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普通人想翻身,必须跑去这类城市

0
分享至

01|大多数人的命运,其实写在地图上

我们过去总觉得,只要肯努力,在哪儿都能有发展。可慢慢你会发现,这话只对了一半。你努力的程度固然重要,但你努力的地方,其实更重要。

这几年很多人开始讨论:“到底要不要离开家乡?”这问题背后,指的不是“漂不漂”,而是你是不是待在了一个还能往前走的地方。

我们不妨从一个常识出发:发展这事儿,从来都不是平均发生的。

你把地图摊开看,大部分地方其实是“原地打转”甚至“往回走”,真正有增长的,集中在几个点上,而且这些点非常稳定——中国是东南沿海,美国是东西两岸,印度是班加罗尔那一圈,哪儿都一样。你只要看人往哪儿流、钱往哪儿投、产业往哪儿聚,基本就是那几个地方。

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的特例,而是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规律

很多人都听说过“胡焕庸线”——从东北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一条对角线把中国分成了东南和西北。线东南面积占40%,人口却超过全国的90%。说白了,老天爷早就把中国适合发展的区域写在了地理上。

你出生在哪边,起点就已经差了一大截。

而你后面选的城市,是继续停在低速带里卷资源,还是跳进高速带去找机会,说白了,就是你人生能不能从“维持”升级到“增长”。

怎么判断你身边这地方,是不是在增长带上?

一个最简单的指标,就是人往哪儿跑。你看一座城市人口是进是出,基本就能判断它有没有未来。有钱人也许跑得早,但普通人流动才是最真实的判断信号。

第二个指标,是钱在哪儿赚

不是GDP多少,是个人所得税。个税排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苏州、宁波、成都、南京、天津。你看这些城市,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大部分都是靠民营经济起家的。别管是不是一线,关键是这些城市里“挣钱的人多”。

GDP高没用,你拿不到;但个税高说明大家真拿工资吃饭,说明这里机会多,能卷能赚。

再进一步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未来,还得看它是不是那种能“自己造血”的城市。

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城市的钱,是靠自己搞产业、搞市场、搞服务搞出来的,还是靠财政拨款“养着”的。前者是“自己种田吃饭”,后者是“靠接济过日子”。

你想啊,如果一个地方,主要靠政府补贴才能运转,那能有什么活力?要真有生意、真能挣钱,还用天天等人来输血?

说白了,有些地方天生是发动机,有些地方注定是挂车。

这不怪谁,就是地理和路径决定的。

你仔细看那些发达城市,基本都有个共同点——交通好、商贸活、资源能进能出。上海、广州、宁波,不是靠政策堆起来的,是天生就是港口城市,有进有出;杭州、苏州、深圳,虽然不是大港口,但早年靠轻工业、出口链条、互联网生意,也搞出了一整套商业体系。

一个城市,只要有人来、货能走、钱能赚,它就能活。

这三件事要是都做不到,再努力也只能原地打转。

你可能觉得自己也挺努力,但你脚下这地方根本就没水,你再怎么扑腾,也游不出去。

所以说到这,就得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是在有增长的地方努力,还是在低增长的地方拼命自救?

不是你不够拼,是你拼得不在点上。

这就是为啥那么多年轻人宁愿“卷死”在大城市,也不愿“躺平”在老家。说白了,大城市给你的是可能性,小城市给你的只有稳定,而稳定,是一种变相的封闭。

所以别再光问“我要不要离开家乡”,你得先搞清楚:你脚下这地方,是在生长,还是在收缩?

这一步搞明白了,后面才能谈选择。

02|增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被商业硬生生拉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都被教过一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话没错,但问题是,科技凭什么发展?谁给它资源?谁为它埋单?

我们习惯了把“技术突破”当作一个起点,但如果你把视角拉远一点,就会发现,技术本质是个“副产品”——真正的发动机,是商业。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觉得工业革命是因为“蒸汽机”被发明了。

但问题来了:蒸汽机早期也不咋灵,瓦特那个版本出来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做改良。为啥偏偏到他那代出了成果?

