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今年52岁,是我家队友的二十年多年的老友,也是我一位素未谋面、却在队友口中神交已久的朋友。老杨和队友大约在1998年前后到东莞打工,入职同一个台资家具企业,同在生产部,成了并肩作战的工友。
按我的理解,他们算是“第二代南方打工人”(第一代大概在1992年左右,我不知道这么区分对不对)。
那个年代,一股“单干”的热潮在厂里涌动,2002年初,老杨和另一位生产经理也拉起一支队伍,带着二十多个老乡踏上了创业之路。那是个产品本身就是“硬通货”的年代,他们凭借经验和胆识,很快打开了局面,在圈内赢得了赞誉。
老杨由此成了同批打工人中最早拥有房、车这两“大件”的人。
转折发生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而来,依赖美国市场的工厂订单骤减一半,老杨的工厂未能幸免。从初现危机到最终清算,仅用了半年,重金购入的设备最后都按废铁的价格变卖处理,面对这一地狼藉,合伙人深受刺激,远赴越南另谋出路;而老杨,则带着跟他多年的兄弟,毅然北上,进入陌生的内销市场寻求转型,开始了新的打工生活。
创业让自己“纸上富贵“了一把,老杨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创业史!
老杨的老婆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就留在东莞,一方面持家,一方面在平安做保险代理人,总体上还是很不错。
随着我和队友远赴越南,我们与老杨,便失散在了各自的奔波里。
2024年中,因队友所在工厂解散,赴南京谋生,却意外与老杨重逢,场面十分戏剧,用老杨的话说:做梦都没想到。 两位老友,在相隔多年、各自漂泊之后,又一次站在了同一战线,开启了新一轮的并肩作战。
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老杨早年开工厂多少赚了钱的,又很早就置办了房产,经济理应比较宽松,不像我们一直靠工资生活。他本可以过得轻松些,为何还要远赴他乡工作?
队友摇摇头:“你是不清楚,老杨两个孩子从小都上的私立学校,花了不少钱。老大去年刚参加工作,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老二还在读私立高中,学费、生活费、补课费七七八八一年花费十几万。这几年行情差,他老婆保险也不好做。最关键是2022年底,他们又高位买了套房,400万出头,掏空了全部家底,想着给两个孩子一人一套,原来住的那套旧的也没卖。现在房价跌了一大半,月供两万六一分也不能少,压得人大气不敢喘。”
我一时语塞。这几年,房子,像一座山,压垮了多少中年人的脊梁?我一直觉得自己难,殊不知,谁又不是在默默负重前行?
国庆节他们一起从南京回来过节,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席间他们讨论起工厂的情况,年初取消了租房补贴,7月份高管又降了一轮工资,老杨苦笑:“如果工资再降,就只能卖掉一套,亏多少钱也得卖,实在供不起了,伸头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如果不是高价买第二套房子,是真想退休了,太累了。奔波了大半生,没想到老了会是这样!”老杨一仰头,将杯中白酒一饮而尽。我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却一字也说不出来,最终只是默默端起杯。
去买单的时候,服务员说那位先生已经买过单了,我请她原路返还,然后把单买了,我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这微不足道的一点了。
送走老杨夫妇,我在路边缓了一下神,午夜的马路仍依旧车流滚滚。
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