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浙江、广东等地的多个城市,放宽部分事业单位报考年龄,有的岗位要求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则放宽到41周岁及以下。过去几年,无论网上网下,类似涉及“35岁危机”“35岁门槛”的新闻,每每出现,都会引发巨大关注和热议。
在今天的年轻人当中,“35岁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态。打开互联网,“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就成了人力成本”的戏谑之语不时出现,它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骨感现实,也是让许多人感觉碰到天花板的惴惴不安。
这种戏谑和调侃的背后,既是部分劳动者在职场上遭遇的真实经历与直观感受,也包含着人们对于推开职场年龄限制“玻璃门”,获得更平等就业机会、更多奋斗空间、更大拼搏可能的期盼。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编打破“35岁门槛”,报考年龄放宽一点,人才聚拢的“池子”和奋斗的空间就大一点,选贤举能、人尽其才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也有望引领全社会建立更加科学的招聘标准,涵养更加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念,值得我们点赞。
当然,要真正纾解“35岁焦虑”,还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凝聚反对年龄歧视的共识,从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层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拆除各种明里暗里的年龄歧视,创造更加公平、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
作为个体劳动者,面对“35岁危机”,与其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不如化年龄焦虑为能力焦虑、本领恐慌,提高自身能力,跟上时代脚步,在突破职业瓶颈的同时,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
作者:祝伟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