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89年,东汉的外戚大将军何进被一群狗急跳墙的宦官给捅死了。作为幕后推手,袁绍感觉时机成熟了,是时候收网了。
袁绍打算清洗宦官集团,其实这个时候是有几个有利因素的。第一,宦官集团诛杀何进的程序不合法;第二,袁绍之前就是众所周知的何进心腹,在何进旧部中有较强的号召力,何进不久前还授予“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的极高权力;第三,清洗宦官集团是很多人共同的利益诉求。
所以,袁绍几乎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号召同志们为老领导何进报仇,诛杀奸佞宦官以正国法。
![]()
何进的部曲吴匡、张璋听说何进被害后,欲引兵入宫,结果宫门关闭。正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袁绍的好弟弟袁术来了。袁术对吴匡他们说,咱们绝对不能放过那帮太监,咱们是清君侧,咱有理咱怕啥?一起强攻皇宫,逼着宫内把张让等人交出来。这帮人直接拿刀砍宫门,逼着宫中交人。
袁绍和他叔叔袁隗则假传圣旨把樊陵、许相(宦官集团的人)骗过来杀了。
袁绍又带着司隶校尉武装与何进的弟弟何苗率兵驻扎在朱誉门下,捉住赵忠等人处斩。
![]()
等事情即将尘埃落定了,何进的弟弟何苗也活不成了。吴匡等人被人挑唆(谁挑唆的,大家可以参考谁怂恿他们攻打皇宫的),说何进之死与何苗有巨大关系,这小子想取代他哥哥夺权,证据就是何苗之前一直跟何进唱反调。已经上头的吴匡便号令自己的部队杀了何苗给金主爸爸何进报仇,结果吴匡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又杀了何苗,将何家的宫外势力连根拔起。
大家要注意哈,杀何苗这事,袁家人可没沾边哈!为什么呢?因为何苗当时是车骑将军,不走任何流程就武装击杀了他,这是一种可以各种做文章的政治事故,他们袁家人自然是不能沾边的。他们要利用这种恶性事故来拿捏吴匡、董旻的,要么以后你们死忠于我,要么我拨乱反正把你们这帮不法分子就地正法。
![]()
太监们裹挟着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逃向北宫。袁绍关上北宫门关门打狗,下令遇到宦官不管老少格杀勿论,很多人仅仅因为没长胡须而被当成太监给冤杀了,一共杀了2000多人。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被困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刘辩、刘协等数十人逃出皇宫。走太急了,连皇帝玉玺都没带上。
这天夜里,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在黄河边上追上张让等人,怒斥张让怎么还不快点去死,又杀了几名宦官给张让施压。张让等人自知没有活路了,跪下给刘辨磕头道别,随后跳黄河里自尽了。
这里也多说一句,我们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宦官这个群体妖魔化,这其实很不客观。太监这个群体,确实有很多可恨之处,但一般对皇帝还是比较忠心的。高力士对李隆基、王承恩对崇祯帝,其实都是非常忠诚的。张让他们对小皇帝也挺有人情味的,临死了还知道跪下来磕头,让小皇帝多加保重,比后面的曹操他们体面多了。
![]()
至此,外戚和宦官两大保皇党的势力被清除干净了。袁绍和他们老袁家即将成为大汉的众望所归了。袁绍的叔叔袁隗是太傅录尚书事、袁绍是司隶校尉,假节、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洛阳的军政大权都控制在他们袁家手里,谁敢与他们争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不允许袁绍进步成第二个王莽,所以派董卓来抢戏了。袁绍还没有来得及在京都大乱之后稳定局势,就接到消息说董卓已经进京了。这个突发状况可把袁绍搞懵逼了,我可没给董卓指令让他进京的,可他怎么来了呢?谁通知他来的呢?
![]()
关于董卓私自武装进京,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录,但根据合理推断,应该是他那个任职奉车都尉的弟弟董旻给他传递了相关信息。哥,现在京城乱成一锅粥了,你赶快来京城浑水摸鱼,来晚了就没戏了。
奉车都尉这个官职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老板的司机班班长,是跟皇帝走得非常近得几个核心岗位之一,当年霍光、窦固其实都曾干过这个岗位。所以董旻是能了解各种核心信息的。汉灵帝病重的时候,曾让董卓去并州(今山西)任职,但董卓走到河东就不动了,为什么呢?大概率是他接到消息,知道京城即将生变,停在河东离洛阳更近,有啥事能及时掺和进来呗。
董卓这次突然进京,大概率就是他弟弟董旻传递私信给召唤过来的。算计人起来,这帮人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呀!
