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3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主办,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办,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协办的“2025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暨投融资对接会”在广州成功举行。国内部分省(区、市)文旅部门、省直有关部门、广东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和文旅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学者、文旅项目方、投融资机构方代表以及主流媒体代表等出席活动。
![]()
在招商引资专场主题演讲环节,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刚,以“弘扬与创新-数智化驱动文旅升级”为题,围绕数智化文旅领域展开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精简):
![]()
▲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刚
从项目来讲我们提出弘扬在地文化,创新数智体验是中国文旅产品全新突破的重要路径。当前,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实则是IP打造的核心文化基因与重要培育土壤。在项目投资决策中,一个关键问题始终存在:究竟哪些方向与内容具备投资价值?我们需要明确项目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其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又该如何构建?
过去一两年间,众多项目方案相继提出,同时也有不少运营公司主动寻求合作。他们常面临这样的困境:作为运营方,虽有明确的合作与引资需求,却不清楚如何打造有吸引力的核心内容。这就导致了一个突出问题—内容打造与运营执行相互脱节,成为当前行业实践中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地文化的挖掘深度,直接决定着文旅产品的生命力厚度。无论是前沿科技的应用,还是体验形式的创新,这些外在的呈现方式很容易被复制模仿;唯有对在地文化进行持续深耕与深度再挖掘—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才能构筑起文旅项目真正的竞争壁垒,形成难以替代的差异化优势。当然,在这份深度挖掘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诸多亟待突破的难点。
![]()
难点一:传统文化资产与大众共鸣之困
第一个难点在于用传统文化资产迅速与普罗大众产生共鸣。不管我们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资源风光,资源风光大家一下能看到,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推广和生存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何让大家迅速产生共鸣,让大家知道,让大家敢于投资,勇于投资,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今,在对任何项目进行投资评估时,我们始终基于两点核心标准:一是内容读不读得懂,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形成独特IP,二是盈利模式到底在哪。如果这两点都不具备的话,让投资者针对自然资产去投资他们其实是没有概念的。市场中的投资者并非均具备文旅行业的专业认知,还包含大量手持资金的自然人投资者与跨界投资者,他们对项目的理解门槛更高,“能否读懂项目价值”已成为其决策前的关键疑问。
所以传统文化难点在于迅速让大家理解,数字化提供了这种可能,给大家分享一些案例。比如说数字IP打造包括传统文物资产的复原和活化。我们与国家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都形成了数字IP代言。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实现了文物资产“线上+线下”的融合呈现—游客无需抵达目的地,即可通过数字载体与文物展开互动、开启文化探索旅程。这种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讲解模式的局限性:过往仅依赖讲解员现场解说,难以让大众真正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甚至可能导致认知困惑;而数字化互动体验能显著降低理解门槛,让文化传播更高效。
![]()
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上,面对今年热度极高的AI垂类大模型趋势,凡拓数创作为行业内垂类模型研发的先导企业之一,已与首都博物馆就“京慧数字人”项目展开深度合作,在智能化细分模型构建与大模型训练领域持续投入,旨在通过数字AI技术,进一步加深游客对在地文化的认知,甚至引导游客形成对文化的深度理解。
