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晚间,硕贝德披露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53.08万元-5153.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8.39%-1313.24%。
其中,预计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0万元-18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6.86%-3203.96%。
赛道红利与窗口期
关于硕贝德业绩变动原因,可以理解为,先借射频共性技术切入AI眼镜、车载系统、服务器液冷三大高景气赛道,实现单站价值量10倍级跃升,再用客户协同+产能复用摊薄成本,打开25-40倍估值空间。
可以说,硕贝德优势在于技术平台可复用、订单可见度高、政策与产业β同步;困难是应收存货高企、良率与SOP节点不确定、汇率及股权质押放大波动。
转型关键是把单点技术做成系统方案,用现金流和良率兑现故事。
硕贝德三季报1258%的净利增速,把一家“手机天线外协厂”的刻板印象碾得粉碎。
10年前,公司80%收入来自功能机弹片天线,单一客户、单一工艺、单一赛道,周期来了加人,周期走了裁员,盈利像钟摆。
如今,同样的射频底层技术,被拆成三股钢丝绳:0.12mm共形天线卡进AI眼镜镜腿,单车1200元的“天线+高压线束”系统方案打进900万套全球车型,热虹吸液冷板趴在英伟达B200的GPU上降温。
三条赛道任意一条的增量,都足以抵掉当年整个手机天线盘子。
传统配套商“做大客户、拼价格”的老路,被升级为“技术复用×场景迁徙×价值量跃迁”的新公式,这正是中国制造由“加工”转向“方案”的典型缩影。
也就是把在同一口锅里炒了二十年的材料学、电磁学、热力学经验,一次性贩卖给三个完全不同的下游,完成从“零部件供应商”到“系统级方案商”的惊险一跃。
AI眼镜、800V新能源、AI服务器液冷,三条赛道共同特征是“需求突然爆发、技术路线未定、产能供给缺位”。
硕贝德能同时卡位,核心优势是“比消费电子懂汽车,比汽车厂懂散热”的跨界know-how。
AI眼镜天线需要15dB以上隔离度,同时厚度小于0.12mm,传统LDS工艺无法兼顾,硕贝德把在手机端被“逼”出来的共形FPC方案平移过来,6个月完成设计—量产,领先立讯、信维2个季度。
车载端,国际Tier1的天线+线束分包模式带来接口失配、EMC超标两大痛点,硕贝德用同一套仿真平台把5G天线与800V高压线束联合设计,单车价值量从150元提到1200元,毛利率净增10pcts,而莱尼、安费诺同类方案报价仍高15%,给了公司“以价换量”快速渗透的缝隙。
液冷更是把消费电子热管大规模焊接的经验搬到数据中心,冷板模组良率85%-90%每提升1pct成本降2.5%,低于富信却拥有更完整的射频—热管理联合仿真数据库。
三重跨界红利,让硕贝德在三条赛道都享受到6-9个月的“先发定价权”,这是传统单赛道龙头无法复制的窗口。
高增背后的隐忧
华丽增速背后,仍是传统配套商“账期换份额”的老毛病。
具体来看,应收6.1亿元、占营收38%,存货4.7亿元、环比再增18%,经营现金流0.3亿元,创三年新低——典型“增产不增钱”。
AI眼镜客户为抢占上市窗口,要求60天账期+VMI库存;国际车企项目生命周期5年,却用“0-1-3-3-3”阶梯降价把压力向上游传导;液冷样机阶段即投入1.2亿元设备,良率未稳却要面对季度降价。
传统配套商转型最怕“规模上去了、现金流没跟上”,硕贝德正在重走当年欧菲光、信维高成长后高应收的老路,如何把“技术领先”转化为“现金溢价”,是跨越周期必须补的一课。
短期财务安全是跃迁前提。硕贝德已将净利增速拉到13倍,但应收、存货、汇率三座杠杆同时抬升,经营性现金流仅0.3亿元,不到净利润一成。
公司计划引入银行保理+产业资本双通道,对核心客户应收折价5%转让,提前回笼80%-90%现金,账期由120天缩至45天,并一次性转移信用风险。
库存端推广VMI“寄售仓”模式,在整车厂、云机房周边设第三方仓,客户领用才确权,预计削减60%库存资金占用,跌价准备率从3%降到1%。