![]()
通知哥哥带兵入京来摘桃子之后,董旻主动掺和到了政变中,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跟吴匡等军官联手弄死了何苗。董旻这货不简单哈,他这是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功臣”,还通过这次纳投名状与吴匡等军官的命运捆绑到一起了,最后成功策反了吴匡等人。
不过即便董卓这一派突然加入进来了,可董卓仅仅带了3000人,袁绍其实还是有办法搞定他的。偌大一个京城,你董卓3000人就能控制住局面吗?只是袁绍后面自己犯了一下哆嗦,错失良机。
![]()
董卓火速赶往京城的途中,看到洛阳城中火光冲天,知道洛阳出事了,又打听到小皇帝正在洛阳北郊避难,便带领部队先去北郊控制小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小皇帝刘辨当时已经崩溃了,被这接二连三的变故吓得有点迷迷糊糊了,全靠身边人维持秩序。
护驾的官员呵斥董卓,说皇帝有令,要董卓带着部队往后撤。
董卓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怼了回去,你们甭跟我扯淡,你们保护皇上都保护成啥样子了?还有脸让我带军后撤?
董卓上前参拜了刘辨,刘辨已经语无伦次了,跟个大傻子一样的。
![]()
董卓大失所望,因为啥情况也不了解不到呀!于是转问时年9岁的陈留王刘协,刘协对答如流,思维严谨逻辑清晰。这个后面颠沛流离一辈子的汉献帝,其实也算是高光出场了。这孩子其实不是啥窝囊角色,非常聪明,只是赶上了一个不好的世道,也没有掌握一个很好的舞台。“博闻多能,聪明睿智,圣哲有谋,智质有礼”,曰“献”,刘协当得起“献帝”这个谥号。这个棒小伙后面让曹操也不敢对他掉以轻心。
董卓因此起了换皇帝的心思了。不仅仅是因为刘协素质高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刘协身后没背景、好控制,而且他还是董太后养大的。虽然他跟董太后不是一家人,但怎么说他也是姓董,运作一下,也不是不可以成为刘协的董氏外戚。
![]()
随后,董卓把刘辨、刘协这股难民重新带回了皇宫。可是刘辨回到皇宫之后却发现传国玉玺丢了,公司法人章都找不到了,可不好办!没法签发红头文件,谁会买他和董卓的账呢?
这个时候,局势对袁绍非常有利,你就装作啥也不知情,追究董卓擅自率军进京、挟持了皇帝意欲谋反之罪,不就完事了吗?董卓发不出红头文件,他说话就没有信服力,你继续鼓捣你们袁家的兵力和何进旧部弄死他,不就万事大吉了。
董卓这次进京其实只带了3000人,这点兵力其实是不够看的。所以董卓进京之后,就马上派人去召本部大部队来洛阳。还隔几天就命他的三千人先悄悄溜出洛阳城,然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入城,给人造成一种他的援兵已经陆续赶到的错觉。
![]()
袁绍就这样被董卓给唬住了。
但当时的洛阳城不是没有明白人,比如刚刚从泰山募兵回来的骑都尉鲍信(这个人是个大能人,也是曹操的大贵人)就力劝袁绍赶紧干掉董卓,夜长梦多,真的等董卓羽翼丰满了,那就没你什么事了。
可是,非常聪明的袁绍却没有当机立断,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拉拢更多的人、积攒更大的优势之后,再对董卓动手。而且董卓还是他们老袁家的故吏,他觉得自己镇得住董卓。董卓现在没有公开翻脸,自己偷袭自己家的门生故吏,传出去名声不好……大聪明袁绍这么考虑也不能说是全错,但还是那句话,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有些时候指望面面俱到之后再去做一些事情,大概率会错失良机的。
![]()
性格决定命运,这事要是换曹操或者刘备,保准立马就开干了。不是说袁绍的水平不如曹操和刘备哈,而是不同阶级、背景的人,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像袁绍这样的豪门子弟,一般是不如曹操和刘备这种从底层厮杀上来的人敢赌。
袁绍当时自己掌握着司隶校尉军、弟弟袁术手握虎贲军,还有一堆比如鲍信这种挺他的帮手,偷袭干掉董卓3000先锋军真的很难吗?
具有顶级战略眼光的鲍信一见袁绍这么不敢赌,便带领自己的部队回泰山郡了,后来成为了曹操的原始赞助商之一。
![]()
结果董卓就趁着袁绍这么一缓,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对所有中央军权的抢班夺权。
此时此刻,洛阳最关键的军事力量是哪些呢?是皇宫禁军、北军五校军和西园校尉军。禁军基本上在袁家手上,但是北军五校和西园校尉都是控制在何进手里,当时由何进的铁粉吴匡、张璋等暂时统领。袁绍其实也就是想控制吴匡、张璋等人的部队之后,再跟董卓开干的。
![]()
袁绍的最初谋划是怎么去控制何进的旧部呢?何进的部将吴匡等第一时间带队去攻打宫门,袁术的虎贲军为何第一时间来帮场子了?这就是要让吴匡等人感觉袁家的人是忠于何进的,是他们的好兄弟、好同志。但是攻打皇宫之后,接管何家军队的第一人选其实应该是何进的弟弟何苗,人家在官职上是车骑将军(官职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军方三把手,又可以合情合理地以弟弟的身份接哥哥的班。所以袁家人拱火了,说何进是何苗勾结宦官害死的,让吴匡等人率军去杀了何苗。这样一来,无主的吴匡等人要重新认主,是不是会优先选择帮何进报仇的袁绍和老袁家?