因为那个时候,欧洲正好经历了一波“商业大爆发”——大航海时代。

一船货从欧洲出发,去到非洲、美洲、亚洲,换来的利润高得惊人。有了利润,自然就有人愿意投资技术,把船造得更快、货运得更多、成本压得更低。这个钱,不是科学家自己印的,是商人掏的,是市场喂出来的。

所以说白了,技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商业需求催生出来的。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逻辑:一门技术如果没人买单,那它就没有生命力。

就像今天你发明个黑科技,烧十个亿砸出来,结果市场完全不认,没人用,那它就是个玩具,不是生产力。

这不是瞎说,历史上最典型的反例就是苏联。

苏联在冷战时期搞出了很多黑科技,航天、核潜艇、激光武器什么的,一个比一个炸裂。但问题是——这些技术没法转化成市场产品,最后财政崩盘,国家也就跟着散架了。

有点像啥?你倾家荡产投了个高科技项目,结果除了展示PPT之外啥都卖不出去,迟早破产。

所以再回到咱们现在这片土地上,过去几十年,中国能快速发展,根子在哪?

说到底,不就是“能做买卖”了吗?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们一下子接入了全球市场,从做袜子、做毛衣、做螺丝钉,一路做到现在能出口高铁、光伏、无人机。整个国家,就是靠一条“做货—出货—赚钱—再升级”的链条,生生跑出了一个几十年不掉速的增长曲线。

这条链条的核心是什么?不是发明家,是交易

说得直白点:有交易才有利润,有利润才有投资,有投资才有创新。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商贸是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它是那个能把一切资源变现、变活、变大的一步。

而且别小看这个“交易”这件事,真要能持续发生交易,一个城市就得同时具备好几个硬条件:

  • 地理位置得方便,得让人和货都能进出;

  • 法律要能撑得住,合同能执行,纠纷有人管;

  • 金融体系得健全,能贷款、能支付、能结算;

  • 政策要有空间,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审批,这交易没法做;

  • 人的观念也得跟得上,要信契约,信信用,信“把事做大而不是占便宜”。

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

你别看平时开家店、开家公司好像挺容易,但真要跑起来,背后得是一整套体系在兜着你。不是你聪明,是这套系统“允许你活着”。

这就是为啥你看,一些商业氛围浓的城市,创业率、注册公司数量都特别高——大家知道做点生意不是天方夜谭,不用求人,不用送礼,只要你东西好、服务稳,就能慢慢起来。

反过来,那些不信商业、全靠人情、审批扯皮、交易门槛高的地方,就算你真有本事也折腾不动。要么被管死,要么卷死,要么被关系链挤掉。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再说白点,有些城市的商业氛围好到什么程度?一单生意要签几十份合同,动辄就牵扯十几家公司,物流、保险、融资、法律全在里面掺着。合同打印出来能装一卡车,每一份都有法务审核、金融对接。

你说一个小地方,它根本接不住这种操作。它可能连懂行的律师事务所都没有。

这就是“城市的增长天花板”——不是看楼盖多高,而是看它能不能承载复杂的商业系统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一线城市永远这么能卷。

说白了,人往这儿跑,不是因为它更友好,而是因为它能让事发生、让人挣钱、让失败不致命。

你要是个普通人,没背景、没资产,能不能在城市里活下来、试错一次不被清零,这才是真正的底层安全感。

所以到这一步你就明白了:

  • 真正推动社会往前的,不是某一次技术发明,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系统;

  • 而能跑通这套系统的地方,才配叫“增长型城市”;

  • 普通人不需要全明白,但起码得知道——去哪儿卷,决定你能不能卷出头。

03|为什么你要逃离“原地”:不是不爱,是活不下去

有时候你不是不愿意回老家,而是你知道回去了真没地方给你落脚

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落脚,是没平台、没产业、没机会,折腾不出东西。

你自己想想,回去干嘛?要么考编,要么混点亲戚资源搞个位置,要么做点小生意——这几个路径,哪个不是拼关系、拼资历、拼“我爸是谁”?就算你牛,你也没土壤。

这就像你明明是颗好种子,结果被扔在了盐碱地上。

这不是情怀能扛住的现实。

很多地方早就不是“人在离开”,而是产业先死、年轻人跟着走、老人被留守。你街上一看,便利店全是老头老太在转悠,饭店晚上八点就打烊,医院医生也在往外调,甚至连快递都收得比一线城市慢。别说搞钱,连生活的节奏都在退化。