外汇端则把出口收入与进口芯片、铜材、氟化液支出进行自然对冲,差额部分用6-12个月远期合约锁定,目标把经营现金流/净利润比从当前10%拉回50%以上,为后续扩产和技术投入留出安全垫。
中期竞争重心是“技术杠杆”替代“价格杠杆”。
共形天线领域,公司已在12国布局83件专利,0.12mm超薄结构写入IEEE可穿戴设备射频规范草案,一旦2025年获批,竞争对手需绕开核心尺寸,直接抬高行业门槛。
车载端与德系OEM成立联合项目组,开发卫星通信+V2X一体化融合天线,提前锁定5年独占供货协议,价格年降条款由3%压缩至1%,把“年降”换成“锁价”。
数据中心液冷则与腾讯、字节共建联合实验室,资本开支由云厂商前置承担,公司仅承诺良率≥90%才收取研发补贴,既转嫁设备投资风险,又把验证周期缩短6个月,形成“良率—补贴—订单”的正向激励。
技术平台的无限复用
在技术平台复用的战略布局下,硕贝德将射频与热管理两大底层能力,精准迁移至人形机器人、边缘计算、低空经济三大新兴场景,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关节电机在高速运转中会产生30W-50W的局部热量,若散热不及时易导致性能衰减,公司将服务器领域成熟的热虹吸板技术进行微型化改造,把原本8mm的厚度压缩至2mm,在保证散热效率的同时,完美适配机器人关节狭小的安装空间,目前该方案已送样给两家头部机器人企业,进入性能验证阶段。
在边缘计算场景中,边缘计算盒子对电磁屏蔽要求严苛(需低于60dB),以避免外部信号干扰内部数据传输,硕贝德直接将共形天线的金属网格结构改造为屏蔽罩,无需新增专用产线,仅通过工艺微调就能满足屏蔽需求,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缩短了产品落地周期。
而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需同时具备4D毫米波与卫星双模通信能力以保障飞行安全,公司将车载V2X天线阵列旋转90°,巧妙适配无人机机头的曲面设计,单套天线价值达600元,毛利率较车载业务高出5个百分点,在打开新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盈利水平。
技术的跨场景复用,不仅为硕贝德开拓了新的增长空间,更关键的是持续摊薄研发沉没成本,推动“研发-量产-现金流-再研发”正向飞轮加速转动。
每一次技术迁移,都能让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在多个场景中分摊,经测算,每新增一个复用场景,研发沉没成本可摊薄15%-20%。
例如,共形天线的研发投入原本仅服务于AI眼镜,延伸至边缘计算屏蔽罩后,前期的材料测试、结构设计等成本被二次利用;热虹吸板技术从服务器到机器人的迁移,也让散热仿真模型、生产工艺参数等研发成果实现复用。
这种成本摊薄效应,一方面降低了单个场景的研发边际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场景量产带来的营收增长,会转化为更多现金流,反哺新一轮研发,比如投入下一代射频芯片或高效液冷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传统配套商而言,硕贝德的技术复用路径,为其摆脱周期依赖提供了关键范本。
长期以来,传统配套商深陷“客户账期换份额”“规模扩张拼价格”的困境,盈利随下游行业周期剧烈波动。
而技术平台复用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企业完成两大关键切换:从“客户账期”转向“技术溢价”,凭借独家技术方案掌握定价主动权,不再被动接受客户账期压款;从“规模红利”转向“标准红利”,通过技术输出成为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者,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当企业实现这两大切换,就能跳出单纯依赖下游需求的价格周期,不再因行业波动而大起大落,而是依靠技术优势持续获取稳定收益,真正实现从“短期增长”到“可持续飞翔”的跨越,这也是硕贝德在转型中具有借鉴意义的核心逻辑。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