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未来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将呈现“短期分散、长期再整合”的趋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整体向好,产量、销量、装车量均实现同比大幅提升。但已处于“领先“地位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结合其今年整体表现来看,两家的增长趋势均有疲态。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达1121.9GWh,累计同比增长51.4%;累计销量1067.2GWh,累计同比增长55.8%;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93.9GWh,累计同比增长42.5%。
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前三季度市占率分别下滑了3.1%和2.1%。而前十中的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则呈现不断向上态势。
“宁王”“迪王”微疲,二线企业直追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来看,当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还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第二,其地位仍不可动摇,但在市占率和增速来看,出现降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数据来看,今年1-9月宁德时代依旧以绝对优势稳居行业榜首,累计装车量达210.67GWh,占据42.75%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紧随其后,累计装车量111.21GWh,市场占比22.57%。但其市场份额均出现了3.1%和2.1%的下降,两者合计市场份额为65.32%,较此前行业高位进一步收窄。
![]()
从单月表现看,9月宁德时代装车量32.51GWh,占比42.81%,环比提升0.47个百分点;比亚迪装车量16.00GWh,占比21.07%,环比提升0.22个百分点,尽管单月份额略有回升,但全年累计份额下滑的整体趋势未改,反映出市场竞争的加剧。
从份额来看,虽然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仍然占据着强势地位,但后来者对其的追赶也不能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梯队企业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国轩高科表现尤为亮眼,1-9月累计装车量26.27GWh,市场占比5.33%,同比大幅提升1.2个百分点。此外,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企业也均呈现同比增长态势,尽管涨幅相对温和,但凭借在特定领域的优势,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针对行业集中度下降,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在快充等技术上不断追赶头部企业,缩小差距。与此同时,不少车企为平衡供应链风险,稳定电池供应量和价格,纷纷引入二供。如理想汽车电池供应商不仅有宁德时代,还引入了欣旺达、蜂巢能源。“二三线电池厂商的价格更具优势,终端车企也愿意给优质的第二梯队企业提供更多订单。”上述人士表示。
从事电池行业的专家认为,未来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将呈现“短期分散、长期再整合”的趋势。短期来看,由于车企反向整合供应链,为第二梯队企业带来更多机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不过,长期来看,高镍三元和固态电池是未来的技术方向,叠加头部企业海外产能释放,随着技术加速突破,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或将重新整合市场。
固态电池成为决战关键点
除了磷酸铁锂和三元的竞争越发激烈外,固态电池也成为今年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大热点。今年以来,不少电池企业及整车企业相继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行业期待已久的固态电池似乎已近在眼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曾公开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固液混合电池率先开展研发应用,目前已开展小规模装车配套,装车数量由百辆级迈向千辆级。全固态电池全球范围整体还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开始聚焦以硫化物为主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开始的时间预计在2027-2028年,2030年左右完全可以量产。对于500Wh/kg的车用全固态电池,预计产业化的时间在2030-2035年。
如今,不少电池企业提出固态电池量产时间线,力图抢占先机。5月,在国轩高科2025全球科技大会上,国轩高科宣布首条全固态实验线正式贯通,设计产能达0.2GWh,良品率高达90%。同时,国轩高科还发布G垣准固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超30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235Wh/kg以上,在CLTC工况下可实现1000公里超长续驶里程。宁德时代则于2023年推出凝聚态电池,采用半固态过渡方案,使用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单体能量密度达500Wh/kg,已在电动飞机等项目上实现小规模量产,并计划加速车规级应用。
除了动力电池企业,上汽集团、中国长安、广汽集团等车企也纷纷宣布固态电池导入计划,其中上汽和广汽已有半固态电池搭载方案上车,但从市场反馈来看,并不算理想。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未来3年内固态电池或可量产,但不会实现大规模量产。“固态电池目前还面临着界面阻抗问题、电解层技术路线问题、正负极材料体系配套问题,相关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等方面也存在难点,把所有问题‘走过一遍’的时间周期大约在3~10年,这期间会给其他技术路线留有发展窗口。”
![]()
但也意味着,谁先攻克这一领域率先上车,或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窗口期。
“走出去”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共识
鉴于固态电池的落地时间点不稳定因素,激烈的竞争和不稳定的份额比也促使了国内动力电池向外走出去的决心。
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1121.9GWh,累计同比增长51.4%。按照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 2023 年重庆汽车论坛透露的信息「我们预计到 2025 年,中国需求的动力电池产能预计 1000GWh,目前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 4800GWh,产能出现严重的过剩」,产能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这一进促使了动力电池厂商加快了出海的步伐。
![]()
电池联盟数据显示,1-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199.9GWh,累计同比增长45.5%,占前9月累计销量的18.7%,出口已成为行业增长的关键支柱。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9.1GWh,占总出口量64.6%,累计同比增长32.7%。
从单月出口情况来看,9月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26.7GWh,环比增长18.2%,同比增长28.3%,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为17.6GWh,占总出口量66%,环比增长17.1%,同比增长50.9%。
企业出口表现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宁德时代凭借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和与国际主流车企的深度合作,依旧保持出口规模领先,1-9月动力电池累计出口占比稳居前列。但比亚迪、蜂巢能源等企业的出口增速更为迅猛,尤其是蜂巢能源,1-9月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同比大涨了171.7%。
这意味着中国动力电池出口已从单一巨头主导转向多元化竞争格局,更多的企业也将国际市场竞争力转化为自身竞争力向上不断攀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