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合群”时,是否曾想过:那些被群体孤立的人,真的是因为“变了”吗?
1083年的黄州,东坡田地里的苏轼正蹲在泥里拔草。他的长衫沾着草屑,头发因为连日的劳作有些蓬乱,却依然笑着对身边的农人道:“这萝卜籽撒得密了些,明日得匀一匀。”路过的行人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在地里挥汗如雨的中年人,曾经是京城中最受瞩目的才子——21岁中进士,被欧阳修誉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30岁任殿中丞,与沈括、章惇等名人诗酒唱和,是官场圈子里的“风云人物”。
![]()
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不合群”,其实从童年就开始了。
苏轼的“不合群”,并非后天形成,而是刻在童年的教育里。他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更是知书达理。小时候,苏轼读《范滂传》,看到范滂因弹劾贪官被诬陷,临刑前与母亲诀别,便问母亲:“如果我像范滂那样,为了正义得罪人,您愿意吗?”程氏摸着他的头说:“你若能像范滂那样坚守本心,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支持你?”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埋在了苏轼的心里。
青年时期的苏轼,带着这样的“本心”走进官场。他中进士后,欧阳修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甚至说:“我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但苏轼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关注民间的疾苦。他在凤翔做签判时,看到当地百姓因旱灾颗粒无收,便上书请求减免赋税;在杭州做通判时,遇到瘟疫爆发,他亲自调配药方,设立“安济坊”救治病人。这些举动,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口碑,却也让他在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不喜欢迎合上司,不喜欢参与党争,更不喜欢说违心的话。
![]()
当“合群”变成“站队”,他选择了“不合群”。
王安石变法的到来,让苏轼的“不合群”更加明显。1069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苏轼却看到了变法中的弊端:青苗法规定农民向官府贷款,利息高达二分,比民间高利贷还高;市易法让官府垄断了市场,商人无法生存。他上书神宗皇帝,批评变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认为这样的变法只会“害民而无益”。
王安石得知后,非常生气,派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苏轼不愿与王安石争斗,主动请求外调杭州。在杭州,他修苏堤、治西湖,做了很多实事。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逃过“不合群”的命运——昔日的好友沈括,因为支持变法,开始讨厌苏轼。沈括借出差的机会,利用苏轼对他的信任,收集了苏轼的文章,找出一些“诽谤变法”的句子,向朝廷举报。虽然沈括没有直接绊倒苏轼,但苏轼还是陷入了“乌台诗案”,被关进了牢狱。
![]()
那些“不合群”的时刻,其实是他最清醒的时刻。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他没有消沉,反而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在东坡田地里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他写《赤壁赋》,表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他研究美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名菜。这些举动,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乐趣,却也让他在官场中更加“不合群”——因为他不喜欢参与党争,不喜欢迎合权贵,更不喜欢改变自己的本心。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作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上台执政。他决议“凡变法内容,一律铲除”,甚至要废除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苏轼觉得不对劲,他认为变法虽然有弊端,但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免役法让农民不再需要服劳役,应该保留。他劝说司马光:“变法不是全错,应该综合考虑,别走极端。”司马光不听,气得苏轼喊他“司马牛”。结果,苏轼又被贬了——这次是岭南。
当“不合群”成为“自我”,他活成了自己的光。
![]()
在岭南,苏轼依然保持着“不合群”的本性。他吃荔枝、种水稻,教当地百姓读书写字;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他甚至在海南儋州,建立了“载酒堂”,收徒讲学。这些举动,让他在岭南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却也让他在官场中更加“孤立”——因为他不喜欢迎合朝廷的旨意,不喜欢参与党争,更不喜欢改变自己的本心。
苏轼的一生,都在“不合群”中度过。他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走遍了大江南北,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本心。他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合群,而是来自保持自我。
当“不合群”成为“勇气”,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苏轼的“不合群”,并没有让他被历史遗忘。相反,他的文章、诗词、美食,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不合群”,也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守本心、不迎合世俗的精神。
![]()
今天,我们依然会遇到“合群”的问题:比如在工作中,同事们都在说上司的好话,你是否会选择沉默?比如在生活中,朋友们都在追求名牌,你是否会选择朴素?比如在网络上,大家都在骂某个人,你是否会选择理性?
苏轼用一生告诉我们:“不合群”不是罪过,而是一种勇气。当你被群体孤立时,不要怀疑自己,因为你可能只是“不合”那个“虚伪的群”“功利的群”“盲目的群”。真正的自我,从来不需要靠合群来证明。
当“不合群”成为“自我”,你就是自己的光
1101年,苏轼在北归的途中去世。他的一生,虽然被贬多次,但他始终保持“自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