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旅游在越南的遇冷,折射出当代跨境旅游决策的复杂图谱。从越南胡志明市到柬埔寨金边的公路沿线,木排口岸(Mộc Bài)至波贝口岸(Bavet)的120公里路段,已成为越南游客心理安全的"临界线"。这段路不仅连接两个国家,更串联起人口贩卖、电信诈骗等犯罪叙事,最终在游客心中构建起"高危地带"的认知符号。
数据揭示趋势性转变:越南旅行社协会统计显示,2023年柬埔寨游人数同比减少42%,2024年5月边境冲突后断崖式下跌65%。这种下降具有明显特征:家庭游(占比68%)、中年群体(45-60岁占53%)受影响最大,这与柬埔寨游"安全敏感型"客群特征高度吻合。越南旅游公司(Du Lịch Việt)的客户画像显示,选择柬埔寨的游客中76%为首次东南亚深度游,对安全风险感知更脆弱。
![]()
四月,越南游客在柬埔寨皇宫拍照
安全焦虑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金边旅游警察数据显示,2023年涉中国台湾、韩国游客的诈骗案件占总量的63%,越南游客仅占4.2%。但社交媒体放大效应显著:TikTok平台,其中87%内容涉及台韩游客遭遇,越南语相关内容仅占3%。这种信息偏差导致越南游客产生"柬埔寨=诈骗"的认知错位。
产业层面,柬埔寨旅游经济呈现结构性矛盾。据柬埔寨旅游部统计,2023年接待越南游客48万人次,占总游客量的9.6%,但越南游客日均消费仅92美元,低于泰国游客的137美元和中国游客的185美元。这种"高流量低价值"特征,使柬埔寨旅游产业缺乏改善越南市场服务的驱动力。
政策应对呈现双向博弈。越南外交部2023年发布《柬埔寨旅游安全指南》,标注波贝口岸(Bavet)、贡布省(Kampot)等高危区域。柬埔寨则在主要景点部署旅游警察,金边中央市场(Phsar Thmey)每周逮捕扒手超20人。但邓国平指出:"这种'安全竞赛'忽略了游客心理重建,需要第三方机构介入评估。"
![]()
金边市场外,警察站在印有“狮子”字样的遮阳伞下
深层矛盾在于旅游价值认知差异。越南游客追求"文化体验+性价比"(78%受访者选择),而柬埔寨旅游仍停留在"吴哥窟打卡"阶段。旅游博主黎发达(Lê Phát Đạt)观察:"金边周末传统舞蹈广场活动,比吴哥窟更令越南游客惊喜,但这类内容在宣传中缺失。"这种供给与需求错位,加剧了安全焦虑对旅游决策的权重。
这场危机暴露了东南亚旅游产业的转型困境。当柬埔寨试图从"诈骗标签"转向"治愈旅游"时,越南游客的谨慎态度,既是安全焦虑的产物,也是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的必然结果。正如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专家詹姆斯·李(James Lee)所言:"跨境旅游的复苏,需要超越安全叙事,重建价值共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