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三明治连续运营了八年的短故事项目,迎来了一次新的改版。这次改版的特点,是写作者可以在报名阶段就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导师们也会根据自身特点,给出更具个人风格色彩的指导方法和过程。
本月的四位导师是李梓新、渡水崖、邱不苑和珍妮,来看看写作者眼中的他们:
李梓新
![]()
三明治创始人,有20年传媒经验。2024年以优等学位(Distinction)毕业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创意非虚构写作硕士专业(MA Creative Non Fiction)。
著有《灾难如何报道》《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等书,。现在进行潮汕题材的非虚构中英文写作。
我正在探索中文非虚构的新风格——非虚构最重要的不是描述事实本身,而是如何调动事实,来表达自己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切身的,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有广泛共鸣的。那么,摆脱被事实牵着走、以个人生活来博取读者兴趣的写作风格,便是第一步。真正的非虚构写作者会感到写自己的故事是一种自我表达,而不是一种自我贩卖去满足他人。
为了挖掘作者真正的自我(self),我将在为期两周的写作过程中,和每位学员进行两次单独的一对一语音沟通,每次30-45分钟。因为我觉得语言交流能使写作者放松下来,寻找到自我真正想表达的议题。
我喜欢的题材:身份认同、迁徙、跨语言创作、Place Writing (地方性写作)、家庭、亲情、育儿、政治、历史题材等。
本期指导学员,限5席。
往期写作者反馈
第一次接触非虚构写作,我在生涩构思的同时,又极力模仿着从前阅读过的那些名篇,想在这个故事里塞进更多值得探讨的议题,比如东北小镇做题家的出走与漂泊,亦或是我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感受到的强烈的阶级落差。但梓新老师告诉我“希望你的文字能够切中母题、剖析自己,而不能只是在表面打转”。我才意识到相比去探讨那些宏大的命题,在非虚构写作中更珍贵的是个人最真诚的感受与经历,真正用心去体验过的东西绝不会空洞,而是洋溢着独属于自我的、澎湃的生命力。
写这个故事的那几天我同时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半夜经常失眠,而梓新老师身在英国,因为时差的关系,我们的交流总是在凌晨展开。在梓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故事的线索和脉络在我脑海中渐渐明晰起来,同时,我也获得了剖析自我的勇气。
——兰彻
一开始很害怕自己驾驭不了这些宏大的议题,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发现没有那么困难。因为是非虚构写作,所以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便好。即使见解不够深刻全面,但记录本身就是意义。感谢梓新老师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帮我把关。写作的过程也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旅程,甚至让我明白如何更好地去旅行。我开始思考以后该更多观察什么,更加留意什么。就像梓新老师说的,要建立起作为一个旅行者的敏感。
——vanessea
邱不苑
![]()
非虚构作者、青年研究者、舞者、绘本译者、前媒体人。
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全奖博士生,关注身体、情感与教育,创办身体·舞动·写作工作坊。曾任《南方人物周刊》资深记者,在多家媒体发表非虚构作品近百篇。翻译出版绘本《爷爷有个魔法指南针》等。新书《剑桥一年:关于爱与拥抱的自我民族志》预计于今年10月出版面世。用舞蹈和文字与世界打交道。
电子版作品集见链接。
INFP/J,坐标英国剑桥,兴趣超级广泛的跨界星人。
