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川区通过部署智能流量监测系统将供水管网漏损率从 19.39% 降至 5.1%,年节水效益达 1200 万元时,当荥阳市借助分区计量实现管网漏损的精准定位与闭环管理时,电磁流量计作为 "管网感知神经" 的核心价值愈发凸显。在住建部要求 2025 年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 9% 以内的政策背景下,电磁流量计采集的实时流量数据已成为市政供水系统优化的 "数据引擎"。本文结合实战案例,解析流量数据的核心价值,并揭秘行澳科技澳普特(APTER)品牌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赋能管网智慧升级。
![]()
一、应用基础:电磁流量计为何适配市政供水场景?
市政供水系统的水质特性与运行需求,决定了电磁流量计成为流量监测的优选设备。自来水通常具有≥100μS/cm 的电导率,完全满足电磁流量计≥5μS/cm 的最低测量要求,其无活动部件设计能适应含少量杂质的供水介质,避免了机械磨损导致的精度衰减。在实际部署中,电磁流量计已形成覆盖供水全链路的监测体系:
出厂水计量端:在水厂总出水口安装高精度电磁流量计,实现出厂水量的贸易结算级计量。行澳科技澳普特 DN1200 大口径电磁流量计凭借 0.5级精度(优于行业常规 1.5级标准),在某省会城市水厂应用中,连续 12 个月测量偏差稳定在 ±0.5% 以内,为产销差核算提供可靠基准。
管网分区节点:在 DMA(独立计量分区)边界安装流量监测设备,构建 "一级分区 - 二级分区 - 小区" 的三级水量传递体系。荥阳市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各区域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实时比对,为漏损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次供水端:在小区加压泵站出口部署小型电磁流量计,监测终端供水量与管网压力的动态匹配关系,避免因压力失衡导致的爆管风险。
行澳科技澳普特系列电磁流量计针对市政场景优化的 IP68 防护等级设计,可适应地下井室、雨季积水等恶劣安装环境,其哈氏合金电极与 PTFE 衬里组合方案,能耐受自来水消毒残留的长期腐蚀,使用寿命较普通产品延长 30% 以上。
![]()
二、数据价值:四大维度驱动管网优化升级
电磁流量计采集的时序流量数据,通过与压力、水质等数据融合分析,可实现管网从被动抢修到主动运维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四大维度:
1. 漏损控制:从 "盲目寻漏" 到 "精准定位"
流量数据是识别管网漏损的 "火眼金睛"。通过建立 DMA 分区夜间最小流量基线模型,当监测数据超出合法夜间流量(LNF)阈值时,系统可立即触发漏损预警。重庆南川区在部署 200 个管网渗漏预警设备(含电磁流量计)后,通过分析流量突变数据,累计精准定位漏点 2034 处,漏损率较改造前下降 73%。
行澳科技澳普特的智慧供水解决方案在此类场景中表现突出:其电磁流量计支持 100:1 量程比设计,能捕捉到 0.05m/s 的微小流速变化,配合自主研发的云平台,可自动生成夜间流量曲线并计算净夜间漏失水量(NNF=MNF-LNF)。某地级市应用该系统后,漏点平均定位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18 小时,修复效率提升 4 倍,年挽回水量损失超 400 万立方米。
2. 水力模型:从 "经验估算" 到 "数据校准"
精准的水力模型是管网优化的核心工具,而流量数据则是模型校准的 "标尺"。国际水协会(IWA)研究表明,基于实测流量数据校准的 LSTM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准确率可达 92.3%,较传统方法提升 18.6 个百分点。杭州某供水片区通过整合 142 台电磁流量计的实时数据,成功优化供水半径至 15 公里,年节约管网维护费用 3800 万元。
在模型校准实践中,行澳科技澳普特电磁流量计的多协议兼容能力发挥关键作用:其支持 Modbus、HART 及 NB-IoT 无线传输,可将不同区域的流量数据实时同步至 GIS 系统。某省会城市供水集团借助该功能,实现了管网水力模型的动态更新,压力分布标准差降低 23.6%,高压区爆管风险显著下降。
![]()
3. 压力调控:从 "全域均压" 到 "动态适配"
管网压力与漏损率呈正相关关系,精准的流量数据为压力分区调控提供依据。北京某供水集团通过分析电磁流量计反馈的流量 - 压力耦合数据,将管网压力偏差从 ±1.2MPa 缩小至 ±0.3MPa,年节约泵站能耗 2100 万度。这种调控逻辑在老旧管网区域尤为重要 —— 通过降低非必要高压区的供水压力,可使爆管率下降 70% 以上。
行澳科技澳普特电磁流量计的双向流量监测功能,能精准捕捉管网瞬时流量波动,为压力调节提供动态参考。在荥阳市的压力调控工程中,调度人员通过比对流量数据与压力监测值,实现了不同区域的服务压力智能调节,既保障了末梢供水压力,又降低了老化管道的运行负荷。
4. 水质预警:从 "末端检测" 到 "过程溯源"
流量数据与水质数据的联动分析,可构建管网水质安全防线。美国水质协会(AWQA)推荐的流量 - 水质联测模式,能提前 12-24 小时发现污染事件。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在关键节点部署此类系统,将水质事故响应时间从 3.5 小时缩短至 58 分钟。
行澳科技澳普特针对该需求开发的流量 - 水质一体化监测终端,可同步采集流量、余氯、浊度等参数。当管网发生死水滞留时,系统通过流量停滞数据与水质指标变化的关联分析,自动触发管网冲洗预警,避免水质劣化风险。某沿海城市应用该系统后,用户端水质投诉率下降 67%。
![]()
三、实战案例:澳普特方案如何破解管网优化难题?