可是,袁绍万万没有想到,董卓的弟弟董旻突然加入诛杀何苗的行动,并最终成为了搅局者。董旻突然加入诛杀何苗的行动跟袁术支援吴匡等人攻打宫门是一个意思,就是跟吴匡等人凑近乎,然后在感情升温之后,顺势就把吴匡等人拉向他们董家了。
![]()
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要仔细说明一下:
第一个,袁家为什么不送佛送到西,继续安排袁术的虎贲军去帮吴匡等人诛杀何苗呢?因为诛杀何苗这其实是属于军变,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政治事故。袁绍下达官方命令是啥?是诛杀宦官集团呀!何苗不属于宦官集团的势力,跟宦官集团勾结也是莫须有的罪名,人家还是军方三把手,朝廷正式编制的高官,没走任何司法程序,你们就把他给杀了,说得过去吗?袁绍是不可能拿袁家的政治声誉去掺和这种混账事的。
第二个,董旻其实是直属于皇帝的办事人员,他跟何进没啥隶属关系,但恰恰是因为他没有义务要给何进报仇却帮场子一起去诛杀何苗,这份人情对于吴匡等何进旧部来讲,更加弥足珍贵。诛杀何苗之后,吴匡等人其实把自己的路给走死了。而洛阳城中不光袁绍聪明,董旻大概率也是个聪明人,跟吴匡他们陈述利弊,没费多大劲就把吴匡等人拉拢到董家阵营了。
![]()
第三个,袁绍和吴匡等人同属何进部下,他们是同事;袁术也及时对他们攻打宫门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是战友。那为什么吴匡他们会被董旻给拐到董卓那一边去了呢?很简单一个道理,攻打宫门、诛杀宦官,这是官方命令,不需要承担政治责任。但诛杀何苗这位军方高官纯属政治暴乱,袁绍要是控制局面之后,要收编吴匡等人,吴匡等人配合意识不到位,袁绍翻脸不认人,说自己从来没说过要杀何苗,是吴匡等人自作主张残害朝廷命官,吴匡等人怎么自证清白?堂堂车骑将军死得不明不白,难道不需要人来承担责任吗?董旻大概率是向吴匡等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然后给他们送去安全感,我哥来了,我哥能保护你们,赶紧加入我哥吧。
所以,很多时候,历史事件中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很多朋友压根整不明白。如果董卓没有及时入京,吴匡他们大概率会被袁绍当成反动派给做掉,然后袁家统管京城兵权,文有袁隗、武有袁绍,谁不服就收拾谁。可惜的是,董卓就来得这么巧,袁绍不敢轻举妄动,吴匡等人便在董旻的穿针引线下,迅速加盟了董卓。
![]()
总而言之,没有董卓兄弟的意外搅局,袁绍是有各种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的。比如依靠自己那该死的魅力去招抚吴匡等人、比如借给何苗翻案的理由把吴匡等人打成反动派、比如吴匡等人去攻击董卓,说这是组织上对他们最后的考验……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证明当时的董卓有多么没底气,即便他得到了何进兄弟的旧部加盟,依然觉得不安全,又开始拉拢此时驻扎孟津(宇文泰和高欢纠缠一辈子的地方)的丁原并州军。此时的丁原已经被袁隗以行政手段调岗为“执金吾”了,虽然升职了,但实际上是剥夺了兵权。丁原是啥态度搞不清楚,反正丁原还没来得及交出兵权,董卓就派人策反了丁原的主簿(义子)吕布,吕布这个猛男因为太想升官发财了,立马就配合老领导董卓的指示(董卓当过多年并州刺史),杀了丁原,带着并州军投靠了董卓。
![]()
并州军为啥这么容易被吕布带着兵变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跟董卓的西北军非常相似,都是羌胡和边郡汉人为主,讲白了就是一帮亡命之徒。在他们眼里,谁也别给我讲什么大道理,有奶便是娘,谁能给我们涨待遇我们就给谁卖命……什么高门袁氏,咱跟他们不熟!董卓、吕布这种武夫才是我们的大哥!
至此,董卓手握着这几年打造出的西北军班底,前些年有恩情的并州军以及何进手中的北军五校和灵帝打造的西园军。而袁绍手中仅仅是兄弟袁术的虎贲军和自己的司隶校尉军。强弱已判,精心谋划一部大剧的袁绍只能吃下哑巴亏,无力翻盘了。
![]()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袁绍到底输在哪里呢?是他考虑不够周详吗?其实就是因为他没有豁出去的那股子狠劲。他要是能在董卓刚进京的时候,就找个罪名对董卓进行降维打击,第一时间把董卓打出京城或者直接干掉,东汉朝廷是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的……
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去嘲讽袁绍,其实他也没错什么,出身高门大族的知识分子,很多时候行事确实不可能像董卓、吕布那样的草莽武夫无所顾虑。我们现在很多人在鼓吹什么“一言不合就开干”,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适合光脚的,但并不一定适合穿鞋的……尽管袁绍失败了、董卓成功了,但我们要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多一点袁绍这样的人更好,还是多一点董卓、吕布这样的人更好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