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网传的一张“喜报”引发热议。
9月门诊量7577人,手术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再创佳绩,专门用“发喜报”来庆祝。
可网友们却盯着数据红了眼,纷纷表示:“那7577个数字背后,是7577个疼得皱眉的病人,和7577个彻夜难眠的家庭啊。”
据说,医院这份诊疗数据属实,但只是医院内部会议的通报内容,被个别员工做成“喜报”发到了朋友圈。
这个秋天,全国不少医院的门诊量像雨后的茶芽般疯长,某三甲医院单日门诊量甚至破万。
可当“医院喜报”成了热搜常客,突然发现,有些“丰收”,数着数着就变了味。
因为这些“流量丰收”里,不知藏着多少没被数据看见的人间冷暖。
而真正的医疗“佳绩”,不该只是门诊量的数字游戏,而更应该是让每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带着希望离开。
李叔家的茶园去年闹过虫灾,他没急着数收成,而是先摘光了病叶:“留着病叶,整棵树都得毁。”
现在医院的门诊量“丰收”里,也藏着不少这样的“病叶”。
某省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三级医院医生日均门诊量超50人,平均问诊时间仅4.2分钟,比泡一杯茶的时间还短,病情根本没法充分了解。
王婶带老伴去看糖尿病,排队2小时,医生3分钟看完:“血糖7.2,还行,药接着吃。”
可她还没来得及说老伴最近总半夜出汗、手脚发麻。
后来去了另一家医院,医生拉着老人聊了20分钟,才发现是低血糖早期症状。
某医院的调研显示,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生,门诊量未必最高,但复诊率比“流量冠军”却高出很多。
而那些注重“质量”的医院,患者回头率也比只看“数量”的要高。
再看看某地一社区医院,墙上贴着“患者笑脸墙”,没有数据,只有一张张笑脸。
“王医生帮我背楼上楼”“李护士半夜帮我买牙膏”,这些事从来不上“门诊量喜报”,却像茶根上的须,悄悄把医院和患者连在一起。
山谷里的老茶农总说:“养树先养根,养根先养土。”医院要想结出“暖心果”,实现真丰收,得先松松“数据土壤”。
浙江某医院取消了“医生每月看够多少病人”的指标,改看“患者满意度”“复诊率”“投诉率”。
结果呢?医生有时间和病人多说两句话,门诊量虽然下降了,但患者好评率却大幅度上涨了。
那些真正的好医院,哪会天天晒门诊量?它们墙上挂的是“全国百姓放心医院”,而不是“流量冠军”。
真正的丰收,是芽头饱满,茶树常青。
医院的“佳绩”,也不该是门诊量的“数字狂欢”,而应该是孩子发烧时,不用凌晨排队抢号;老人复诊时,家门口就能见专家;医生不用边看病边数病人,能多问一句“哪里还不舒服”。
真心希望医院能少一些流量丰收的期待,多一些救死扶伤的执着。
愿每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更多往期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