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
北京市密云区教育系统援青干部徐春生克服高寒缺氧等艰苦条件,将北京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雪域高原,短短三年就推动援助校的管理水平、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养实现跨越式提升,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更能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的北京援青精神。
构建现代办学体系
促进当地教师专业成长
2022年7月,肩负教育援青帮扶使命,徐春生远赴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担任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并主动承担了高三物理教学任务。
徐春生深知,科学的制度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初上高原,他顾不上身体诸多不适应,马上深入调研学校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以“破立并举”的思路推进管理改革,着力构建符合高原民族地区学校实际的现代管理制度。
2022年9月,在广泛征求师生及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他牵头修订完善《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规则(试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绩效考核细则》等34项制度文件,覆盖党建、教学、师资、后勤等各个领域,实现“事事有规范、件件有依据”,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为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他创新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实施年级主任负责制,建立“1+2+3”年级管理团队,即由1名年级主任统筹全局,2名副主任分别负责教学与德育,3名学科带头人提供专业支撑,形成 “处室垂直指导+年级自主管理”的双线协同模式。这一改革不仅缩短决策传导链条,更让管理力量下沉教学一线,有效激发了年级组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教师强则学校强”,徐春生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把北京教育先进管理经验与当地实际状况相结合,通过搭建成长平台、创新培养模式等多种举措,助力当地教师专业成长。
他以教研为纽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阵地作用”,组织各学科开展“课标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改进”全流程教研活动,推动教师的育人理念从“教知识”向“育素养”转变。他牵头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教学,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教学体系。
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他创新实施“雁阵工程”,带领教学团队深入备课组指导教研124次,走进课堂听评课242节,精准诊断教学问题;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民族文化融入教学等主题讲座35场,分享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推行“师带徒”结对帮扶,通过“过关课”“汇报课”“优质课竞赛” 等丰富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掌握教学技巧,实现从“合格”到“优秀”的转变。
他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提升平台,带领9名优秀物理教师成立玉树州“物理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全州物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2023年,他牵头组织北京援青教师与本校教师联合申报课题,成功获批省级课题2项、州级课题4项,创下学校课题立项历史新高,30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科研热情与创新能力。
丰富课程培育特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生源几乎都是本地和邻县牧民的孩子,多数学生底子薄。我想和老师们一起用心、用情、用力去唤醒、点燃、撬动孩子本身具有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实现‘弯道超车’。”秉持“五育并举、特色育人”理念,徐春生在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着力构建“基础+特色”课程体系,助推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配备专业教师、完善教学设施等方式,徐春生重点打造美术、舞蹈、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并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将藏族歌舞、唐卡绘画等融入艺术课程,既传承民族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2023年,他争取到北京援青资金,为学校建成标准化美术教室与艺术长廊,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组建美术特长班,开展个性化教学,助力学生挖掘艺术潜能。
“现在我能踏踏实实走向艺考路,是校长的暖心陪伴给了我信心。为了让我有个好出路,他曾专门带着高三师哥西然久乃来到我宿舍,问我在生活、学习上的难处,畅聊未来可以从事的工作。当我从校长手机里看到师哥得知艺术联考成绩时喜出望外的笑脸,我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拼搏一把。”学生曲英多杰说。
在徐春生的推动下,学校特色教育成果显著,2023年获评共青团青海省委“青年文明号”,同年被青海省教育厅授予“青海省体育示范学校”“青海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学校”称号。2024年高考,学校的11名艺术特长生顺利考入理想中的大学,创下学校艺术教育历史最佳成绩,为玉树学子开辟了“以艺圆梦”的成长路径。
徐春生援青三年以来,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的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先后成立州级物理名师工作室、美术名师工作室和青海省首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获得省级荣誉8项、州级荣誉11项;他带领的帮扶团队在青海省 “组团式” 援青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被授予“援青先进团队”称号;他本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获评2023年、2024年度青海省“组团式”援青先进个人。
今年9月,徐春生圆满完成援青任务,返回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工作。三年的援青经历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回京后的他依然情系当地,继续关注着玉树教育。他期待着种种努力能转化为当地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持续滋养着这方雪域土地。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王玉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