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2206字 | 阅读需6分钟
![]()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今年,时值郑和首次下西洋620周年。中国航海博物馆内,观众们在“犹说宝船来”特展中通过VR技术体验着当年的航海壮举;而在另一端,中国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目标是2030年验证演示核聚变发电。
一边是回首620年前的壮阔远航,一边是展望5年后的清洁能源梦想。这两条看似无关的时空线索,正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探索未知、走向未来的宏大叙事。
一、世纪壮举,九桅宝船的远航传奇
1405年7月11日,苏州刘家港旌旗招展。郑和率领史上最庞大的舰队开始了第一次远航。《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度量衡换算,最大的宝船长度超过130米,宽度达56米,排水量可达万吨级。
![]()
图1郑和
这支船队的规模令人惊叹:官兵、翻译、工匠、医生等共计27800余人,船只200余艘,其中包括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舰船,组成了一支功能完备的浮动城市。
![]()
图2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船队的科技水平在当时堪称世界领先。船舶采用水密隔舱设计,即使部分船舱受损,整船仍能保持浮力。导航时,他们将罗盘与过洋牵星术相结合,通过观测星辰高度来确定纬度。《郑和航海图》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余个,最远包括东非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
![]()
图3《郑和航海图》(局部)
在1405至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船队七次远航,足迹遍及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最远到达东非海岸。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到达印度早92年。
![]()
图4 郑和七次下西洋行程简图
二、和平使命,跨海而来的文明对话
与后来的欧洲大航海时代不同,郑和船队执行的是一条和平交往、互利贸易的道路。郑和在《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中表达了“宣德化而柔远人”的理念,这成为他整个远航活动的指导思想。
![]()
图5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船队遵循当地习俗进行公平交易;在满剌加(今马六甲),他们建立官厂作为中转基地;在斯里兰卡,郑和树立的《布施碑》以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刻成,供奉佛、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三位神祇,体现了惊人的文化包容性。
船队还促进了大规模的物种交流。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详细记录了各地的物产和风土人情。郑和船队带回了南洋的胡椒、肉桂、豆蔻等香料,这些物品很快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中国的历法、农业技术、度量衡制度也随着船队传播至海外。
三、能源梦想,从季风到核聚变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2025年7月,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了“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这是国内首个从全球航运与贸易视角,联动古今、集聚文博界与港航界资源的郑和主题大展。展览通过珍贵的航海文物、精细的船模以及创新的VR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航海历史体验。
![]()
图6明代·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双耳扁壶(上海博物馆藏)
![]()
图7明代·抹红海水青花飞兽把杯(苏州博物馆藏)
郑和船队依靠季风这一天然动力远航,而今天,我们正在探索更为终极的能源解决方案。中国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Burning Experimenta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的主机系统正在全面建设,目标在2030年验证演示核聚变发电。
![]()
图8 中国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
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其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同,能够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BEST装置采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旨在实现核聚变燃料的持续燃烧,这是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郑和寻找的是通往西方的海路,我们寻找的是通往能源自由的道路。”BEST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建平院士在一次讲座中,将两项事业联系了起来,“两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长期主义的投入,以及跨越技术边界的想象力。”
四、古今对话,两条探索之路的交汇
站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不禁要问:郑和远航与BEST项目,这两项相隔六百多年的国家工程,究竟有何内在联系?
它们都代表着对一个时代“终极问题”的回应。15世纪的明朝,其终极问题是如何在已知世界中确立自身的地位与秩序;而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则是如何在不破坏地球生态的前提下,满足文明的能源需求。
它们都依赖于国家级的系统工程能力。郑和船队的组建,需要调动全国各地的造船工匠、物料征集、人员组织,是前工业时代组织能力的巅峰。而BEST项目的建设,同样需要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工程师的协作,涉及超导技术、真空技术、等离子体物理等多个前沿领域,是现代大科学工程的典范。
它们都蕴含着“天下”情怀。郑和远航带去的是贸易、交流与和平秩序;而核聚变能源一旦成功,将是全人类共享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性回应。两者都超越了狭隘的国家利益,展现出一种面向世界的担当。
在南京的静海寺内,一块残碑记录着郑和船队“涉沧溟十万余里”的壮举;而在合肥科学岛上,BEST装置的环形磁场正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真空室内。两者相隔六百二十年,却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
从620年前的宝船到今天的智能船舶,从古代的季风航行到未来的核聚变能源,中国人的探索之路,连接着深海与星海,贯穿了过去与未来。这条道路,见证了一个民族从海洋走向星辰的永恒追求,也见证着文明火种的代代相传。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