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巴黎春夏时装周期间,中国时尚品牌的存在感显著提升。无论是在官方日程、平行展览,还是品牌自主策划的活动中,都出现了多点开花的局面:从波司登到之禾ICICLE,从RAXXY到夏姿·陈,东方叙事与现代设计在巴黎街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出海图景。与此同时,在中法品牌周的现场,从服装到美妆,从科技到潮玩,一批中国消费品牌也同步登场,形成了跨行业的“品牌出海集群”。
这股热潮的背后,似乎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品牌正在以更成熟的营销体系、更系统的国际策略,重新定义“出海”的含义。
那么,出海2.0时代,中国品牌究竟有哪些具体变化?又应当如何打造“全球感”?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采访了徐峰立——千万粉丝自媒体人、马兰欧尼学院讲师、中国广告主协会品牌出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他在巴黎“出海”已整整十二年,从2012年起长期参与中法品牌合作项目,一年最多飞巴黎十二次。几乎每个季度,他都在不同的时装周、艺术节、品牌活动现场,见证中国品牌出海心智的进阶。在他的观察里,如今的“出海”不再仅仅意味着进入海外市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叙事与审美的再诠释。
![]()
Q&A
Q:新营销
A:徐峰立
![]()
巴黎看到的变化
Q:这次在巴黎,无论是时装周还是中法品牌周,中国品牌的密度明显高了。你的直观感受是怎样的?这种“变多”背后,你看到的是热闹,还是结构性的变化?
A:直观感受是感受到品牌做高溢价长期出海的决心,从“零星出现”到“集群亮相”,绝非热闹。背后是中国品牌从产品输出到文化与设计、审美输出的结构性进阶。
比如由我们工作室参与对接招商和拍摄制作的Bonjour Echoes活动,它由中法品牌美学中心主办、唯怡为首席合作伙伴,高端黄金品牌梦金园参与的发布活动,在巴黎布隆尼亚宫启幕,这是巴黎时装周“Welcome to Paris”官方活动,继2024年后再以集体形式带中国原创设计登国际舞台。
唯怡这个从中国西南市场的头部饮品品牌,“一步到位”走上巴黎时装周的动作,令人意外,作为植物饮料登埃菲尔铁塔,联动华人设计师,以“天然时尚”打破品类边界,不但展现了东方的美食文化和东方时尚美学,还联合了丰富的品牌和传播矩阵——WDCC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等提供支持,Bilibili为官方直播平台。秀场为了造势,也邀约到赵露思线上观秀,于是线上线下传播都很火热。这已经不仅是时装秀,更是跨文化和品类的展示行动,标志中国品牌在全球时尚产业从“个体尝试”转向“集体发声”。
Q:今年在巴黎时装周期间,中国品牌以不同形式亮相,有“全球布局型品牌”,有“东方叙事型设计品牌”,还有一些跨界生活方式品牌。你认为其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方向或趋势?
A:“全球布局型品牌”——波司登,在这次发布会后,已经集齐了纽约、伦敦、米兰和巴黎四大时装周的露面。在巴黎时装周发布的“大师泡芙”系列,24小时内就让欧洲预订单量翻了两倍,显示出欧洲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
“东方叙事型设计品牌”——夏姿·陈将苗绣与时装融合;还有之禾ICICLE发布了其全新工匠系列,结构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榫卯工艺;RAXXY将老家浙江平湖的绳结编织工艺,应用在羽绒服上,在老佛爷KARL LAGERFELD故居做出致敬FENDI经典款的创新款;TENXTEN老兵潮牌更是直接在巴黎闹市的街头和国人运营的买手店BALCONY橱窗展示其醒目的国潮元素设计。
![]()
“跨界生活方式”品牌——气味上海牵头中国香水香氛品牌亮相国际:带超20个香氛品牌在巴黎闹市区举办“巴黎-上海香水展”,现场二楼有BeautyNext的快闪,包括“闻献”、“观夏”、“东边野兽”等头部品牌参与;而一楼则是做了更务实的中小型品牌的香氛市集,这种形式获得了海外媒体和大众好评。这个模式沉淀了中国香氛品牌出海“新标准”,强调文化价值输出的同时也帮中小型品牌带了货。
从整个生态来看,以工艺与叙事为核心的时尚设计品牌开始用文化深度换取话语权;而香氛这类生活方式品牌则以“体验+销售”验证市场可行性。这背后,是大家开始意识到,出海是需要资本、供应链、本地化营销与人才共同支撑的长期工程。
![]()
品牌怎么变聪明了
Q:这几年你看着中国品牌在巴黎从试水到更加系统的参与,你觉得大家哪里“变聪明”了?
A:大家从硬贴中国元素到深挖文化内核,从零散参展到系统布局,比如波司登、唯怡都有联动设计师和代言人与直播,实现品牌与文化双输出,也同时能“墙外开花墙内香”,切实的为品牌造势的同时带货。同时也都有在欧洲拓展市场,合作更多线下店的计划。
Q: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的,或是让你特别意外的案例?
