遗址群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这些地方,时间跨度从 6500 年前到 3000 年前,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核心地点。7 月 18 日,平潭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还入选了相关名单,保护级别又提高了。
8 月 20 日,有报道说遗址里挖出来的陶杯,被现代咖啡杯借鉴了设计,能看出文化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
9 月 9 日,博物馆第一批 103 件藏品入馆,里面有从遗址挖出来的文物,给研究南岛语族的课题提供了新资料。这些进展,靠遗传和考古的双重证据,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起源地的说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