此外,我们在IP形象选择上也形成了差异化思考:在文旅领域,相较于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更适合作为IP核心载体。核心原因在于,动物形象在后续IP衍生品开发、场景体验设计及消费转化环节中,更易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推动二次消费(以下简 “二消”)的产生。例如,我们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某数字IP,便是以动物形象为核心:围绕该IP,我们以IP故事为蓝本,结合IP场景设计,将衍生品开发与数字人互动相融合,并联动国家大剧院全年各类活动与流量资源,最终实现IP衍生品的高效转化,成功激活二消市场。目前,我们已开始为多个景区提供数字IP赋能服务,助力其提升文化传播力与商业转化效率。
针对传统文旅项目“流量易获取、价值难转化”的痛点,我们通过数字化场景构建,为流量留存与二消转化提供新路径。以广东本地特色龙舟文化为例,叠滘、佛山等地区常年举办龙舟比赛,虽能吸引大量流量,但赛事结束后流量往往快速流失,难以形成持续商业收益。对此,我们提出“数字化+实体活动”融合方案:在龙舟赛事现场搭建龙舟数字科普VR体验空间与非遗科普数字空间,让游客在观赏完实体龙舟比赛后,可通过VR技术直观体验龙舟竞渡的刺激感、了解龙舟的制作工艺与文化背景;同时,将数字体验与非遗文化传播、衍生品消费相结合,既为流量提供了承载场景,也创造了二消机会。这一模式不仅能满足游客对龙舟文化的深度探索需求,还能弥补部分游客无法亲自参与龙舟竞渡的体验遗憾,目前相关项目已进入实践探索阶段。
![]()
在历史文化地标活化方面,我们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突破。例如,在北京正阳门及北京中轴线非遗保护项目中,凡拓数创深度参与其中:考虑到普通大众难以直观理解正阳门城门楼的建筑价值与文化意义,我们采用灯光秀、时光隧道等数字化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体验,帮助大众与历史文化产生深度情感共鸣。此外,在中国国家版本馆项目中,我们运用数字化投影秀技术,将古典典籍的内容与内涵生动呈现,让普罗大众能更轻松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为进一步打破物理边界限制,我们尝试构建线上元宇宙场景,探索文商旅融合新形态。以北京路步行街元宇宙项目为例,我们围绕“文商旅一体化”核心目标,将商业消费场景与文化体验场景通过数字内容串联:在元宇宙世界中,不仅还原了北京路步行街的实体风貌(如铜壶滴漏等文化地标),还为用户打造了“穿越时空”的体验—用户可通过数字载体感受几百年前北京路的文化场景;同时,我们将消费券分发、商业消费等功能融入元宇宙场景,实现“线上体验引流、线下消费转化”的闭环,让数字技术成为连接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纽带。
![]()
创造数智新体验能达到三个目的:更快被认知、更广被传播、更多被热爱。我们打造产品绝对不是产品本身的过程,而是一趟旅程的概念,旅程概念突出体现在几点?我们希望借助数字技术方式,突破物理边界的限制。比如在地突破,在旅游之前能不能通过数字技术体验到当地,激发他来的兴趣。离开之后就能通过数字世界进行消费甚至传播,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
![]()
难点二:打造高韧性、深体验、全天候的一趟旅程
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的第二项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打造兼具高韧性、高体验与全天候属性的完整旅程。上周,我们接待了一位来自广州的项目方代表,其同时承担业主、投资方与运营方三重角色,在广东地区运营着一个占地数百亩的亲子文旅项目。交流中,对方明确提出“室内外体验平衡”的核心诉求—当前游客需求日趋精细化,尤其是亲子群体,既希望享受户外游玩的乐趣,又不愿长时间暴露在日晒环境中,甚至直接提出“能否随时进入空调房休整”的具体需求。基于此,该项目方进一步构想打造一处3000平方米的数字科普体验馆,并计划融入AI技术,以此实现“适配不同游客需求、覆盖多元消费群体”的高韧性旅程目标,这也正是当前文旅行业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此外,文旅项目还需应对客群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研学团队的活动集中在周一至周五,与传统文旅项目“周末及节假日客流高峰”形成天然互补,若忽视这一客群需求,将造成显著的流量浪费。因此,在文旅产品设计中,如何兼顾研学群体的专业需求与日常游客的休闲体验,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命题。