某地级市老城区曾面临三大供水难题:管网漏损率高达 18.2%、泵站能耗居高不下、末梢水压不足投诉频发。2024 年,当地供水企业采用行澳科技澳普特的 "电磁流量计 + 智慧云平台" 解决方案,实施了系统性改造:
改造措施
分区计量组网:将 32 平方公里供水管网划分为 8 个一级 DMA、24 个二级 DMA,安装 42 台澳普特 DN50-DN1000 电磁流量计,实现进出水量实时监测。
数据平台搭建:部署智慧供水云平台,整合流量、压力、水质数据,开发漏损预警、水力模拟、能耗分析三大模块。
动态压力调控:基于流量数据优化 3 座泵站的运行参数,实现 "流量 - 压力" 联动调节。
实施成效
漏损控制:通过夜间流量分析累计发现暗漏点 37 处,漏损率从 18.2% 降至 7.9%,达到国家一级评定标准,年节水 380 万立方米。
能耗优化:泵站运行效率提升 34%,年节约电费 680 万元,减少碳排放 920 吨。
服务提升:末梢水压达标率从 82% 提升至 99.5%,用户投诉量下降 83%。
该案例印证了住建部 "以数据驱动管网精细化管理" 的指导思想,也展现了国产品牌在市政供水领域的技术突破 —— 行澳科技澳普特的解决方案较进口品牌成本降低 40%,且本地化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24 小时以内。
![]()
四、选型与维护: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保障
要充分发挥电磁流量计的监测价值,需建立科学的选型与维护体系。结合市政供水场景特点,关键要点包括:
1. 精准选型三原则
精度匹配:贸易结算场景选用 0.2 级精度(如澳普特 XALD-WYNBLH系列),DMA 监测选用 0.5 级精度,过程控制选用 1.0 级精度即可满足需求。
材质适配:普通自来水选用 316L 不锈钢电极 + 聚氨酯衬里;沿海高氯水质推荐哈氏合金电极 + PTFE 衬里,如澳普特的防腐定制型号。
功能适配:老旧管网改造优先选 NB-IoT 无线传输型(免布线),新建管网建议选 HART 协议型(便于系统集成)。
2. 安装与维护规范
安装需满足 "上游 10D、下游 5D" 直管段要求,避免在弯头、泵出口直接安装;接地电阻需≤0.5Ω,减少电磁干扰。
建立 "季度比对 + 年度校准" 机制:用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每月比对在线数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硬水地区每 6 个月清洁电极一次,可采用柠檬酸溶液循环冲洗,避免结垢影响测量精度。
行澳科技澳普特通过内置自诊断功能,可实时监测电极状态与衬里磨损情况,提前发出维护预警,将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80%,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
结语:数据驱动的供水智慧升级
从环保政策要求到企业降本需求,市政供水系统的优化升级已进入 "数据决胜" 的新阶段。电磁流量计作为数据采集的核心入口,其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流量测量 —— 通过漏损精准定位、水力模型校准、压力动态调控、水质风险预警四大路径,流量数据正在重塑管网管理模式。
行澳科技澳普特等国产品牌的崛起,为行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技术方案,其在智能化、本地化服务上的优势,正加速推动供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电磁流量计与 AI 算法的深度融合,流量数据将实现从 "监测" 到 "预测" 的跨越,为建设人性城市供水系统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