有人说那我做点互联网的事不就行了吗,线上嘛,不挑地方。

想得美。

互联网是线上产品,但线下资源是线上的起点。你搞内容、做带货、开服务,背后得有人、有货、有服务商、有支付结算、有物流。如果你周围什么都没有,那你线上再有本事也撑不起来。

除非你就是纯打工人,不做本地交易、不跑本地关系,那你可以扛一扛。

但只要你想搞点自己的事,城市环境就是你的天花板。

而且说句扎心的,现在很多小地方,看着还行,其实已经是静态稳定了。什么意思?就是:

  • 房价不跌,是因为没人卖;

  • 就业不差,是因为没人投简历;

  • 消费没变,是因为物价上来了,但客单量下去了;

  • 城市不乱,是因为年轻人都不在了。

你以为这是“稳”,其实是“僵”。

就像一个人站着不动,不是他想站,而是腿已经迈不出去。

你也许听过“零和博弈”这个词,说白了就是资源不增长,大家只能抢。

小地方因为缺乏流动性,所以资源是固化的,人脉是封闭的,位置是锁死的

你想干事,不是看能力,而是看你进不进得了那个圈子。圈子一旦定下来,你做得再好,也只能绕着边缘打转。

你可能觉得夸张,但去问问那些三线以下城市做小生意的人:进个大型商超要不要关系?做个餐饮是不是得“照顾一下”执法队?孩子想上好学校,是不是要找个“点得上话”的人?

这不是个案,这是“低流动性社会”的典型特征。

而反过来看流动性高的城市,资源虽然也紧,但你是能“换线”的——做不成A还能转B,不靠爹也能摸到点资源。你哪怕送外卖,也比小地方多跑一单赚五块。

所以逃离原地,不是你不爱家乡,是你在这儿看不到未来

更别说你要想做点大事。你去查查全国搞创业搞公司的人,哪个不是先去了北上广深杭?你能在这些城市看见未来,是因为它们还在往前走——它们的失败可能也是迭代,不是绝望。

你以为大家都是爱卷才去大城市,其实不是,是别的地方“连卷都卷不动”了。

你不信?那就看一个核心指标:个税数据。

很多地方GDP看着不错,是因为靠大型基建项目、央企转移支付撑着,但个税很低——什么意思?就是居民没挣钱,公司赚的钱不是发工资,而是“集体拿走”。

你不是官员,你是个体,那你就要去个“给人发钱”的地方。

你才是市场里的单位,不是账面上的数字。

就像我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不是负责分配的,那你就得去能让市场认你价值的地方。

如果你还年轻、还有选择,那现在就该做一个决定:你未来是要靠稳定熬出头,还是靠流动换跑道。

熬出头需要机会,换跑道需要环境。

而环境是选出来的,不是你原地等来的。

04|怎么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前途?看三件事就够了

很多人挑城市的时候还停留在“工资高不高、房价贵不贵、生活舒不舒服”这套老思路。

但你真想看清一个地方未来有没有潜力,得换一套思维方式。

简单点说,你得看这座城市有没有“造血能力”,能不能靠自己养活自己、喂饱自己、往前走。

不然你留在那里,可能这一代都得陪它一起耗死。

第一,判断一座城市是不是“主动造血型”。

这个很好判断,看三件事:

  • 本地有没有大量企业?尤其是民企。

  • 企业是不是能招人、能赚钱?

  • 当地政府财政是不是靠自己收税,而不是等转移支付?

