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艺炫
从基层一线到城区行政机关,从与冰冷的数字打交道到以温情化解民怨,从政策严格执行到民生福祉的谋划……24年民政工作生涯里,顺河回族区民政局党组成员陈宁杰的工作足迹遍布民政系统多个岗位,她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用实干与奉献赢得了“群众贴心人”的美誉,更用24个春夏的坚守和温情,在民政岗位上书写了一曲为民奉献的动人篇章。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说起自己的打算,不久前获得省民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的陈宁杰坚定地表示,“我愿意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陈宁杰记忆犹新。那时,民政工作尚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办公室里的打字机与电脑是业务流转的核心工具。为提升为人民群众办事的效率,陈宁杰主动加班练习打字,从最初的“一指禅”到后来的“盲打高手”,她的打字速度在单位遥遥领先,成了公认的“最快打字员”。“那时候就想着,多快一分钟,文件就能早一分钟流转,群众的事就能早一分钟有眉目。”
2016年,陈宁杰从基层一线走上领导岗位,身份的转变不仅没有减少她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更增强了她为民争先的责任感。面对辖区老旧生活区、破产企业较多,下岗、无业、老年人及残疾人员占比较大的问题,如何顺应新形势,给生活困难的人送去希望和温暖,成为她思考的方向。
“最开始摸不清头绪,只能不断研究、学习,找寻适合的政策体系。”就这样,陈宁杰深入街道社区、乡村院落,走访困难群众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从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入手,根据上级制定的各类救助政策,出台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运用“政策找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长期帮扶制度,实施精准性救助,形成以低保为基础,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社会力量参与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办公室文员到政策执行一线,再到政策制定岗位,陈宁杰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岗位职责上,更体现在坚守与淬炼上。“每到一个新岗位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唯有始终保持‘归零’心态,踏实肯学、埋头肯干,以‘钉钉子’的精神才能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陈宁杰说。
陈宁杰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从救助岗转向养老服务工作之后,陈宁杰发现传统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此,“必须要有符合顺河回族区实际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感,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陈宁杰说,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她带领团队走遍辖区内所有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站,走访数百户老年人家庭,详细记录他们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健全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内,并通过聚焦规划建设、居家养老、助餐发展、项目谋划,坚持多元发展、综合监管。截至目前,陈宁杰推动辖区建成老年食堂、餐桌、助餐点33个,基本形成“15分钟助餐服务圈”。
“目前,像北门、民心等社区食堂推出的5元午餐,单日供餐已超500份。”顺河回族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陈宁杰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中央厨房+助餐点”配送模式,通过政府投资与市场主体合作,实现规模化、低成本运营。目前,通过政府平台公司投资建成的中央厨房单餐供餐可保障1.5万老年人用餐。
随着养老服务行业的全面发展,顺河回族区已全面建立健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并在辖区内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水电气热居民价格等优惠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也为养老服务机构良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如今,持续完善的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服务,“三维四层”智慧监管体系实现了政府、市场、老人信息的横向联通与区—街—居—点服务的纵向贯通。
24年风雨兼程,24年初心如磐。从心怀热忱投身民政事业,到如今肩负养老服务与财务监管双重重任,陈宁杰获得的每一项荣誉,都是对她为民服务工作的肯定;群众的每一句称赞,都是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今,不愿落后的陈宁杰又走在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前列。她说:“顺河回族区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医疗等资源,还有大量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等优质载体,可以为旅居老人提供住宿、餐饮、医疗、文化等一站式服务。”培育“旅居养老”服务新业态,正成为她工作的新方向。
来源:开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