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首尔光华门大街时,我特意扫了眼两边招牌,满街彦文看得人眼晕,连半个汉字的影子都没找着。
后来去河内,认识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带我去自家祠堂,对着牌位上“先考妣”三个字直挠头,说打小没学过,根本认不出。
老实讲,这俩场景让我挺唏嘘的,以前汉字在东亚多普及啊,现在倒好,在有些国家反倒成了“外语”。
![]()
今天就聊聊四个曾经使劲剥离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有的几乎全盘西化,有的现在又悄悄把汉字捡了回来。
韩国:废汉字最狠的,最后被同音词坑得最惨
韩国当年弃用汉字的劲头,在这四个国家里怕是最足的。
日本投降后,李承晚政府直接把“去汉字”写进建国纲领,1948年还搞出《韩文专用法》,规定公文、报纸、学校都得用彦文。
到了1970年,朴正熙更绝,要求小学里“零汉字”,连“汉城”都改成了“서울”(Seoul),2005年还逼着中文世界也跟着改叫“首尔”。
![]()
本来想这么一折腾,汉字就能彻底从韩国消失,结果麻烦很快就来了。
彦文是表音文字,可韩国70%的词都源自汉语,没了汉字区分,歧义能多到让人崩溃。
比如“수도”,既能指“首都”也能指“水道”;“장미”既能说“蔷薇”也能说“长眉”。
法院写判决书都得在彦文后面括号标汉字,不然律师都没法辩论。
![]()
最严重的是2011年,高铁上一万五千多根枕木,就因为“방수”(防水)被误读成“방수”(放水),最后全裂了,成了韩国工程史上最大的乌龙。
现在倒好,韩国又开始往回找补了。
1998年金大中就提过要“恢复汉字教学”,2020年二十位前总理还联名上书,要求小学五年级起就得学汉字。
江南区的汉字补习班,学费比英语班还贵四成,连三星招聘都得看汉语六级证书。
![]()
如此看来,用行政命令废汉字容易,可词汇里的汉语底子改不了,真到影响司法、工程的时候,还得把汉字请回来,这绕的弯路可真不少。
越南:被殖民者改了文字,现在靠中文找工作
越南的情况和韩国不一样,它不是主动要丢汉字,是被法国殖民者逼着改的。
17世纪的时候,有个耶稣会士叫罗德,发明了拉丁化的“国语字”,一开始是为了传教方便。
到了1865年,法国总督直接发了《国语字公报》,强制推国语字,还把科举考场关了,儒家经典也烧了,就这么断了汉字和官方教育的联系。
![]()
1919年顺化办了最后一科科举,从那之后,汉字在越南官场上就彻底没了位置。
越南独立后,按理说该捡回自己的文化吧?没想到反而把殖民时期的国语字扶正了。
1945年胡志明在巴亭广场读《独立宣言》,用的就是国语字,还把它说成是“民族独立的符号”。
接下来三十年,北越政府更把汉字当“封建枷锁”,连寺庙里的楹联都被漆成国语字。
![]()
到了80年代,河内国家大学的中文系,整个系就剩17个学生,汉字教育几乎断了层。
可文化这东西,不是说丢就能丢的。
越南1800年前的地方志、族谱、医书,全是用汉字写的。
2025年有个调查显示,七成多二十岁的年轻人,连自己曾祖父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因为家谱是汉字。
学界都自嘲,“咱们国家的历史,还得请中国学者帮忙翻译”。
![]()
不过最近几年,越南又刮起了学中文的风,说穿了还是因为现实需求。
现在中越贸易额都突破两千三百亿美元了,会中文的大学生,找工作几乎没难度。
2025年越南高中毕业考试,选考中文的学生有十二万,选法语的才一万一。
河内大学的孔子学院,汉语考试人数在全球都排第一,出版社还引进了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把拼音改成国语字。
![]()
说实话,经济杠杆的力量是真不小,以前被当成“封建残留”的汉字,现在反倒成了香饽饽。
新加坡:华人占七成,却靠英语当“防火墙”
新加坡的情况最特别,全国75%都是华人,却偏偏把英语当成“国家语言”。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李光耀政府特别担心,怕周边国家把新加坡当成“第三中国”,所以就把英语定为“中立语言”,想靠这个切断和中华文化的直接联系。
那时候新加坡对华语的“限制”也挺狠的。
![]()
1978年把唯一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关了,1987年更规定所有中小学都得用英语教学,华语只算“第二语言”,每周就几节课。
本来想这么一来,就能避免“文化偏向”,结果两代人之后,问题就显出来了。
2022年新加坡人口普查,快一半的华裔家庭,日常说话都用英语,比1990年翻了一倍多。
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里,能看懂华文报纸的只剩两成多。
最尴尬的是清明节,有年轻人拿着祖先牌位问长辈,“‘曾祖父’用中文怎么写啊”。
![]()
新加坡政府也没完全放弃儒家文化,还请了哈佛教授杜维明,把“孝”“礼”这些概念翻译成英语,放进中学的“公民与道德”课。
学生能用英语辩论“filialpiety”(孝道),可让他们写“孝”字,十有八九都写不出来。
这种“英语当壳、华语当核”的模式,被学者称为“文化双层运营”,可说实话,这样的“运营”,总让人觉得有点拧巴。
从1979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搞“讲华语运动”,地铁里、商场里全是横幅。
可到了2025年,口号都改成“EnglishOK,华语AlsoCan”了。
![]()
官方也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实用价值”太高,家长肯定不愿意放弃,华语只能争取当“第二高端语言”。
很显然,当经济回报和文化认同冲突的时候,就算是政府,也拦不住西化的趋势。
其实这四个国家折腾了一百年,不管是主动弃用汉字,还是被动改了文字,最终都发现,文化不是想“断舍离”就能断舍离的。
日本留着两千多汉字,可宪法学德国、企业学美国;韩国废了汉字又捡回来,还得靠汉字解决歧义;越南把汉字送进博物馆,现在又靠中文找工作;新加坡用英语立国,却在清明节面对“认不出祖先名字”的尴尬。
![]()
就像韩国学者李御宁说的,“你可以用法律把汉字赶走,却没法把汉语词汇从人们的嘴里拔走;你可以用政治把自己打扮得像西方,却没法把肤色和姓氏改成史密斯”。
文化这东西,更像写在基因里的程序,不是想卸载就能卸载的。
以后这些国家会不会又有新的“文化转向”?怕是得看孩子们的课本,看他们这代人,怎么平衡“实用”和“根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