你可以上网查公开数据,比如财政自给率。高的地方,说明它自己有造血能力;低的地方,就靠输血。

还有个更直观的指标:看个税。

个税是“个体的工资”里直接缴的税,比GDP更真实地反映了人有没有赚钱的机会。GDP高可能是搞基建搞出来的,不一定能分到你头上;但个税高的地方,大概率是你有机会靠本事挣钱。

中国个税前十的城市几乎年年都差不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苏州、宁波、成都、南京、天津。

你去看这些城市,基本都属于“商贸+制造+总部+人才流动”全套打通的结构。说明什么?说明它不是靠一个行业吃饭,也不是靠一根输血管吊着。

你要选城市,就选这种自己会跑的发动机。

第二,看这个城市的人,是靠市场吃饭,还是靠分配吃饭。

这也决定你是不是能“靠自己翻身”。

你看一些小城市,经济结构基本是:政府+国企+医院+学校+事业单位——这些岗位一共撑起了城市的大部分就业。而且这些人彼此之间的生活也很封闭,孩子上哪个小学,房子买哪片,医生认哪个院,全是圈子里内循环。

只要你不是体制内的,进不去这个生态,那你就只能在外面做做服务业,干点小买卖。

你再努力,人家也未必搭理你。

但市场型城市不是这样,它的主导力量是民营企业,企业生存靠竞争,个体也有试错机会。你可以靠跑腿挣钱、靠技能吃饭、靠搞产品卷出来,它认可“你值多少钱”这个逻辑,而不是“你是谁的谁”。

别小看这个差别,这背后是一个地方到底信不信“努力能改变命运”的底层逻辑。

体制型城市强调资格和位置,商业型城市强调结果和交换。

你要是普通人,那你得去后者。因为你改变不了游戏规则,只能赌游戏规则还算公平。

第三,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未来联通性”。

什么意思?这个城市是不是有通向外部的能力。它有没有出海口?有没有高铁枢纽?有没有机场?有没有和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有没有能走出去的产业?

这些听起来不性感,但都是城市的“长期胜率”。

比如为什么广州、宁波、青岛这些地方就算这几年看着没什么热度,大家也不会真看衰它们?因为它们是一等一的“港口城市”,有贸易、有海运、有产业联通,有出海通道。全球局势稍微一松,这种城市立马复活。

再看成都、武汉、郑州,为什么国家拼命给它们投高铁、搞物流、建大枢纽?因为这些城市在内陆是交通节点,未来是全国要素流动的核心。

说白了,城市的前途很大一部分不是看现在多热,而是看它能不能和外部资源交换

能交换,资源就会来;资源来了,人就能活;人活下来,就能卷出故事。

所以你别被表面现象迷惑。房价跌了不一定说明这个城市不行,反而可能说明“正在腾空间”;相反,有些城市看着稳定,实则增长力枯竭,连人才都留不住。

你真想知道一个地方有没有未来,就看它是不是具备——市场活力+交换通道+资源流动性,有没有空间给你试错,给你“卷着卷着活下来”的可能。

如果你发现这个城市除了房子,就是招工广告;除了KTV,就是理发店;除了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就是婚介所,那你要警觉了。

这个城市已经没什么新故事可讲了。

全文完,如果觉着不错,那就请点个关注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要不了多久,中国最值钱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这四样!

要不了多久,中国最值钱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这四样!

科学发掘
2025-11-08 14:38:55
13场0球神锋坠落!莫拉塔失控撞人后主动求换下,职业生涯走到头

13场0球神锋坠落!莫拉塔失控撞人后主动求换下,职业生涯走到头

体坛老球迷
2025-11-09 11:33:19
福建舰设计师团队:以80后年轻人为主!

福建舰设计师团队:以80后年轻人为主!

政知新媒体
2025-11-09 11:25:34
28.85万,史上续航最强的ModelY上线了!

28.85万,史上续航最强的ModelY上线了!

格隆汇
2025-11-08 10:49:04
燃爆!台积电发巨额奖金!黄仁勋:我需要更多晶圆!魏哲家:3纳米扩产50%、盈利年年新高!员工:双11买爆!

