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为何不接受《易经》:从形而上学属性到认知体系的本质分野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其“阴阳”消长、“八卦”推演的体系,始终承载着古人对宇宙秩序、社会运行与人生轨迹的整体性思考。从哲学属性来看,《易经》本质上属于形而上学范畴——它不探究具体事物的物理属性(如物质的构成、能量的传递),也不追寻可量化的客观规律(如力学公式、化学反应速率),而是通过“—”与“- -”这两个抽象符号的组合,构建出一套解释万物联系的超验框架,试图用符号背后的“道”,统摄宇宙、社会与人生的终极本质。这种“脱离具体经验、探究抽象存在”的特征,完全契合形而上学的核心定义,却也恰恰成为它与现代科学无法兼容的关键起点。
现代科学的根基是“经验实证”,其核心逻辑是“从具体到抽象”:先通过观测具体现象(如苹果落地、行星运转),提炼出可验证的假设,再通过重复实验、数据量化,将假设转化为客观规律。无论是牛顿通过苹果落地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还是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验证抗疟功效,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锚定在“可感知、可测量、可复现”的具体经验上。而《易经》的形而上学属性,决定了它走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向路径——它先预设“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抽象原则,再用卦象符号套用到具体事物上,比如用“乾卦”解读事业起伏,用“坎卦”隐喻人生困境。这种解读完全依赖对抽象符号的主观诠释,而非对具体事物的客观观测:同样的“震卦”,有人视之为“惊雷启蛰”的机遇,有人却解读为“动荡不安”的警示,结论的模糊性与主观性,与科学“结论唯一、可重复验证”的实证要求形成根本对立。
科学对“可证伪性”的坚守,更与《易经》形而上学体系的“自我圆融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哲学家波普尔提出,“可被证明为错误”是科学理论的核心标志——任何科学规律都必须留下“被反例推翻”的可能,比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世界成立,却在高速微观领域被相对论证伪,这种“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不断迭代的动力。但《易经》的形而上学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永远正确”的闭环:它不提供明确的、可检验的预测(如“三天后将下雨”“某药物治愈率达90%”),而是用“时机未到”“变量未显”“解读偏差”等弹性理由,容纳所有与卦象不符的结果。当一种理论既无法被具体事实证实,也无法被反例证伪时,它便脱离了科学的范畴,沦为纯粹的抽象思辨——这正是《易经》作为形而上学体系,始终无法进入科学视野的核心原因。
更关键的是,科学拒绝“超验性归因”,而《易经》的形而上学属性恰恰以“超验”为核心。科学认为,所有自然现象的背后,都存在可通过理性探究的客观原因,即使面对暗物质、量子纠缠等暂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科学家也会通过升级观测设备、优化理论模型持续逼近真相,绝不会将其归因于“不可感知的抽象力量”。但《易经》的符号体系,从根源上隐含着对“超验联系”的默认:它将人的命运、社会的变迁与卦象的排列绑定,认为符号与现实之间存在某种超越经验的“神秘关联”,这种归因方式完全违背了科学“以客观规律解释现象”的基本原则。科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如何运行”,而《易经》的形而上学探究的是“抽象符号如何象征运行”,二者关注的对象与认知的逻辑,从起点便分道扬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简单符号或语言概括复杂宇宙”的认知倾向,并非《易经》独有,而是部分传统哲学共有的特征。许多哲学家试图用高度凝练的抽象概念——无论是“道”“理念”还是“绝对精神”——构建一套包揽万物的终极理论,认为仅凭逻辑思辨与概念推演,就能触及宇宙的本质规律。他们沉浸于抽象体系的自洽性,却忽视了“理论必须锚定具体经验”的关键:再精妙的哲学思辨,若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无法通过具体现象检验,终究只是思维层面的“空中楼阁”。这与科学“先见事实、再建理论”的逻辑完全相反——科学从不相信“一句话解释宇宙”的捷径,而是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通过对具体问题的逐步拆解、反复验证,一点点拼凑出客观世界的图景。这种对“抽象思辨”的警惕、对“实证精神”的坚守,正是科学与这类传统哲学的根本分野,也是科学能持续推动人类认知进步的核心原因。
必须澄清的是,科学不接受《易经》,并非否定其文化价值与思维意义。作为形而上学体系,《易经》的辩证思维(如“祸福相依”“刚柔并济”)对哲学、伦理学、文学仍有深刻启发,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分属不同维度:前者关乎精神传承与抽象思辨,后者关乎对客观世界的精准认知与规律把握。认清《易经》的形而上学属性,明确它与科学在认知逻辑上的本质差异,既不会贬低《易经》的文化地位,也能避免将传统文化与科学体系强行捆绑,从而以更理性的态度,分别发挥二者在精神滋养与现实探索中的独特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