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空中,有一批“蜘蛛人”,将一块块玻璃、一片片铝板拼接成建筑“外衣”。从后厨灶台前的厨师,到如今统筹数几十号人施工的劳务带班,34岁的刘健便是这群“蜘蛛人”中的一员。
28岁前,刘健天天围着三尺灶台转。转折发生在2019年的春天。一次家庭聚会,搞工程的远房亲戚老隋说:“我们公司正跟中建不二合作做幕墙,工地缺人手。你做事麻利,要不要来试试?”
![]()
试试就试试。入职后,在中建不二规范化的培训体系和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刘健很快适应高空作业,并逐步掌握打胶、安装、校正等幕墙施工工艺。“刚开始那会儿,吊篮一晃,我的心就跟着晃,根本不敢低头。”刘健至今清晰记得那种小腿不受控制颤抖的感觉。
培训师傅分配给刘健的第一项任务是给幕墙接缝打胶。看似只是扣动扳机,均匀挤压,可胶枪到了他手里却格外不听使唤,不是胶条粗得像肥肠,就是断胶不及时留下难看的疙瘩。不服输的刘健,收工后独自留在工地,找来一堆废料板一遍遍练习,直到手腕酸痛得抬不起来,才掌握了那微妙的力度和节奏。
“以前天天面对的是四堵墙、一口锅,方圆几步。现在睁开眼就是蓝天白云。”如今,刘健早已不再是那个会腿软的新手。他的足迹跟着中建不二的项目,遍布武汉、海南、广州、深圳。从普通的住宅楼到复杂的商业综合体,从体育场馆到医疗建筑,接触的幕墙类型越来越多,技艺也日益精进。
2021年年底,凭借过硬技术和责任心,刘健被提拔为劳务带班。他不再是只需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技术工人,手下统筹管理着几十号人。
2022年年底,在深圳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上,刘健迎来了首次大考:要在一个月内,完成院区首层和6层将近2000米的不锈钢及铝包钢栏杆安装。
接到任务当晚,刘健就和项目管理人员一头扎进会议室,对着一摞摞施工图纸,核对密密麻麻的尺寸标注和节点要求。“今天首层支架必须全部固定完成,明天六层栏杆要拼接多少米……”每日安全早会,他会一遍又一遍强调操作规范和质量要点。哪个环节滞后了,他就立刻抽调人手支援,或者自己抄起工具顶上去;哪个工人遇到了技术难题,他就蹲在现场,一起琢磨解决方案。
最考验人的是凌晨巡场。为了排查隐患、保障高效施工,刘健和项目管理人员约定,每天凌晨五点准时在工地门口集合。手持强光手电,一层一层地爬,一处一处地照。光束扫过每一颗螺丝,他都要伸手拧一拧,确认是否紧固;扫过每一处脚手架连接点,都要用力晃一晃,检查是否牢靠。
真正让刘健感受到“与优秀企业同行”价值的,是深圳书城湾区城项目中的“智慧树”。这棵“树”高达11.8米,其外立面由320块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8K镜面不锈钢面板拼合而成。单块面板重量轻则百斤,重则达三百斤。
行业内在8K镜面双曲面板的加工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任何细微的划痕、磕碰,在光洁如镜的面板上都会被无限放大。面对这一挑战,中建不二派出专业技术团队驻场指导,与协作单位挑选出熟悉流程、曾完成过高规格工艺件的老师傅,并对焊接工艺提出硬性标准:焊接前后镜面打磨绝不能出现任何细微水波纹。
拿到图纸的第一时间,刘健就全身心投入技术筹备。从方案定稿到样板制作,刘健与团队泡在现场,不断琢磨、试验、调整……经过一个半月三轮样板的迭代优化,方案才尘埃落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搬运必须双人扶握,始终保持水平!”“电动葫芦吊运到预定高度后,只能用特制记号笔做极轻的标记,不能用力!”“安装调整时,只能用巧劲一点点蹭,绝对不能硬推硬撬!”这些话,他每天要重复。
当“智慧树”被点亮,光芒在镜面间流转闪烁。刘健站在楼下久久凝视着,所有付出都化为由衷的自豪:“看到这么精美、这么高科技的东西,是从我们这些工人手里一点一点变成现实的,就觉得,值了!”
6年间,刘健从初登吊篮的“门外汉”,蜕变为能统筹高难度项目的劳务带班。他为家里添置了小车,安家城市的梦想也正变得触手可及。(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王鑫 通讯员李传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