燃爆!台积电发巨额奖金!黄仁勋:我需要更多晶圆!魏哲家:3纳米扩产50%、盈利年年新高!员工:双11买爆!

芯榜
2025-11-09 08:22:41
101冠伟业达成!德约赢了:2-1逆转夺冠,刷爆4大纪录,不老传奇

101冠伟业达成!德约赢了:2-1逆转夺冠,刷爆4大纪录,不老传奇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5-11-09 03:20:48
2025年11月6日红军城战况:俄军“兔耳朵”突出部崩解

2025年11月6日红军城战况:俄军“兔耳朵”突出部崩解

高博新视野
2025-11-08 17:51:06
“光刻机之父”林本坚:中国现有设备能造出5nm芯片,美国已承认

“光刻机之父”林本坚:中国现有设备能造出5nm芯片,美国已承认

趣文说娱
2025-11-08 17:14:30
E句话|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E句话|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仙女事件簿
2025-11-08 23:44:13
纪念“中国最后一位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

纪念“中国最后一位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

难得君
2025-11-08 08:57:11
打?奉陪到底,联合国爆发激战,中方开始算账,第一个收拾美国

打?奉陪到底,联合国爆发激战,中方开始算账,第一个收拾美国

南宫一二
2025-11-09 10:17:42
演员张凯丽回应红毯穿黑丝:我今年才63,正是闯的年纪

演员张凯丽回应红毯穿黑丝:我今年才63,正是闯的年纪

红星新闻
2025-11-06 16:57:17
为什么“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突然消失了,去哪里了?

为什么“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突然消失了,去哪里了?

混沌录
2025-11-02 17:13:10
3家A股公司火了,获超百家机构 调研

3家A股公司火了,获超百家机构 调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9 08:52:21
导演张律回应争议:投资不是白百何拉来的,获奖消息提前通知她

导演张律回应争议:投资不是白百何拉来的,获奖消息提前通知她

好贤观史记
2025-11-08 22:18:40
谁注意,广东1人被换下后,陈海涛冲着他微笑:打四川双塔靠你了

谁注意,广东1人被换下后,陈海涛冲着他微笑:打四川双塔靠你了

南海浪花
2025-11-09 07:06:02
雷军这回栽了,小米法务被这个女人拿捏,太打脸

雷军这回栽了,小米法务被这个女人拿捏,太打脸

公子麦少
2025-11-07 14:39:17
表姑贷了700万给表哥全款买房,担保人填我名字,我冷笑撕掉协议

表姑贷了700万给表哥全款买房,担保人填我名字,我冷笑撕掉协议

小秋情感说
2025-11-03 14:45:57
“大鱼”游走了,泽连斯基在巴甫洛夫格勒的地堡里,见证了红军城的陷落!

“大鱼”游走了,泽连斯基在巴甫洛夫格勒的地堡里,见证了红军城的陷落!

胜研集
2025-11-06 10:42:31
别再可怜李咏了!离世7年后医生揭秘离世真相,难怪选择葬身美国

别再可怜李咏了!离世7年后医生揭秘离世真相,难怪选择葬身美国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1-08 15:09:21
2025-11-09 12:51:00
白梦日记 incentive-icons
白梦日记
这里是白梦,一个90后互联网从业者的观察笔记。聊见闻谈思考,偶尔碎碎念,期待和你一起碰撞灵感!
115文章数 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网友称小米一个电器领域就能把格力"干掉" 王自如回应

头条要闻

网友称小米一个电器领域就能把格力"干掉" 王自如回应

体育要闻

梅西1v4单挑 29分钟双响!年度44球20助

娱乐要闻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上涨0.2% C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教育
游戏
时尚
房产
艺术

教育要闻

这道小升初几何题并不难,却难倒了大部分考生

鸟巢王者荣耀KPL规模震惊老外!观众数破吉尼斯纪录

五十多岁的女性秋季别瞎打扮,这3个技巧实用还时髦,快收藏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艺术要闻

杨议直播售书法:名气助阵,10秒内即售罄?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