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冬天暖气片热乎吧?电厂也冒着黑烟吧?这些背后都离不开一样黑不溜秋的东西——煤。这煤炭看着其貌不扬,可咱国家一半以上的电还得靠它烧出来。
可你有没有想过煤炭到底是从哪儿来的?真是树木草根烂了几百万年变成的?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人类挖煤都挖了几百年了,为啥到现在还没见底?

要说煤打哪儿来的,还真就得回到三亿多年前。那时候地球上压根没有人类,恐龙都还没影儿呢,地球正处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那会儿。
那会儿气候又湿又热,遍地都是沼泽、湿地,长得最高的不是树,是蕨类!有那种叫鳞木、封印木的巨无霸植物,能蹿到三四十米高,比现在的多层住房还高。

它们一茬接一茬地死,倒进泥水里也腐烂不彻底,因为缺氧,微生物分解不动。就这么一层摞一层,死掉的枝叶、树干、根茎全堆在那儿,时间一长,就成了厚厚的有机泥。这泥可不是普通的泥,它是煤的“胎”。
后来地壳一动,这块地慢慢往下沉,上头又被泥沙盖住,越埋越深。高温高压一上来,这些烂植物就开始“变身”了。
先是变成泥炭,再慢慢压成褐煤,接着是烟煤,最后要是条件够狠,还能炼出亮闪闪的无烟煤。这个过程,短则几千万年,长则上亿年,说白了就是大自然用时间和压力做的“大餐”。

煤是烂草叶子压缩出来的?没那么简单。其实煤的形成对环境要求特别讲究。首先得有大片繁茂的植物,其次得是积水多、排水差的低洼地带,比如古代的滨海沼泽、河口三角洲。
这种地方死了的植物能迅速被水淹没,避免被彻底分解。
全球现在能找到的主要成煤期就这么几个,一个是古生代的石炭纪到二叠纪,主要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北方;另一个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那时候恐龙横行,植被也疯长,像我国西北、东北不少大煤田就是那时候攒下的“老本”。

新生代也有少量成煤,但规模小多了。所以说煤不是随便哪儿都能长出来的,它得赶上“植物大爆发+地质下沉+长期掩埋”这一连串巧合,才能一点点攒出今天咱们挖的黑金。
既然煤是远古植物变的,而且形成一吨煤得耗费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原始植物物质,那为啥到现在还没挖完?这
事儿得分两头说,一头是地球历史上攒的“家底”实在厚。光是中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超过1400亿吨,排世界前三。

全球加起来,可采储量有上万亿吨。这些煤不是一年两年攒出来的,而是从三亿年前一直存到六千多万年前,跨越了好几个地质年代,相当于地球在几亿年里陆陆续续往地下“存钱”,咱们现在不过是动了点利息。
另一头呢,人类大规模采煤也就二百来年的事儿,工业革命之前,人们顶多拿煤烧火取暖、炼铁,量不大。真正开始疯狂挖煤,是从19世纪蒸汽机普及以后,尤其是20世纪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一上马,需求才蹭蹭涨。

可就算这样,全世界每年挖个七八十亿吨,看着吓人,跟总储量比起来,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再说了,不是所有煤都能轻易挖出来。
有的埋得太深,开采成本高;有的在生态保护区底下,国家不让动;还有的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出事故,只能放着。所以表面上看我们在“狂挖”,实际上能动的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人问,现在不是都提倡新能源了吗,为啥还要依赖煤?道理很简单,稳定、便宜、扛造。风能太阳能看天吃饭,晚上没风没太阳就得靠别的顶上,而煤电随时能点火,电网才不至于瘫痪。

尤其在咱们这种人口多、工业重的国家,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你可能觉得烧煤污染大,确实,过去几十年,煤的确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
但现在技术进步了,超临界机组、脱硫脱硝、碳捕集这些手段都在用,新建的电厂已经比二十年前干净太多了。再说煤炭也不光是用来烧的。你穿的化纤衣服、用的塑料、家里装修的涂料,好多都是从煤里提炼出来的化工原料。
煤化工这条路,咱们国家这些年走得挺扎实。所以说,煤的角色早就不是单纯的“燃料”了,它更像是一个多功能的“原材料仓库”。

煤这东西,既普通又神奇,它来自远古的森林,躺在地下沉睡了几千万年,等人类学会用火、造机器,它才被唤醒,成了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烧的每一吨煤,本质上都是在消耗地球亿万年前储存的太阳能。
资源不是天上掉的,也不是取之不尽的。虽然眼下还没见底,但总有挖完的一天。未来靠什么?肯定是清洁能源为主。但在过渡期,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份“远古遗产”,才是最实在的态度,您说是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