此前,我们已在某景区开展过相关实践探索。作为典型的纯户外景区,在售票区域内设有一处由我们投资打造的数字体验馆,占地2000余平方米,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与创新技术应用,与户外游览场景形成有机平衡。在内容创作上,我们以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文物画卷为核心文化载体,将这幅历史画卷转化为沉浸式数字体验内容,让游客在室内即可感受景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体验设计上,我们融入多元互动形式,不仅设置了契合年轻人喜好的cosplay换装区,结合景区NPC互动模式增强沉浸感,还引入VR大空间技术,并针对单一VR体验的局限性,补充群体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游客参与感与社交属性。目前,该体验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户外游览+室内休整”的灵活选择,更创造了二次消费场景,有效满足了景区对全天候运营与高韧性抗风险的需求,运营收益良好,已成为景区的特色体验亮点。
基于多个项目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当前文旅招商存在普遍痛点:部分项目在招商阶段仍停留在 “初级农产品式” 的资源展示层面,仅强调“有山有水”等基础自然禀赋,缺乏对项目价值的深度包装与呈现。这种模式已难以适配市场需求—多数投资者(尤其是非专业领域的投资者)无法像行业专家一样,直接判断项目的盈利潜力与可行性。在企业风投领域,我曾参与多个项目的A 轮、B轮投资评估工作,深刻体会到“可感知的投资价值”对决策的重要性。一个优质的文旅项目,需要将“山、水、文化”等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有明确收益预期”的投资产品。为此,作为内容打造方,我们愿意为在座的文旅项目业主提供支持,不仅可免费提供前期咨询服务,协助梳理项目核心优势、打磨内容体系、提炼投资价值,还可提供联合招商合作方案,通过部分资金投入与业主方共同推进项目包装与招商,助力文旅资产实现高效推广与价值转化。
除自然景区外,我们在遗址类项目与成熟景区的升级中,也在持续探索“室内数字体验+户外游览”的融合模式。例如,某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曾与我们交流,景区现有两层闲置空间,初步计划改造为会议室,但考虑到景区游览内容丰富,游客通常需要3-4天才能完整体验,仅靠传统游览模式难以满足“深度停留”需求。基于此,我们提出以“IP为核心牵引”,将闲置空间改造为沉浸式体验馆,通过数字技术打造“贯穿全程的文化旅程”,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体验深度。类似的实践还有淳化沉浸式全息影厅体验厅,我们通过全新的言语数字技术融合演绎,将当地文化转化为直观的全息体验,成为激活区域文旅价值的重要载体,后续也可协助安排感兴趣的同仁实地参观。
综上,文旅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已清晰明确:以数智化沉浸式体验为核心手段,激活传统文化资产的生命力,通过 “室内数字体验+户外自然/文化游览”的模式,构建兼具高韧性、深体验与全天候属性的完整旅程,这不仅能解决当前游客需求精细化、客群时间分布不均、招商价值难呈现等问题,更能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难点三:如何通过场景驱动体验、体验驱动消费
我曾提出文旅项目 “三打造” 概念,即围绕 “场景、体验、消费” 构建产品体系,核心需以IP为牵引。当前景区零售多存“硬植入”问题:商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在地文化与IP加持;即便如长隆,其IP也仅为流量符号,未实现人格化,缺少情感连接。而真正的IP应遵循“情感价值优先、商业价值后置”的逻辑。
以山西永乐宫项目为例,可具体看“三打造”与IP的融合。永乐宫是元代道教遗址,我们从中提炼三清殿屋脊龙第九子“螭吻”作为IP主角,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同时活化《朝元图》,借VR大空间技术以“螭吻”串联文化遗产与数字体验,还设有IP打卡区、开发衍生品推动二消,项目盈利态势良好。
![]()
数字化技术还解决了文化科普痛点,如用VR拆解永乐宫“斗拱”结构,让游客直观理解;文创产品融入AR,扫描可见三清殿原貌。项目以“场景驱动体验、体验带动消费”为逻辑,IP贯穿始终,实现文化与商业价值统一。
![]()
此外,该项目突破固定体验馆局限,创新为“可移动数字体验空间”,能“打包输出”助力文化出海,优化投资回报。其市场反馈亮眼:央视三次免费报道,热度稳居榜单前列;运营数据显示,门票与文创营收比达2:1(行业常规3:1),VR大空间消费转化率高达30%,印证了“IP+场景+体验+消费”模式的可行性。
![]()
在文旅产品打造中,我们始终遵循核心原则:以数智IP为牵引,深入挖掘文旅资产的文化内核,以IP故事为蓝本,分层推进场景打造、体验创新与消费场景搭建。值得一提的是,凡拓已从传统内容制造领域拓展升级,在深耕内容创作的同时,新增项目投资业务,重点发力项目初期的价值包装工作。我们期待与各位开展深度合作,协助打造更具引资竞争力的文旅项目,实现共赢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