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土气息的生命体验里回眸
———读王向东《金秋抒怀》有感
文/汪贤莉
![]()
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收到王向东先生所著的《金秋抒怀》,在应时、应景中,我不禁对平利又一位出书作家感到由衷的祝贺和钦佩。仔细端凝《金秋抒怀》的封面,这一幅浓得化不开的秋景图,让我感叹到平利作家的秋天,真是一个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硕果累累的秋天!
翻开王向东先生的《金秋抒怀》,一股油墨清香中仿佛飘来秦巴山地的泥土气息,听见了平利溪流的潺潺水声。作者真实的文字,真实的体验,在“流金岁月”篇章里随处可见。作者笔下的一次别样的生日“庆典”,收获了文学上的一个“金奖”,这是作者人生中享受到最高规格的待遇,由此便掀开了《金秋抒怀》的第一页。
作者65岁生日这天,一篇题为《东方神草,人类福音一一陕西平利绞股蓝》征文,获得了全国及海内外的金奖,并在作者生日当天,隆重出席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颁奖仪式,这的确是一个热闹、隆重、高尚、典雅,最具特别意义的生日。铭刻于作者心中这份真实的体验,在文字中神圣而激动的记述着,这份特殊的文学荣誉,是作者人生秋天里一抹最亮最暖的底色,这枚硕果,是作者流金岁月里最值得回味的岁月,也是作者曾在灰暗的日流里燃起激情的岁月。
作者王向东先生,退休前,曾先后在县人事劳动局、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县政协、县人大任职,可以看出,一个长期伏案公文写作的人,对文学竟是如此的热爱,这种热爱里,始终心系着平利的发展,“小我”里有“大我”,在《亨受当今的便捷,不忘昔日之艰辛》一文中,作者对平利县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亲身感受,读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用纪实的文字,描述了八仙的交通由新中国成立之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读者从中感悟到平利的“西藏”一一八仙,在艰苦的岁月里是如何负重前行,八仙人的吃苦耐劳,勤奋勇敢,坚韧顽强的精神和毅力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文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平利县只有一条汉白公路通往外界,县境内只有80多公里长,八仙地区更不知道公路是啥样子。没有公路之前,人的两条腿是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待我一路爬上韩河梁时,天已擦黑。一个人走夜路心里害怕,加快了脚步,小跑式地赶回家已是晚上八九点了……倒头一觉睡到第二天太阳出山,待我起床时,浑身发疼,两条腿根本不听使唤…….”
“由于党的惠民政策,经过全县人民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到2014年,全县已形成“四横四纵”,遍及城乡的公路网络,全部实现油路化和水泥化,彻底改变人们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尤其是八仙人民盼望已久的冯家梁隧道的破土动工,使这里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
平利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实现了平利经济日渐繁荣。作者说,往日的艰辛一去不复返,但历史不能忘,那种不畏艰险的战天斗地精神应该传承。
作者这段流金岁月,虽然贫穷到了极致,痛苦到了极点,但对于作者自己而言,这都是人生中最值得纪念和回味的岁月,对于平利发展来说,同样如此。这些岁月虽然已远逝,但留给读者的,是作者真实的体验过,经历过,字字入心,句句感人,包括“随行走笔”篇章,所写的人、事都是真人真事,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本人。作者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这颗心是朴素的、真实的,也是最感人的。
王向东先生的《金秋抒怀》不仅体现在“真”上,其作品形式也很齐全。
从文体上来讲,有散文,有格律、诗词、新诗、散曲、楹联,也有杂文、小说等。其中散文“邑中风物”中的《八仙饮食》篇,介绍得非常详细,作者俨然是一位美食专家,也是一位营养师,对八仙土产的每一道菜的特点、吃法研究得特别细致,并由菜谱到席面,到饮酒文化,每一个节令,相应安排的农事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像一部八仙全书,读者阅读后,对八仙能有较全面的了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增添不少情趣。
作者是平利县诗词学会会长,在这本书中,“诗词”自然也是重头戏。在《金秋抒怀》里,作者共收录了39首格律诗词,9首新诗,6首散曲,8首楹联,无论是哪种形式,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始终是讴歌平利的发展,赞美平利的山水,关注平利文学队伍的壮大。
《贺龙头旅游村开园》中写道:富硒佳茗农耕园,天然氧吧景色秀。女娲故里乡村美,天上人间何处有?
《贺杨善钧先生 <湄上草> 问世》中写道:风雨兼程六十春,书海文苑任驰骋。淡泊名利观世事,笑迎金秋写人生。
在这些诗词中,能感受到作者虽然已退出工作岗位,但心里始终挂念着平利的发展,以及对平利文友的关注和鼓励。
作者所著《金秋抒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文字里暗涌着一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如古体诗《悼念妻子》《七夕夜梦妻》,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新诗《不能没有你》《追寻》《无言》等都是写给亡妻的。
在《七夕夜梦妻》中写道:路漫漫,数十年。思念苦,再不见,难堪言。光阴荏苒,沧桑巨变。幸运七夕夜,梦中又团圆。挥泪肝肠断,相拥俱欢颜。
作者一定写了很多诗作,这几篇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首诗背后都是作者对妻子无比思念,那种惆怅,落寞,无奈,辛酸,孤独齐涌心头,作者用情用心用泪凝成了一行行诗文,以此排解、释怀,让人共情共鸣。
对妻子的亡逝,作者的内心是悲痛的,对于住家对面的小张的病逝,作者是万分惋惜的,小张养花养鸟养鸽子的热情,给那时长压在心底迷茫与焦虑的作者,注入了一道生活的光,后来小张“救火”善举让作者产生了无比感激,然而没想到,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小张,竟然病逝了,作者在文字中无不流露出对一个邻居充满深切的怀念。
生活里,有喜有泪,有悲有痛,此事古难全。面对亲人或朋友的离逝,作者没有始终沉沦其中,他的心胸是开阔的,积极向上的,即便是处于人生的秋天,作者的心里也会像刘禹锡那样超脱、自然的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总之,作者所著的《金秋抒怀》,是将一方水土的温度与一个灵魂的深度娓娓道来,这部作品远非寻常的个人随笔合集,他是一位地方文化的守望者和平利建设者在生命的秋季深情回望,是根植于秦巴山坳里的精神图谱,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命体验,将爱洒向平利这片热土。
【作者简介】
![]()
汪贤莉,平利县城关初中语文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平利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安康市作协会员。闲暇时,用一颗柔软的心,读读书,写写文字,在安静的岁月里,种桃种李,种春风。
▶汪贤莉的作品集
==入驻作者==
持续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