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拉锯战后,全球铁矿石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中国终于从澳大利亚手中夺回了主动权,不仅首次掌握铁矿石定价权,还让70%的相关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这场改变全球大宗商品格局的博弈,藏着中国从“被动买单”到“规则制定”的关键一步。
![]()
在此之前,中国虽占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量,却常年被“卡脖子”。澳大利亚凭借高品位铁矿,依托“普氏定价法”的不透明机制,再加上80%贸易用美元结算,让中国每年进口铁矿石时,不仅要多花上千亿美元“冤枉钱”,还得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更关键的是,美国借石油、矿石双支柱垄断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中国在贸易中始终处于被动。
![]()
转折点始于今年8月的一场谈判。当时中国向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提出两个核心要求:用人民币结算,且以80美元/吨的现货价锁定季度价格,以此降低风险。但必和必拓坚持美元结算,双方谈判直接破裂。
![]()
面对僵局,中国不再退让。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一纸通知,暂停必和必拓所有美元计价铁矿石进口,连已装船的12艘货轮也被拦下——这是中国首次对澳铁矿“亮红灯”,也标志着博弈正式升级。
![]()
外界曾质疑“中国是否离不开澳铁矿”,但中国早有底气。一方面,国内铁矿石库存高企,且需求有所减弱,短期无需担忧供应;另一方面,替代来源早已就位:巴西淡水河谷主动接受人民币结算,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企业福德士河集团更积极,不仅同意人民币交易,还向中国申请142亿人民币用于矿区建设,承诺用铁矿石抵债。即便这些不够,非洲的铁矿资源也已纳入中国采购清单。
![]()
更重要的是,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彻底解决了过去的“内耗”问题。此前国内钢铁企业分散采购,澳大利亚可“逐个击破”;如今这家央企整合全国采购权,以“统一身份”谈判,直接扭转了谈判劣势。
短短十几天,局势彻底反转。必和必拓率先妥协,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签订协议:从四季度起,中澳铁矿石现货贸易全部用人民币结算。这一协议直接推动全球70%的铁矿石贸易改用人民币,过去被诟病的“普氏定价法暗箱操作”,从此失去生存空间。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省下每年上千亿的额外支出,更打破了美国主导的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再添重要砝码。对澳大利亚来说,虽仍能靠铁矿赚钱,但再也无法通过定价权和美元结算“薅羊毛”,只能回归公平贸易的轨道。
这场博弈的落幕,远不止是一笔生意的定局。它证明中国凭借集中采购策略和替代供应链布局,完全有能力夺回大宗商品定价权。未来,随着更多资源贸易纳入人民币结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规则,或许将越来越多带着“中国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