对我来说,写作最终是关于人的功课。所谓见字如面,我总是把短故事页面上的文字交流想象成笔友交互——虽素未谋面,却依旧触摸到人的温度和模样。中文系出身+深度媒体写作六年,我自然有对文字、叙事结构的直觉与知识结构;但或许也因为我跨界教育学(尤其着重身体与情感),加上过去三四年来与各种作者交流的实践经验,我逐渐意识到,这个交流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纸笔之外、在故事的背后,挖掘“你”是谁。
短故事的写作教育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指导’,更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如何互相拥抱、拥抱自我的过程。你不只是“学员”,而是“作者”,是写作路上的同行人。我惊喜于每一个曾指导过的作者的自我突破:有时是从无形的抽象里捏造出可感的具象,有时是在一团混沌的困惑中剥丝抽茧地找到自己的主线,有时是在文字里把恐惧的形状描摹出来、然后更好地直面它们。无论何种情况,我们一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期待认识你,我的朋友。
欢迎的写作题材(但不限于):亲密关系/情感、教育成长、身体经验、海外离散经验、女性书写、非主流探索(教育/生活方式/职业/灵性/神秘学等)、创伤经验、社会边缘群体、实验性写作等。
本期指导学员,限2席。
往期写作者反馈:
很感谢不苑老师一直以来的陪伴!不苑老师以一个温柔的姐姐的姿态那样跟我讨论着文稿,还记得第一次看到不苑老师给我的留言时,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决定心里埋得最深的东西一点点掏出来,给一个陌生人看,然后陌生人坐在旁边,不时递张纸巾,静静等我哭完的这种体验。于是那天晚上看完不苑老师的留言后,我选择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两个朋友。因为,当被倾听一次后,我便觉得自己有力量了一些,被鼓舞了很多。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鼓舞。这种靠近与拥抱,是出乎我意料的,也是使我勇气倍增的。隔着不同的时空,听着不苑老师读最后的总结,我觉得自己又被狠狠拥抱了一下。夜晚容易显得安静,心里也容易被撞击(愉悦的撞击)。是的,不苑老师一句句说着,我的心也一下下跳着,感受着隔空的拥抱。非常幸运参加了三明治的这次活动,非常幸运遇到不苑老师。
——夏白菜七
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短故事,在此之前已经很久没有动笔写任何东西了。一开始超级忐忑,也写得磕磕绊绊。最终能完稿真的有赖于不苑老师的鼓励!在此之前我也几乎没有把自己的写作展示给他人看过,所以对自己写下的东西惴惴不安,谢谢不苑老师一直以来的肯定!!对我来说很重要~
——小予
这原本只是一次非虚构写作探索,却莫名升华到了自我疗愈,可能是邱老师每次都鼓励我写细节的缘故……写完文章才算是真正放下了,我发现自己也开心了不少。谢谢邱老师的点评。我从来没试过像写小说那样写自己的事,才发现原来我以前写的都算散文……每一次我都很受启发!
——Lesily
渡水崖
![]()
写作者,编辑。新闻系毕业,前凤凰网记者和编辑。人物访谈收录于。在北京长大,高中回东北高考,成长受户籍制度和人口迁移的影响,所以特别关注教育分流和城市边缘群体。目前在北京生活。
主要作品:
当了几年非虚构编辑,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帮大家找到自己的“生命写作课题”,引向刊发和出版。我接纳所有的表达欲:所有非写不可的、想记录下来的故事,所有的泪、痛、愤怒、喜悦、无聊和奇思妙想。我对人很感兴趣,关心文字背后人的状态、处境和想法。
今天我越来越觉得,写作最大的障碍不是表达能力,而是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作为编辑,我想先告诉你如何高效筛选素材、搭建框架,怎样面对“卡住”,怎样进入心流状态。这是为了这篇故事的完成度,也是为了你接下来能自己运用这些方法。敲下来的字更贴近自己的心,贴近记忆里的声音、味道,也许就是系列化写作的起点。这个过程中,期待你能信任自己,给自己绝对的支持和陪伴。我也会做到这一点。
关于我:infj,双子座,带点东北式幽默。我有几年职务写作经验,最近在自我暴露式的写作中,重新连结了过去生活中的人,一些旧创伤被慢慢疗愈,性格更开朗,生活出现新的进展。现在我把写作当成玩耍,也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如果你在类似的阶段,也很欢迎交流!
