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家长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补习班报起,学区房抢起,兴趣班、钢琴、游泳、编程排得比工作还紧。
家长白天上班,晚上鸡娃,朋友圈里不是晒成绩,就是晒证书。
那时候,“鸡娃”被当作阶层跃迁的唯一出路,是无数中产家庭的信仰。
![]()
可如今,热潮散去,信仰崩塌。
一所所曾经高攀不起的国际学校关门倒闭,家长缴的几十万学费打了水漂。
一个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孩子,读完研究生依然找不到工作。
那些被逼着卷的少年,开始抑郁、厌学,甚至拒绝沟通。
“鸡娃经济”,正在失去它的魔力。
01
有人说,现在最怕的不是买错股票,而是鸡错了娃。
过去十年,中产家长几乎把鸡娃当成一种“理财项目”。
买学区房时眼都不眨,动辄上千万的老破小,只因它对口的那所重点小学。
补习班、特长班轮番上阵,一个暑假花掉别人半年的工资。
国际学校的学费更是直逼天价,20万起步还得靠关系抢名额。
很多家庭甚至靠掏空三代积蓄,把孩子塞进名校轨道。
可时代不讲情面。
教育培训行业在2024年倒闭超1.2万家,不少高端国际学校也撑不下去。
深圳、北京的知名院校相继停办,连外教都没拿到全额工资,家长的学费更是难以追回。
原本被当作通向世界的门票,如今成了一地鸡毛。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开始发现一个更刺眼的现实:孩子读再多书,也不一定能换来好生活。
![]()
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海归薪水不比国内本科生高、艺考路越来越窄。
2025年考研人数比前一年减少了50万,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躺平”或者“转技校”。
过去那句:“读书改变命运”,变得越来越模糊。
更糟的是,孩子们不再热爱学习。
被逼着背单词、刷题、拼排名,他们的世界被压缩成分数表格。
你以为孩子沉默是懂事,其实是无力。
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近40%的高中生存在抑郁倾向,小学生也开始出现焦虑与自我否定。
那些曾经被家长寄予厚望的孩子,正在一点点失去生活的热情。
02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的确是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捷径。
那一代人只要考上大学,哪怕是普通本科,也能进入体制、进国企、进银行,稳定又体面。
那时候的社会正在扩张,岗位多、需求旺,只要有学历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国。
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剧,就业市场越来越饱和。
一个硕士毕业生拿着几千块工资,反而不如一个技校生来得实在。
互联网大厂裁员、金融业降薪、制造业自动化,学历已经不再是铁饭碗。
![]()
社会分层越来越稳固,学历的“上升通道”正在塌陷。
于是你会看到一种新的荒诞场景:
有本科生去读专科,只为学点实用技能,有留学生回国后做外卖、做销售。
有家长耗尽心力送孩子出国,孩子回国却说一句:“妈,我还是考公务员吧”。
这不是个别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产阶层的集体觉醒。
他们发现,“鸡娃”已无法再对冲社会风险。
经济的确定性下降,教育的回报周期拉长,曾经的“阶层跃迁逻辑”正在失效。
03
“别人家孩子”成了中国家长最强的噩梦。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学习不只是孩子的事,而成了家长的社会地位象征。
朋友圈里晒奖状、晒排名、晒证书,早已变成一种攀比。
谁家孩子更努力、谁家报的班更多、谁家出国早,仿佛决定了家长的优越感指数。
但鸡娃的尽头是什么?
是一群透支健康的父母和一群身心俱疲的孩子。
![]()
中产家庭往往背着高额房贷,一边要供孩子读书,一边要拼业绩保饭碗。
996的工作,叠加周末的接送与作业辅导,时间被挤压得连喘息都难。
父母们成了家庭的燃料机,燃烧自己,只为换孩子一个虚幻的安全感。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比任何一个群体都勤奋,但他们勤奋的方向可能错了。
他们把教育当作一场零和游戏,认为不鸡就输,可忘了教育真正的意义不是卷赢别人,而是成全自己。
当家庭被焦虑绑架,教育就失去了温度。
孩子不再有童年,父母不再有生活,全家都在高压下活着,却谁都不快乐。
04
鸡娃经济崩塌的表面,是培训机构倒闭、学区房降价。
更深层的本质,是社会心态的一次集体转向,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冷静下来。
他们意识到,教育不是投机,不是短线操作。
它不是用钱就能买来的未来,也不是用焦虑能换来的安全感。
真正有远见的家长,正在把重心从“拼分数”转向“拼成长”。
他们让孩子多尝试,多探索,不再只盯着分数表。
他们开始注重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沟通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量。
他们不再把985和名校当作人生唯一出口,而是教孩子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对教育机构而言,这场寒冬也是一次重生。
新东方的直播转型不是偶然,它代表着一种趋势:
从制造焦虑,转向提供价值,从贩卖梦想,转向落地技能。
未来的教育市场,属于那些懂得顺应规律的人。
教孩子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保持热情,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重新认识一个事实:
教育的尽头,不是清北哈佛,而是让孩子能健康、自信、善良地活下去。
你可以不当学霸,但不能没有方向,你可以不拿第一,但要懂得独立思考,你可以平凡,但要有光。
05
鸡娃经济凉了,不是坏事。
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个更理性的时代正在到来。
家长不再盲目攀比,社会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孩子们终于能喘口气。
教育的归宿,从来不是竞争,而是成长。
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个考满分的孩子,而是那个能在风雨里笑、能在挫折中站起来、能在生活中找到热爱的人。

当父母不再拿孩子的未来赌命运,当我们愿意承认,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续集时,教育才算真正回归初心。
别再问:“孩子该怎么赢”。
要问他是否快乐?是否健康?是否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
这,才是鸡娃退潮后,最值得我们重新拾起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