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姥姥之五:故事
刘姥姥怀着忐忑心情去拜见贾母。谁想贾母待她极为和善热情,并坚持挽留她住两日再去。两人叙起年齿,刘姥姥七十五岁,贾母比她小好几岁,大概是六十九岁。
年龄上刘姥姥更大,但与贾母的身份却是天地之差。贾母一生荣华富贵,刘姥姥倒应了那句“人生莫受老来贫”的老话。偌大年纪还要来人家卑躬屈膝地打抽丰,这就叫同人不同命。有些人生下来无所不有,比如贾母;有些人到老年尚捉襟见肘,比如刘姥姥。人生如此,徒之奈何。
刘姥姥到底是个老于世故又有经历的老人,要不然也不敢只带个孩子就接连来贾府腆颜求助。在经过开始的拘谨后,见贾母和善便也定下心来,开始搜索枯肠寻找一些有趣的话,逢迎起贾母等贾家人来。
她的话虽粗,但却有意思。贾家这些太太奶奶、少爷小姐们哪里听过那些村野故事,倒觉比说书先生讲的还有趣。刘姥姥见他们爱听,便越发地胡诌一通,先后讲了一个主题的三个故事:雪下抽柴、观音送子和茗玉小姐。可以分开解释一下。
一、雪下抽柴
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做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有人偷柴草来了,我巴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子裙儿……”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程甲本第三十九回节选)
“雪下抽柴”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儿去别人家里抽柴。以“雪”通“薛”,以“柴”通“钗”,以“抽柴”代表“分利”,以“梳头”代表姻缘,以“红袄白裙”代表红白喜事……整个故事非常明显的隐喻出薛家让薛宝钗来贾府图谋金玉良姻之事,却在心想事成时乐极生悲,喜事终变成丧事,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婚姻破裂,一生尽毁的结局。
刘姥姥所讲的这个故事,除了被曹雪芹赋予影射薛宝钗肩负拯救薛家危难重任之外,关键还有两点:
其一,刘姥姥的故事是讲给贾母听的。而她口称贾母“老寿星”,往往是古典小说中以“寿”隐喻“不寿”的惯常文笔。就像第七十一回贾家为贾母操办八旬之庆时一样,南安太妃的出场祝寿,实际也是隐喻贾母将因“寝食难安”之事而不寿。说白了就是贾母之死的关键伏笔。
南安太妃来祝寿,关键情节是看姑娘。属于替贾母搭台展示贾家女儿,为众京城贵妇们相看,铺垫姻缘亲事。贾母吩咐贾探春陪着钗黛、湘云和宝琴一同出见,就导致了让她危及性命的“难安”之事。
彼时史湘云、薛宝琴都已订婚,薛宝钗注定嫁给贾宝玉,唯有剩下的林黛玉和贾探春的姻缘会让贾母“难安”。
根据贾探春判词所示,她会远嫁海外作帝王妃。书中借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刘姥姥见到的贾探春房中特别陈设都能佐证;巧的是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故事,也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她又得贾探春赠予潇湘妃子的名号,说是是娥皇女英姊妹同嫁舜帝为妃的故事,预示她二人极有可能双双被嫁去了海外异国为王妃。贾母痛失两女,一时无法接受而寝食难安一病不起。
再根据贾雨村作“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影射,贾雨村为自身利益,像牺牲恩人之女香菱一样,又一次牺牲了恩人之女林黛玉和贾探春,这由第四十七回的“石呆子失扇子案”又作进一步伏笔,因与此处无关便不作展开。
林黛玉与贾探春去后,宝黛姻缘彻底失败,给了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机会。贾母病重即将“不寿”,不排除贾政王夫人安排贾宝玉娶亲,既为祖母冲喜,也让她老人家生前看见最疼爱的孙子成家立业。
不管原因如何,薛宝钗如愿等到贾雨村插手将阻碍金玉良姻的林黛玉的问题解决,让她得以嫁给贾宝玉为妻。
谁想婚礼当天贾母撒手而去,喜事化为丧事,就是红袄白裙所谶。贾宝玉和薛宝钗夫妇要为贾母守丧一年不能圆房。薛宝钗的悲剧由此开始。“雪下抽柴”故事至此便交代完薛宝钗的姻缘悲剧。
其二,刘姥姥的故事没讲完,突然被“南院马棚起火”打断。“火”在《红楼梦》里特指“祸”;“马”又为军需之重,可代表贾家背后掌握的军权;结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见贾蓉向王熙凤借玻璃炕屏,隐喻贾家手握的军权遭皇帝所忌之谶,可知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贾母去世,贾家随即就迎来抄家祸事。
薛宝钗的姻缘得而复失,最终遭遇家破人亡结局。这就是刘姥姥讲述“雪下抽柴”故事的全部隐喻。
二、观音送子
刘姥姥的“抽柴”故事没讲完,结果贾家这边先烧起一把火,就说这事尴尬不?所以,当火被扑灭,贾宝玉还惦记着抽柴女孩的故事,再次询问时,别说刘姥姥不敢再讲,就是贾母也急忙阻止不叫再说。
于是刘姥姥只能话题一转,投贾母王夫人所好,再讲一个“神佛送子”的故事。
