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赵本山和小沈阳的那个经典段子吗?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活着呢,钱没了”。
![]()
上图由AI生成
段子来源于生活。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新闻:年轻人为了买新款Iphone不惜卖肾;老人攒了一辈子的钱藏在柜子里,却被老鼠咬成碎片。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不差钱”的目标而奋斗。他们习惯了超负荷工作,热衷于研究各种理财和投资。反过来,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很纯粹:赚更多的钱,买更贵的东西,过更好的生活。
贪婪是最基本的人性,它代表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欲求和期望。然而,大多数人似乎都搞错了贪婪的对象。他们把金钱降低为简单的数字游戏,将其与美好生活完全等同起来。
在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摩根·豪泽尔(Mogen Housel)看来,这种漫无目的追逐财富的现象,是一种进化造就的本能与社会形成的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绝大部分人,其实对自己到底想通过金钱获得什么一无所知。
![]()
摩根·豪泽尔
豪泽尔是不折不扣的“金钱问题专家”。他是 合作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曾两次获得美国商业编辑与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写作奖”,还曾获得《纽约时报》颁发的“西德尼奖”,并两次入围杰拉尔德·勒布杰出商业新闻奖。
而对中国读者来说,豪泽尔的知名度主要来自他的两本超级畅销书:《金钱心理学》和《一如既往》。他擅长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读者解答有关金钱的种种疑问,用一个个小故事把道理讲透。
而在新书《金钱的艺术》中,豪泽尔不仅延续了这一行文风格,而且进一步推进了思考的深度:
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与冰冷的数字关系不大。在学校里,金融被当作一门科学来教授,有清晰的公式和逻辑严谨的结论。但在现实世界里,花钱则是一门艺术,无法被简化或提炼成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公式或标准答案。
![]()
正如本书译者袁希所评价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花钱的技巧,而在于赋予你看清事物与做出选择的智慧。”在书中,豪泽尔明确指出:
倘若你对“何为更美好的生活”感到茫然,便很容易想当然地将“拥有更多金钱”视为答案,这成了一条看似不假思索的捷径,但这恰恰掩盖了生命中更深层次的需求与困惑。
在纷繁复杂的人类欲求世界里,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远比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困难得多。
金钱几乎能买来一切,唯独买不来内心那份“不再被关于金钱的念头缠绕”的自由。
《金钱的艺术》想告诉你的,就是通往这样一种自由的可能性。
![]()
金钱观念的形成
回到我们开头那个段子,为什么“没钱”和“钱花不完”都是“痛苦”的事情?讽刺和幽默的背后,其实是不同消费观念的碰撞。
在当代中国家庭中,下面的情形绝不鲜见:一边是省吃俭用的父母,明明家里经济状况还可以,却偏要“没苦硬吃”,整天馒头咸菜,大夏天宁可汗流浃背也不开空调;一边是大手大脚的子女,快递包裹堆满了家里,还动不动就出去吃大餐,一顿就是好几百。
很多家庭都曾为此产生过争执。子女不理解父母为什么非得过苦日子,父母不理解子女为什么一点都没有长远的财务规划。
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学校里、公司里、聊天群里乃至整个社会各个角落。
豪泽尔观察到这种普遍存在的冲突,它们发生在代际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直至发生在任意两个不同的人之间。
![]()
没有两个人的消费观念是完全一致的。豪泽尔认为, 每个人都是其独特过往的产物,关于消费观念的大多数争论,实际上只是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各执一词。
这并不是某种决定论的变体,仿佛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一定会节俭,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挥霍。事实上,另一种情况也很普遍:一个从一无所有走出来的人会疯狂迷恋金钱,进而产生报复性和补偿性消费,特别是对各种奢侈品。这种疯狂并非出自理性测算,而是被视为一种疗愈内心创伤的方式。
豪泽尔真正想说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钱该花在哪里或者不该花在哪里。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正确方式。你必须弄清楚,什么能真正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
第二,不要擅自评判别人怎么花钱。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别人的选择和自己不同,他们就都是错的。
花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告诉我们该买什么,或什么值得买。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理解人类思维的多样性,以及我们在花钱这件事上的偏好和动机的巨大差异。尊重他人的经历,也珍视自己的处境。
![]()
花钱能买到真爱吗?
既然一个人的金钱观念其来有自,那是否意味着它就是合理的、无需干预的?
