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最荒诞的对比,莫过于此:
一个14岁的孩子,在微信里给妈妈留下“妈妈我想你了”的虚拟对话;另一个14岁的孩子,在浏览器里输入“我这个年龄杀人要坐牢吗”。
![]()
阳光女孩优优走了,走得猝不及防。
她本该在教室里刷题、背单词,为中考冲刺,冲进深圳前20的高中。她本该在妈妈的朋友圈里点赞,说“妈,别想我,我挺好的”。
可现在,她的微信成了妈妈的“树洞”,她的笑容被锁在手机相册里,她的生命,停在了自家楼栋的拐角。
而那个夺走她生命的同班同学钟某某,不是陌生人,是每天一起坐车上学、被她父母接送了近三年的“熟人”。
熟到什么程度?他妈妈曾来道谢,说“谢谢你们顺路带孩子”。熟到他姐姐也被接送过一年。可这份“顺路的情分”,换来的,是一把网购的折叠刀,和七窍流血的结局。
![]()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他杀人前,先查了法律。
14岁,能判多重?会不会坐牢?能不能活命?这不是冲动,是算计。他不是不知道后果,而是精准地踩在了法律的边缘试探。
他捅了数刀,看优优倒地,不走;听见她喊“救命”,折返,跪压,再往脖子上补刀。这不是激情犯罪,是灭口。一个初中生,对“杀人”这件事,执行得像一场冷血的作业。
庭审那天,他跪了,求原谅。
可谁来原谅一个妈妈?原谅她每天登录女儿微信,靠几条自言自语撑着不崩溃?原谅她看着朋友圈里女儿的照片,眼泪“有自己的主张”?原谅她本该等来中考喜讯,等来的却是法医报告上“心脏贯通创”五个字?
![]()
我们常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可一个会提前查法律、会编谎话骗父母“我是见义勇为”的孩子,他不懂事?他太懂了。他懂怎么规避责任,懂怎么伪装自己,甚至懂怎么在法庭上表演忏悔。
而他的父母呢?案发后,他回家说“我救人受伤了”,他们信了。
![]()
他们有没有想过,儿子手上那点“伤”,和优优身上的刀口,能是一回事?他们有没有问过,一个“救人”的孩子,为什么浑身没血?为什么刀不见了?为什么监控里,他是从优优家楼栋跑出来的?
这不是单纯的“家庭教育缺失”,这是对恶的纵容,从日常的盲视开始。
我们总说校园暴力是“孩子间的打闹”,可当嫉妒、自卑、扭曲的心理长期没人看见,它就会在某一天,变成一把刀,捅向那个“阳光、优秀、家庭和睦”的女孩。
优优错了吗?
她错在成绩太好,错在活得体面,错在无意中成了别人眼里的“优越”。可这不该是死因。一个孩子因为“被嫉妒”而被杀,这是对整个社会的讽刺。
![]()
更讽刺的是,我们还在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是成了免死金牌”。
可问题是当一个孩子能冷静地计划杀人,能预判法律后果,他还配被“保护”吗?还是说,我们的法律,正在被“年龄”二字绑架,让一些人把“未成年”当成犯罪的许可证?难度我们只要形式上的公平,不要事实上的不公平?
曾女士说,女儿很阳光,很优秀。这话听着平常,可正是这份“平常的美好”,才让这场悲剧显得如此不可接受。
![]()
她不是坏人,不是挑衅者,不是霸凌者。她只是个努力读书、准备中考的普通女孩。她不该死,她死得冤。
我们无法替优优讨回命,但至少,法律不该轻飘飘地放过那个“跪下求原谅”的凶手。
因为真正的原谅,不是来自一句表演式的忏悔,而是来自公正的判决,来自对生命的敬畏,来自让所有潜在的“钟某某”知道,杀人,不管几岁,都得付出代价。
最后,愿那个在微信里说“妈妈我想你了”的女孩,在另一个世界,永远不用再害怕拐角,永远有阳光照在她的课本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