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死了,1896年的事,诺贝尔,靠着炸药那套化学玩意儿在俄罗斯混得特别好,硝化甘油一发明出来,钱就跟水一样流进来,矿山铁路都抢着用,省了不知道多少人力,大炮一响,效率噌噌往上涨,军队也盯上了,造炮弹跟开了挂一样,战争的火也烧得更旺了。
报纸上都骂他,说他是死亡商人,他心里挺不是滋味,最后也没把钱留给孩子,直接写了遗嘱,钱全都拿出来,设一个奖,专门给那些为人类做了大贡献的人,他那些亲戚可不干了,兄弟姐妹直接告到法院,说这钱凭什么这么花,瑞典政府也拿不定主意,一个人搞这么大的奖到底合不合适。
这事拖了五年,到1900年基金会才算正式成立,专门管这笔钱,第一条规矩就定死了,本金一分不能动,发奖金只能用利息,1901年第一届奖金发了15万瑞典克朗,差不多是一个大学教授二十年的工资,遗嘱里写得明明白白,只能花收益,基金会打一开始就不是乱花钱的主,会计看得死死的,钱存银行吃利息,日子过得去,结果世界大战一打,货币贬值,资产缩水,奖金也跟着变少,穷到连正装都得找人借,这时候大家才明白,光靠银行那点利息是活不长的。
1953年,瑞典那边总算松了口,允许基金会搞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都能碰,最关键的是还给免税,就这两个字,让基金会后来直接起飞,别的基金赚钱了得交一大笔税,诺贝尔这边一分不用,利息滚着复利,每年赚的钱都能留下来继续投,他们的投资风格也特别稳,不追那些热门股票,也不去投没人碰的冷门,就选自己看得懂的,稳扎稳打,好几次金融危机都躲过去了,房地产泡沫起来前就提前跑路,科技股买得也早,还特别分散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每年都有保底收益,奖金只花出去三分之一,剩下的钱全部投回去,人家想的不是赚快钱,是怎么让这事一直干下去。
到了2020年,基金会的资产已经超过50亿克朗,奖金也涨到1100万克朗,换成人民币大概七百多万,本金还是一分没动,从1896年一直滚到今天,中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三次大的经济危机,全都是靠着稳健和那套理财的法子扛过来的,活脱脱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永动机,别的奖项都盯着流量看,诺贝尔这边只跟时间做朋友。
这个基金会的气质,就是谨慎,自律,特别有耐心,从来不追热点,苹果谷歌微软他们早就买了,但是从来不下重注,对冲基金,黄金,国债什么都有,比例算得死死的,不赌短期收益,眼睛里看的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事,金融风暴来了,地缘冲突闹起来了,他们就跟老中医一样,不急不躁,等着最好的时机再出手,核心价值不是钱有多少,是这个奖项能不能一直有意义,奖金不能太低,太低了没人关注,也不能太高,太高了就变味了,这个尺度他们守了一百二十年。
留钱的人很多,能把意义留住的没几个,诺贝尔不是第一个,钱也不是最多的,但是他懂怎么让钱变得有用,他没留给家人,也没做那种一次性的慈善,他弄了一个能自己创造价值的系统,这笔钱在一百二十年里帮了多少人,给人类买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谁也说不清楚,但它一直没有被浪费,一个靠炸药起家的人,最后靠着理财和克制,把一个理想养活了一个多世纪,别人留下的是财富,这个人留下的,是方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