A:本季FabriX于巴黎东京宫策展多感官时装展《Tomorrow was ______:以时尚拼凑明日琐碎片段》。展览有四组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的展品:Alain Paul和刘树伟呈现《Tomorrow was Archived》影像装置,探索时间与情感;Caroline Hu和Emma Portner打造《Tomorrow was Becoming》舞蹈录像,聚焦身份与孤独;Didu和Onastlia推出《Tomorrow was Glitches》AI短片,探索女性力量;Kevin Germanier、Ram2及曹雨西合作《Tomorrow was Inspiration》,带来高定及3D雕塑4D互动体验。展览结合AR试穿、4D扫描技术,打破时尚边界,推动跨文化时尚叙事创新,让我印象深刻。
![]()
Q:很多人会觉得能出海巴黎的一定是大品牌,但其实不少中小品牌也能表现抢眼。他们是怎么用有限预算玩出彩的?能否分享一下?
A:巴黎-上海香水展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充分利用了巴黎流行的周末市集,其中我比较熟悉的narratus叙室品牌反馈,展台一天的销量就回了本。这个展会因为人群比较精准,是对中国香水香氛品牌感兴趣的客人来。现场销售说,美国人比较大方,大瓶装大多是卖给美国人和亚洲人,而欧洲人消费相对比较谨慎,买小瓶装的比较多。对于喜欢的味道,大家付费意愿还是比较高的,也不是那么在意包装。
![]()
中国品牌如何打造全球感
Q:你自己作为制作人,也接触不少出海项目。能否结合你参与的项目分享一下,如何通过策略、创意和资源整合,让品牌更好地打造“全球感”?
A:这个我还真可以说两句。作为一个80后,我在中学时代同时接触到东西方潮流文化,一边听后街男孩一边听周杰伦,所谓“全球化”的概念在我眼里可能就是我讲中文你讲英文/法文但我们都讲同一种地球文。所以2017年我给国货“定坤丹”定做了一支嘻哈音乐,在巴黎拍了MV,穿的是中国设计师的衣服,还花了不少钱租了巴黎很有名的中式建筑“小红楼”。我也会请巴黎合作的导演飞到国内拍摄小罐茶在恭王府的活动,我可以看得见导演眼睛里闪烁的对中式美学欣赏的光。
这些年来,我很欣赏的设计师品牌HUI在米兰从来没有缺席过时装周,她的民族元素融合在现代女装里不需要解释就很动人。目前大家都非常推崇的以高端面料和极简设计为品牌力的ICICLE,专门根据门店客人的身材数据,为欧洲市场调整了剪裁。
事实证明,只要认真经营,愿意从当地市场,一个铺面、一家门店开始,“小而美”地着眼消费者去调整产品,不是单方面输出宏观,一味追求短平快,而是把品牌精神融合在对当地消费者的理解中,出海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Q:你觉得品牌在出海过程中做内容、做经营,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如何避免?
A: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出海,就是去到一个文化习俗、消费习惯都不一样的市场,最容易踩的坑就是“文化硬套”“忽视合规”。“文化硬套”,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生活环境去臆测目标市场。我的一个法国朋友告诉我,他在北京旅行的时候定做了一件很好看的对襟上衣,在中国穿着感觉很开心,但是回国到现在在衣橱里放了小十年,难得启用一次。这就是生活环境不一样,我们中国人如果买一件苏格兰裙,可能也没什么场合能穿。所以如果真的要脱离“旅游纪念品”,真正做到让本地人购买,就要调研本地市场,将自己擅长的文化元素融合进设计当中。同时还要注意当地的法律法规,保证合法经营。
Q:以前大家都说要“国际叙事”,现在好像越来越多品牌选择讲“小故事”,以更轻的方式制造共情。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你在项目中会如何平衡?
A:作为小公司、小个体,我的海外项目一直都是从小出发、以个人为单位,绝对没有那个高度去触及“宏观叙事”。不过的确从这几年更多人来我的“小叙事”底下点赞,我能看得出身边的更多人看见了对面的更多人,反之亦然。目前我拍过出海视频里,有一条是讲一个中法混血的女孩子,她有巴黎女孩典型的小疯癫,但却能说一口标准京片子,天天也不谈什么大事,就带你逛古着店、吃街头小吃、散步撸狗。这个女孩子差点被王家卫选中,但由于法国人的自我,不肯妥协片酬,到现在都是我好几位客户的梦中情模(包括今年的波司登)。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生活在一个需要工作养家、有各种烦恼的地方,这就是跨越文化的共情点。每个项目里我都会去找这么一个鲜活的出发点,由此衍生的故事在大多数文化语境都是可以找到共鸣的。当然前提是我自己也真的很欣赏和喜欢这样鲜活的生活。
Q:如果现在有一个年轻的中国品牌来请教你,“我想去巴黎”。你会问Ta什么问题?又会如何给出建议?
A:其实现在已经有我以前的学生在国外做品牌做得还不错了,所以结合这些经验,我会向这个年轻品牌明确两个核心问题,判断一下TA出海的基础与决心:
你出海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被动寻求机会,还是主动规划品牌国际化战略?
你有多少专项预算,且计划长期深耕还是短期试水?
不要以为谈钱有损理想,只有基于钱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给出合理的规划。如果财力一般、只是想尝试,我会建议先通过时装周游学等轻量级方式,实地观察巴黎市场生态与潮流趋势,建立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认知。也许其间做一些短期的小的快闪店,观察一下行业内和自然人群的反应,然后再想想到底适不适合出海。
对于一些想好了要做长期规划的品牌,首要前提是做好充足的预算规划,避免资金盲目投入;其次必须重视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深度理解,这是出海的关键门槛;最后需清醒认知风险,每一笔投入都要聚焦核心目标,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资源浪费。
品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赛道观察
||| | | | ||| | |
营销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