欢迎的写作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女性书写,普通人书写,地方性书写,家族史
创伤经验,复杂事件和关系,隐秘心事,意识流,个性化表达
爱情/友谊/亲缘,旅行/自然/运动,职业/学业
本期指导学员,限5席。
往期写作者反馈:
非常感谢编辑渡渡老师。名字像渡渡鸟一样,可爱又珍贵。在我烦恼素材组织的时候给予详尽的指导,像聊天一样,帮我解答困惑。也很高兴认识你,渡渡老师。
——《》作者 小熊不跳舞
感谢渡水崖老师,给我莫大的鼓励和力量,没有她,我无法完成写作。感恩。
——《》作者 布洛芬
负责指导我的小渡老师给了我很多极好的构思与写作的建议,如果她不提的话,我自己恐怕读多少遍都不一定能意识得到,并且她一直在发觉我的亮点并给予我鼓励。
——《》作者 香槟李
谢谢自己,也谢谢渡渡老师,她在每一节中都能很温和却精准地指出我没有敢正视的问题——一次都没有逃过。
——《》 作者 如一
写的时候有很多困惑,感到真实世界枝繁叶茂,而能写的只是一条删繁就简的线,藏在线外的秘密犹如沉入海底的针。但退一步再看自己,其实还是一棵千篇一律、没什么秘密可言的树。即便心情这样反复,也有久违的亲切感。印象很深的是编辑渡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故事是当时的一种状态,已经封印留存在那里。
——《》作者 佳宝
珍妮
![]()
写作者,中文系毕业,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注册针灸师
目前在西门菲沙大学学习小说和跨体裁(hybrid-form)创意写作。她喜欢在写作中让人物经历种种缘分巧合,发现内在的觉悟和成长。作品见于三明治,emerge25 等。
主要作品:
我期待读到来自不同背景写作者的经历和体验。无论你想写什么故事, 我都愿意和你探索它对你的真正意义,帮你找到你擅长的表达方式。
我会借用workshop 的形式,鼓励写作者互相提问,互相学习。针对每一位写作者的特质,我会建议形式,语言,视角方面的创新,通过这些元素来探索人物的纵深。
创意非虚构的文本里,一般“我”是主角。和作为作者的“我”,以及生活里的“我”不同,文本中的“我”并没有在经历现实中线形的时间,而是在重新创造一个时空可以随意扭转的世界。写作中,事情细节的真实性也许并不重要,但“我”和这件事,这个细节的连接是我们写下来的目的。你愿意去找到去面对这个连接吗?
如果此刻你感觉到爱,这个爱从哪里来,和什么有关,又会带你走向哪里,如果你感觉到恨,它让你愤怒,羞愧,自责吗,它针对谁,为什么?和我一起写作,我会追问。直到在太平洋的这一端,我能通过你的书写,触摸到你,感受到你写的这一段,和我, 和我身边的人的共振和联系。
写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验。时,是时间的时。像生活运转的分分秒秒,我们的写作是流动的不设边界的潜海。 希望和我一起写作,你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己又找到自己。
本期指导学员,限5席。
往期写作者反馈:
这次的故事对我来说是比较大的一个挑战,一是因为故事时间的跨度比较大,二是因为并没有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贯穿始终。十分感谢珍妮老师提醒我找到合适的线索,并用更紧密、具体的事件来推进故事。也感谢她在我写到焦虑的时候提醒我放轻松!
——PEAR
写了一些小说,也做别人的编辑,这次竟然是我第一次用非虚构的形式审视自己的生活。真的真的感谢珍妮,她帮我找到了故事的核心问题,梳理了结构。故事之外,还跟我交流了很多写作问题。如果没有珍妮的帮助,我的写作大概率会半途而废。
——思聪
非虚构写作比曾经想象中要难得多,不只是海底捞针般的选题,也需要回到记忆中的场景,再次体验当时错综复杂的情绪,可能会被再次拉进漩涡,但总会把线团厘清。这次写作的过程中很感谢珍妮老师的指导,帮我递进的梳理整个故事框架,耐心的修改细节语病等等数不胜数的问题,希望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次见面,我来讲给你新的故事。
——康巴斯基
这篇最开始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的,虽然很多都是流水账,但文字依旧陪伴我度过了一段非常孤独无助的术前时间,那些被删减的流水账对我个人而言也无比珍贵。珍妮是一个温暖又智慧的编辑,在她的引导下能“逼”出很多被深深封锁住的东西,是我刚下笔的时候没想到的。谢谢她,谢谢文字。
——李牧之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小程序,在“立即购买”中选择你心仪的导师即可。
![]()
![]()
那么我们邀请你加入短故事。因为在短故事写作学院不仅仅是写作,还有我们的相同的和不同的身份标签共同形成的讨论和反思,也是认识写作导师、来自全球各地的中文写作者的机会,更是一种个人探寻。
10月短故事班,16号-30号,书写只属于你的故事。
![]()
![]()
![]()
![]()
![]()
![]()
大师工作坊
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剧本创作
诗歌
里所诗歌工作坊
每日书
7月共写班(每月开展)
7月自由书写班(每月开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开展)
点击查看更多
![]()
在地写作
写作生活节
点击查看更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