刘姥姥便又想了一遍,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么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儿似的。落后,果然又生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粉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程甲本第三十九回节选)
刘姥姥虽是农村老妇,却绝不是个只会闷头干农活的老实农民。否则也不会给王狗儿想出打抽丰的主意,又敢三番两次来贾府,跟那些她眼中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交流接触。
这个临时起意的“观音送子”故事,充分表现出刘姥姥超人一等的心理素质和急中生智的反应速度。
要知道她讲“雪下抽柴”故事,才被贾母与起火关联起来,换个人可能就慌乱不知所措了。可刘姥姥不但能快速整理情绪,重新说出一个故事来,并且这个故事还能正中贾母、王夫人下怀。如此投其所好的言辞就是天生的本事。
“观音送子”这个故事,妙在把贾宝玉出生前后,贾家发生的真事给充分杂糅进去,反映出刘姥姥对贾家过往做过充足功课。她在故事里只讲了三点:
一、以贾珠之死,击中贾母、王夫人心中柔软;
二、以贾宝玉出生,赞誉贾家积善之家必有福报;
三、以观音菩萨的教化,引导贾母等积德行善。
如此三点说出来,刘姥姥就不怕这次贾家之行空手而回。毕竟贾家富,刘姥姥贫,积德行善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给钱接济于她。
所以,刘姥姥的聪明在于说话“不跑题”。她对平儿说果菜没舍得卖,是在提“钱”;算螃蟹账的二十多两银子,也是提“钱”;如今暗示贾母积德行善,还是隐晦的提“钱”。只因她来的目的就是为“钱”。只要贾母王夫人爱听这个话,就保证刘姥姥去时肯定能拿到钱。
当然,“观音送子”这个故事背后,曹雪芹也借刘姥姥之口,交代清楚贾宝玉的“来历”。
抛开现实中人是否能衔玉而生的问题,只说《红楼梦》一开始的设定,就是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因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转世重修,才去往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以红尘富贵说动了女娲补天石随之下凡,就有了王夫人生下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这段故事其实有几个小疑点让人费解,比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谁?神瑛侍者是什么身份?贾宝玉究竟是神瑛侍者还是石头等等问题。
而通过刘姥姥这个故事的补充可以知晓一点,就是茫茫大士并不是曹雪芹原创,极有可能是借鉴了观音菩萨的形象或者化身,创作出的一个神仙人物。
茫茫大士推动神瑛侍者携女娲补天石下凡,确实给贾家送来了贾宝玉。可以据此推断茫茫大士的原型就是观音大士。至于渺渺真人,可以由贾宝玉读《南华经》,推断他是南华真人庄子,倒不是十分重要。
“观音送子”的重点不在观音,而在送来的这个“子”。神瑛侍者可由“侍者”的称谓知晓其是一位佛门的僧执事,原型最有可能是借鉴自佛祖胁侍弟子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本就是佛祖的侍者弟子,他的多情、多闻与相貌,更与神瑛侍者、贾宝玉的人物形象颇为类似。
传闻文殊菩萨曾经赞叹阿难尊者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再看书中介绍贾宝玉的文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两者比较,几乎是一样。
而且,神瑛侍者前世为和尚,也由“三生石”的典故《僧圆泽传》给出佐证:圆泽和尚转世为王氏妇人之子,今生尘缘了结后再入佛门重修,与贾宝玉“做了两个和尚”的经历完全契合。
至于神瑛侍者与女娲补天石谁是贾宝玉?显然通灵宝玉是“真宝玉”,而神瑛侍者是“假宝玉”。或许这才是“贾宝玉”名字的真正由来。以“假”通“贾”,方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然,二者合一倒也是不能拆分的。
“观音送子”这个故事,是关联第一回神话故事的关键。不仅暗示观音菩萨是茫茫大士的原型,更要紧地说出了贾宝玉是贾家“偏得”的一个孩子。
老年间有个说法叫“偷跑的童子——留不住”,注定贾宝玉这类人无法为家族延续香火,哪里来就要哪里去。
所以,“观音送子”故事紧随在“雪下抽柴”之后,分明是曹雪芹借由刘姥姥的嘴,交代“钗嫁”之后的“宝玉出家”之事。毕竟神瑛侍者前世是和尚,今生肯定还要出家为僧。
既然刘姥姥“说”完了薛宝钗和贾宝玉,就不可能不提林黛玉。果然随后她又诌出来一个“茗玉小姐”的故事,就与林黛玉有关。
三、茗玉小姐
