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的重庆市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渝北特校”),阳光透过律动教室的窗户洒在拼接的泡沫垫上。16名学生正随着鼓点练习啦啦操,有的踮脚调整花球位置,有的反复纠正踢腿角度,总教练张萍洋跪在垫子旁,手把手帮学生摆正手臂:“再抬高一点,跟着节奏,咱们再来一次!”这样的场景,在渝北特校的体育课堂上每天都在上演。
渝北特校始终遵循《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和《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要求,以“让生命书写坚强与美丽”为办学理念,将体育教育作为特殊学生康复训练、融入社会的重要抓手。学校针对学生残疾类型差异,构建“啦啦操+排舞+田径”特色体育体系,通过定制化课程、精细化指导,帮助特殊孩子改变身体形态、提振自信心,走出了一条“以体育人、以体促融”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生为本筑课程:三大项目贴合需求,师者匠心点亮成长
“选择啦啦操、排舞、田径三大项目,是从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前两者适合智力障碍孩子培养团队意识,田径则能帮视障、肢体残疾孩子突破身体限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品元提到,2018年学校首次引入排舞时,面对的是一群连基本肢体协调都困难的智力障碍学生;2019年组建啦啦操社团,只有20平方米的小舞蹈室、3套旧花球和10余个残障程度不同的孩子;田径项目启动时,更是面临视力残疾学生怕碰撞、肢体残疾学生因自卑而不愿参与等难题。但学校始终坚持“一人一案”,誓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找到价值。
![]()
![]()
啦啦操社团成员在外参赛。
啦啦操社团刚成立时,孩子们记不住动作和情绪易烦躁是两大难题。面对困境,张萍洋和团队老师分工协作,一位辅导培智低段组,主攻基本功训练,将“小步子教学法”带入训练,分解每个动作;一位辅导培智高段组,指导学生巩固基础的同时,学习难度更高的动作,并用鼓点、拍手等方式帮学生找节奏;另一位则专职辅导听力障碍组,她凭借流利的手语帮助听障学生无障碍地理解教练要求,并担当心理疏导的桥梁。一首2分05秒的曲子,三位老师愣是用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训练,但正是这份坚守,让他们在国际赛事上斩获金牌。
![]()
排舞队成员在外参赛。
![]()
排舞队日常训练。
排舞项目初期同样面临挑战。有内向的学生站在队伍最后,跟着音乐也不敢动;有的学生因跟不上集体节奏,情绪低落。总教练勾盈认为:“排舞不只是教动作,更是帮孩子打开心扉的钥匙。”为此,她与团队打造了“三三三”管理模式:即“一套动作、一批学生、一套方案”三足支撑;“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协作;“小组、班级、年级”三种形态。同时,老师们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模式,将排舞创编进课间操、运动会,形成学校特色大课间自编操活动,逐步改变学生、家长对排舞的态度,有效缓解了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提升了训练效率。
![]()
![]()
![]()
![]()
田径队成员在外参赛。
田径项目是视障、肢体残疾、聋哑学生的“主战场”。总教练吴明建首先要帮孩子们克服心理障碍。他常告诉学生:“田径不是比谁跑得快、跳得远,是比谁敢迈出第一步。”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吴明建为他们量身选择短跑、掷铅球、跳远等项目,训练方法也各有侧重。操场上,吴明建站在跑道旁反复喊口令、做手势,帮助学生辨认方位、调整节奏;部分学生练铅球时发力困难,他便一步步拆解动作,手把手引导……“虽然进度慢,但看到孩子从路都走不稳到能跑完50米,再苦也值了。”吴明建坦言。
此外,为让孩子在赛场上更好发挥,每当外出参赛,老师们都会带着孩子“见缝插针”适应场地。他们利用其他队伍吃饭、休息的时间,在赛台上反复练习,不断打磨,精益求精。“多练一分钟,孩子们就多一份底气。”老师们如是说。
三大体育项目精准匹配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需求。老师们用“拆分动作、音乐引导、个别化指导”等方法,不仅攻克了特殊学生的学习难题,更在反复练习与鼓励中,帮他们找回自信与勇气,实现从“抗拒参与”到“主动热爱”的蜕变。
多维保障强根基:政策支持保障,赛事佳绩见证蜕变
“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离不开专业支持与坚实保障。”杨品元介绍,为让体育课程落地见效,学校从师资、场地、经费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特殊孩子的逐梦之路保驾护航。
在师资培养上,学校大力招收具有特殊教育与体育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打造“双师团队”,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为教师深耕特教专业知识与体育培训技巧提供肥沃土壤。学校形成常态化教研机制,积极组织体育教师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讨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通过“协会进校园”活动、校外辅导员机制等,引进校外专业体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同时,学校建立由体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评估学生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心理需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确保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整体康复、教育目标相契合,为“一人一案”提供坚实支撑。
场地与经费方面,学校虽受限于硬件条件,但仍全力优化:设置专用运动区域,配备防滑地面、防撞边角等保障安全,篮球、花球等器材实现“班班有、人手一套”;将体育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为参赛、训练提供资金支持。
坚实的保障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重庆渝北特校啦啦操队不仅在2024年第十一届中国(南京)啦啦操公开赛这个国际赛场上斩获残疾人组-自选花球啦啦操金牌,更收获11项国家级荣誉;排舞队荣获包括第六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排舞公开赛智力混合组小集体规定项目特等奖在内的12个国家级奖项,学校还获评“全国排舞先进单位”称号;田径队在多届重庆市残疾人运动会的短跑、铅球、跳远等项目中收获第一名、第二名等成绩。这背后,是学校“以赛代练”理念的实践,通过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更让社会看到特殊孩子的潜力。
从师资培训到经费保障,从场地优化到赛事组织,学校构建的多维支持体系,不仅让“啦啦操、排舞、田径”三大项目持续发展,更让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面貌在一次次训练、一场场比赛中不断改善。
以体为桥向未来:践行特教初心,让孩子拥有精彩人生
从20平方米的小舞蹈室到国际赛场,从不敢开口到自信起舞,渝北特校的体育教育,早已超越“运动技能传授”的范畴。它是特殊学生的“康复课堂”,通过肢体训练改善协调能力;是“自信课堂”,让孩子在掌声中认可自我;更是“社会课堂”,帮他们提前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团队协作。正如张萍洋所说:“我们不仅要教孩子跳舞、跑步,更要让他们知道,即使身体有残缺,也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如今,该校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取得了诸多进步。曾经调皮好动的学生,通过啦啦操训练变得专注;曾经内向的视力残疾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学会了主动与队友沟通;家长满意度调查中,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达到100%……这些改变,正是学校践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求的生动体现。
“每一个特殊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我们会继续用体育的力量,帮他们搭建走向社会的桥梁。”杨品元道出了该校集中力量办好体育的初衷。未来,渝北特校将继续以体育为纽带,深化“体教融合”,让更多特殊孩子在运动中找到人生方向,在赛场上绽放别样芳华。(资讯)
文/邓琢琳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