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戈壁滩上,那几个大字本该矗立得庄严、肃穆,提醒每一位路过的人:这是为了人民服务的精神标记。可如今,“人”和“民”之间,留下了丑陋的车辙和伤痕。谁能想到,一块承载着历史记忆、精神符号的标语,会被当作玩具一样破坏掉?看到这一幕,几乎让人目瞪口呆:在中国的大地上,居然有人把公共财产当作自娱自乐的场地。
![]()
哈密戈壁滩上那些巨型标语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解放军官兵为解决飞行训练缺乏地面参照物而建造的。几十年风雨,成为了荒漠中的地标,也成为时代的刻痕。近日,B站UP主“略靠谱旅社”发布视频,发现这些标语周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在“人”和“民”之间,一条丑陋的伤疤刺入眼帘,鲜明、触目,像是在嘲笑这个时代对公共精神的尊重。UP主个人采购石料修复标语,获得网友和人民空军点赞,但更引人关注的是,这伤痕究竟是谁留下的。
细心网友扒出线索,小红书账号“新疆平头哥旅游越野带队”曾发布视频,自曝在标语本体及周边肆意漂移,留下密集车辙。网络舆论炸开了锅,这位博主悄悄删除旧视频,用修复标语的新视频试图蒙混过关。然而,互联网有记忆,这个小红书账号已被禁言。禁言是一种表态,但显然远远不够。如果真是“平头哥”所为,仅仅禁言,并不能抹掉对历史、对公共财产、对社会精神的践踏。
![]()
事情背后的意义值得深思。标语不仅仅是水泥字块,它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是精神图腾的一部分。破坏它,不只是毁了一块水泥,更是对“人民”二字的挑衅,是对集体记忆的踩踏。更何况,这行为是在公众可见的地方,明目张胆,带着炫耀性质。这不只是个人的不文明,更是公德心的崩塌,法律和道德必须介入。
从社会层面看,这件事暴露了当前部分网络行为者的价值观扭曲:公共财产、历史遗迹、精神象征,在他们眼中都是“娱乐场地”。不论是视频内容的展示,还是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炫耀,都说明了对社会规范和法律意识的淡漠。公共标语遭到漂移践踏,UP主和网友的修复行动固然值得点赞,但不能替代法律制裁和制度约束。社会需要明确的信号:在“人”“民”之间搞破坏的人,必须付出代价。
![]()
执法层面,破坏公共财产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而这件事,不只是单纯的破坏,还带有明显的公共影响和社会警示意义。标语承载着历史和精神,UP主花钱修复也显示了私人承担公共责任的必要性,但不能成为替代法律追责的理由。社会必须明确:破坏公共财产、践踏精神象征的人,不能仅靠社交媒体的禁言、舆论的声讨来解决。法律要出手,行政要介入,让行为人承担起相应责任,以儆效尤。
同时,这件事也是对公众意识的一次提醒。公共财产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精神认同和文化记忆的承载。漠视公共财产、破坏历史痕迹,最终伤害的不是一个标语或一块水泥,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共识和文化安全感。在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这种行为还可能被模仿,形成负面示范效应。及时依法处理,明确规则边界,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精神的必然之举。
最终,哈密戈壁的“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公共道德的底线。UP主修复了石料,却修复不了那份对公共精神的伤感;禁言了账号,却改变不了法律应有的约束。对“在‘人’和‘民’之间搞破坏的人”,社会必须亮剑,给出明确、震慑的代价,让每个人明白,历史与公共财产不是随意玩物,而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集体财富。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
哈密戈壁的风继续吹,沙依旧白,但在荒漠上留下的车辙和伤痕,提醒每一个人:触碰公共底线的人,迟早会付出代价。社会、法律和舆论必须让这条界限清晰可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