一时散了,背地里宝玉到底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说着,又想名姓。宝玉道:“不拘什么名姓,也不必想了,只说原故就是了。”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若玉小姐,知书儿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若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程甲本第三十九回节选)
刘姥姥被贾宝玉缠不过,就又编了个故事“后续”告诉他。难为她竟然取得“茗玉”这样好名字。但也正因“茗玉”二字,就与林黛玉产生了关联。
茗,《说文·草部》记录:荼芽也,指茶。如今龙井等绿茶多为采摘清明、雨水之前的茶树嫩芽炒制而成,就是茗。当然,“茗”也泛指茶,品茗即为喝茶。
茶是草木之属,色绿。“茗玉”也即是“绿玉”。而林黛玉的“黛”,实际亦取“青”之“绿”意。以山青为黛,柳色、林色为“绿”,呼应了绛珠草“绿”的本色,与林红玉比较而作林“绿”玉之意。
对于林黛玉的“绿玉”之意,书中还有更明确的伏笔。比如贾宝玉以海棠和芭蕉为怡红院题额时,就作“红香绿玉”。后来作诗也一度用的是“绿玉春犹卷”形容芭蕉。这里的“绿玉”和芭蕉,都是林黛玉的象征。而贾元春修改“红香绿玉”,去掉的“香玉”“绿玉”都指向了林黛玉,代表她反对木石姻缘的立场。薛宝钗建议贾宝玉用“绿蜡”换掉“绿玉”,说贾元春“不喜绿玉”,都将贾元春反对林黛玉的立场说透,证实林黛玉就是“绿玉”。
也因此,当刘姥姥提到“茗玉小姐”时,能明确这个故事就是影射林黛玉。是延续“雪下抽柴”影射宝钗,“观音送子”影射宝玉后,对林黛玉的伏笔。
曹雪芹借由刘姥姥之口,以“茗玉小姐”的故事,主要交代了林黛玉“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死因,以及与贾宝玉姻缘断绝的结局主旨。
之所以不能确定林黛玉也与茗玉小姐一样死于十七岁,是因为曹雪芹并不只用茗玉小姐一人影射林黛玉。书中还提到了晴雯的十六岁,慧娘和杜丽娘的十八岁。这里晴雯和慧娘可以略过,杜丽娘却十分重要。因为刘姥姥的故事很可能就脱胎自《牡丹亭》。
元春省亲当晚点的第四出戏《离魂》出自《牡丹亭》,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脂砚斋的批语也证实了林黛玉的死是与杜丽娘一样,因相思死于中秋夜。对应的是林黛玉与史湘云中秋节联诗的那句“冷月葬花魂”。
《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五更转】〔净〕你说这红梅院,因何置?是杜参知前所为。丽娘原是他香闺女,十八而亡,就此攒瘗。他爷呵,升任急,失题主,空牌位。〔生〕谁祭扫他?〔净〕好墓田,留下有碑记。偏他没头主儿,年年寒食……
这段曲文说的是梅花庵的石道姑向柳梦梅介绍梅花庵与杜丽娘的关系和来历。与刘姥姥给贾宝玉讲述的“茗玉小姐”生前死后故事几乎雷同。刘姥姥肯定没有这般见识,而是曹雪芹有意借她的故事作设譬间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又因汤显祖的书房叫作玉茗堂,也称“玉茗堂四梦”。有理由相信“茗玉小姐”的故事,就借鉴自《牡丹亭·第三十三出》。“茗玉”二字也脱胎于玉茗堂,引出《牡丹亭》隐喻林黛玉。
杜丽娘死于十八岁,茗玉小姐却死于十七岁,相差的这一岁,很难断定林黛玉究竟是死于十七岁,还是十八岁。但“茗玉小姐”作为刘姥姥向贾宝玉讲述的故事,可以代表林黛玉与贾宝玉情断之时是十七岁。
林黛玉七岁进贾府,前后历时整十年。待她与贾探春二女效仿昭君出塞,同嫁海外异国时,正好十七岁。而林黛玉去则必死,是她一生之“祸”的终结,“十七岁”当由此而来。
也因此,贾宝玉的小厮茗烟,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之后,改名作焙茗。“焙”字以“火”通“祸”。如果说第二十三回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定情之时,那么随后茗烟改叫作焙茗,则寓意林黛玉将因情而得“祸”,终与贾宝玉有缘无分。
更巧的是焙茗是由贾芸引出,随后贾芸与林红玉、坠儿重演《西厢记》故事,除了隐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也由小红那句“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为宝黛姻缘埋下离散的注脚。
结合前后文,再看刘姥姥的“茗玉小姐”故事,就串联起了林黛玉的感情和生死伏笔。也凸显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与一进荣国府的主要区别。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看见”的是贾府兴亡;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看见”的是众人福祸。
而她所讲的三个故事,分别对应的是宝黛钗三人之情,背后亦隐含了贾府的兴亡故事。曹雪芹在第二天贾母带刘姥姥游园时,亦通过她进入潇湘馆、蘅芜院和怡红院给予了补充。
(未完待续)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vx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