当然也不是。一个人的金钱观念之所以不合理,不在于它和社会主流的差别,而在于它同个人内心真正愿望的背离。
人们进行一项消费的初衷,从来不是为了消费本身。有时,花钱是为了满足某种实用目的,温饱、衣着、出行、娱乐、教育;有时,花钱则是为了一些更主观的感受,诸如让他人给予自己更多的尊重和敬佩。
这种想法强烈地盘旋在现代社会的上空。人们从需要得到尊重,变成需要得到一间别墅、一辆跑车,再变成需要得到足够的金钱。再然后,情况就变了。
![]()
那些真的买下一辆豪车的人,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身边人对自己的关注正在逐步降低。也许在一开始,他们会为自己有能力买下一辆豪车而艳羡,但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十年过去,这件事在他们心目中早就淡忘如烟。哪怕他再次开着豪车从他们眼前经过,他们也只是淡淡地想起,“哦,那个买了一辆豪车的人。”
至于陌生人,就更不在乎了。第一眼看到豪车他们当然会惊讶,但他们所惊讶的从来只是车,他们不会,也没有兴趣去关心买下这辆车的人姓甚名谁,更谈不上尊重与敬佩了。
豪泽尔指出,那些真正被广泛认为是人生愿望的东西,很难简单量化为金钱数字,不是薪水、头衔和资产,而是口碑、尊严与爱。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等到了我这个年纪,衡量人生成功的真正标准,是你希望爱你的人当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爱你。你可以花钱买到性、买到致敬晚宴、买到吹捧你的传单,但获得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值得被爱。”
![]()
基于此,豪泽尔为我们总结了一条衡量财富的最佳标准:
财富的真正定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拥有”和“渴望”之间的差距。
一个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又渴又累之际,他只想要一杯水。当这杯水真的出现在他面前,那将是他这辈子喝过的最好喝的饮料。此时此刻,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瞬间。
而一个处于永不满足状态的人,即使他已家财万贯,他也只是拥有了“资产”,却并未拥有足以支撑他一生的财富。他仍然会嫉妒、会痛苦,嫉妒那些比他年轻、比他健康,甚至只是比他快乐的人。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
“当我们达成目标的时候,其实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
最宝贵的资产是不需要取悦任何人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降低自己的期望是困难的。特别是在东方文化里,这总是被视为“自暴自弃”“不上进”。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要某个东西,只是有无数双眼睛,或是在想象中,或是在现实里,从四面八方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让他芒刺在背,让他惴惴不安。
他只能不断努力,向前走,向上爬,翻过一重又一重阻碍,渴求一个又一个成就,只是为了换取来自那些眼睛的肯定与认可。
豪泽尔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满足感”。他引用巴菲特曾举过的一个例子,来为我们说明这一点:
你愿意被世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投资者,但实际上是最糟的,还是在别人眼里是最差的投资者,实际上却是最好的?
稍加替换,问题就变成了:
你愿意拥有让人羡慕的财富,却内心痛苦,还是没人关心你拥有什么,却每天醒来都幸福满溢?
尽管这种极端的两难情形很少真的发生,但它足以引人深思,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
没有人喜欢被支配。同样,也没有人真的喜欢每天都要取悦别人。
可悲的是,在金钱的催化下,我们最终却陷入取悦他人而不自知的境地。
在这种境地里,我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人云亦云,跟风购买,债务缠身。而比被动地取悦他人更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取悦自己。
豪泽尔尖锐地指出,如果你本就是个不快乐的人,那么更多的金钱也无助于解决你的问题。
![]()
8个简单至上的财富理念
到底怎样才能快乐呢?
说真的,没有人主动选择不快乐。但一个重要的人生真相是:你往往很难知道什么会让自己快乐,却很容易识别出什么会让自己痛苦。
豪泽尔因此建议我们反向思考,不断剔除那些行不通的选项,剩下的选项才有可能真正奏效。
他列举了一份“如何通过花钱让自己痛苦不堪”的简明指南,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1. 将你的目光投向一个比你高一个社会经济阶层的群体,并假设在那里你会找到持久的幸福。
2. 以牺牲独立性为代价追求地位。
3. 让挣钱、花钱、储蓄成为你身份认同的核心部分。
4. 将你收入的绝大部分花掉,以至于完全依赖于他人(比如老板和银行家)的决定来维系生活,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在乎你。
5. 幻想有更多钱是你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
6. 在审视自己的人生时,认为所有成功都归功于自身的努力,所有失败都归咎于运气不佳。评判他人则反过来——所有失败都是因为糟糕的决定,所有成功都是侥幸。
7. 为了得到你不需要的东西而冒险失去你需要的东西。
8. 高估你因拥有好东西而获得的关注度。
9. 坚信自己拥有所有正确答案。
豪泽尔相信,上述这些想法普遍且无益,还会把我们逐一推向痛苦之路。
![]()
电影《华尔街之狼》剧照
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其实是以下这几条:
1. 收入大于支出。
2. 静默复利。
3. 让金钱为你服务,而非你被金钱掌控。
4. 没有人像你一样在乎你自己。
5. 独立即财富。
6. 健康即财富。
7. 目标是成为一个“好祖先”。
8. 爱你的家人。
要明白,金钱或许能彰显和放大美好人生,却无法凭空创造出精彩的生活。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End-
2025.10.15
编辑:闪闪 | 审核:孙小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