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答题如何提高速度?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脑子里明明有很多想法,但是总感觉没有办法有条理地陈述出来?
☆ 其实答题论述的过程就像是「搭积木」,把需要陈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条理组合在一起,并试图能够起到说服读者的作用。例如,想要说明“天气很冷,需要穿衣服”,可以使用「结论+现象+案例(反例)+理论(或其他具有说服性的内容)+总结」的论述方法,得到:“天冷了要把衣服穿起来【结论】。天气预报说今天外面降温了,只有10度【现象】。上次就是在很冷的天气出门没有多穿衣服所以生病了【案例(反例)】。尤其是之前专家说了,秋冬疾病预防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暖。所以把衣服穿起来吧,天气凉了【总结】。”
☆ 虽然是个非常日常的例子,但也确实直接明了地揭示了论述的本质就是有逻辑地表达观点,并使人信服的过程。
☆ 在答题中经常使用的「小标题+论述」的方式也不是简单的答题模板,而是为了让观点更直接地被呈现出来,通过小标题,读者就能非常清晰地知道接下来要叙述的内容;论述也是围绕小标题提示的核心观点展开的。
☆ 既然论述就像是「搭积木」,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积木搭建方法,只需要答题者将现象描述、理论、案例、结论等按照一定的方式输入进去,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整理答题思路,同时快速编排答案内容。毕竟大部分有效率的事情,本质上都是有规则、有秩序的实践,只要找到基本的写作方法,就能搞定论述答案!!
![]()
/⇠8种万能论述写法
/⇠好用到原地起飞
前提|理解“小标题+论述”
小标题和论述段落已经是新传答题中基本的论述结构。一般在写题时,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要先写「小标题」再写「论述内容」。实际上,小标题是对论述内容观点的精简陈述,可以让读者第一眼看到时就清楚地明白接下来的论述内容是什么。
所以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先明确这一段落中具体想要说明的内容,再反过来总结小标题的核心观点,有了具体想要陈述的内容,小标题就不需要华丽、对仗,而是准确、明白地表达接下来的思路(有时候写着写着忘记刚刚想好的逻辑框架,小标题也能够作为提醒哦):
例子
波兹曼与翁:媒介隐喻与口语文化
*小标题很清晰地表明,这一部分的论述段落就是两个学者的观点,在论述中可以合理安排两个层次的论述内容。
毫无疑问,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推动者,尼尔·波兹曼不仅承袭了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理论思想,更进一步培养出莱文森、林文刚等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学者。在“技术批判三部曲”中,自称为“技术独眼龙”的波兹曼,通过分析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型特征,阐述了视觉化呈现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包括严肃信息娱乐化、童年的消逝等;【前半部分是波兹曼的观点陈述】同时指出技术正逐渐形成极端的统治性垄断属性,并以此重塑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与他同为学派第二代理论家的沃尔特·翁则更专注于对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研究,认为文字将语言的活力与生命力加以禁锢,不仅使其变得僵化、形式化,而且消解了口语表达的生活贴近性、共情能力与平衡感等独特价值。【后半部分是翁的观点】
写法1|观点句+分论点(递进)+总结句
适合场景:理论性题目应用较多,大多出现在想要逐一分析、逐层剖解,立住自己的观点立场的情况。适用场景较广,与较为抽象的理论观点陈述搭配较多,不需要太多案例就能支撑起较为丰富的论述内容。
例子
大众传播:个人与社会的系统连接
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建构功能,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观点句】作为社会信息传递工具,大众传播通过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的方式构建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作为意识形态国家工具,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强化”或“淡化”等方式塑造主流文化与社会合意。【分论点1:大众传播的功能】正是因为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为社会一般大众,所以它才能在广泛意义上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与规则体系,促使个体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在行动上保持统一。【分论点2:大众传播的功能依靠于广泛公共传播才能实现】因此,大众传播是个人完成社会化的关键一步,对个体成为“社会人”、融入社会环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结论:大众传播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写法2|观点句+分论点(并列)+总结句
适合场景:举措类、应用类、情况陈述类题目多使用这类论述思路。一个段落中想要陈述的观点层次较丰富(例如,在答新闻生产时想要回答选题、采访、写作三个层次时,可以用这类并列式的观点表达),可以采用并列的方式逐一展示出来。
例子
支撑层:新媒介技术支撑传媒行业体系化变革
以“创新”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沉浸式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驱动传媒行业系统性、深层次的体系化变革。【观点句】在内容实践层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和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内容分发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分论点1】在传媒组织层面,智能技术和5G技术正在赋能媒体融合,促使媒体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机制呈现出协同一体化的新趋势;【分论点2】在市场运作层面,大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精准呈现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促使行业从传统的“内容驱动市场”模式转向“数据驱动市场”新模式。【分论点3】可以说,新质生产力赋予媒体及用户超越时空限制的虚实融合体验,加速推动了万物媒介化、媒体平台化和产业数智化的发展。【结论】
写法3|观点句+案例(现象)+结论
适合场景:行业实践、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较为凸显的论述观点。例如,媒体融合、数字新闻业、融合新闻、网络暴力、微短剧、社会集体行动等。大部分用在描述具体情况上,例如媒体融合的成就、现状;网络暴力的表现;迷因文化的特点;环境传播遇到的问题等。
例子
组织内部机制改革,推动媒体数字转型发展
对传媒单位来说,人才岗位结构、组织运作机制、盈利模式与实践规范直接影响着媒体融合工作的推进进程。【观点句】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实现了资源整合与调度高效化,人民日报社搭建了“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与分发平台,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许多媒体顺应智能媒介时代对“全媒体记者”的要求,新增了数字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案例|现象|具体情况】凡此种种,都在说明我国媒体融合战略正全面渗透进传媒单位的内部运营与管理机制,全方位调整编辑部、节目制作部的人员与岗位架构,使其更加适应智媒时代的移动化、数据化与智能化特征。【结论】
例子
公众关注度偏低,常受到虚假信息影响
公众关注度与专业知识素养将影响环境传播的受众接受度,这也带来了另一个直接后果,即大量虚假信息因误读、误传而产生。【观点句】在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中,食盐抢购、国内海产品滞销、甲状腺体检人数激增等现象均与环境传播中出现的失实或部分失实的情况密切相关。在不了解具体环境污染与相关海洋知识的状况下,公众容易受到具有恐吓性质的信息影响,导致社会集合行为的出现。【案例|现象|具体情况】这也成为环境传播中如何实现信息精准传递、促进公众充分理解,并提高社会关注度的关键问题。【结论】
写法4|现象+观点句+案例+结论
适合场景:应对举措、发展策略、原因、影响。除了下文谈到的例子,还有像是“迷因文化产生的影响”“反向议程设置产生的原因”,都可以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提出观点,给出佐证案例,最后提出结论。
例子
我国应主动设置国际议题,构建发展蓝图
在国际传播领域,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权与长期存在的世界信息传播不平等秩序,【现象】我国只有充分把握各类国际议题的传播主动权与参与机会,才能够使更多国家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价值。【观点句】例如,在近几年日本核污水排放、碳中和等环境议题中,我国均主动展现大国担当与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关切,先是敦促日本审慎评估排海后果,同时积极推动并践行“碳中和”目标。【案例】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平台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蓝图。【结论】
写法5|理论+用理论分析现象+总结
适合场景:用xxx理论分析xx现象;xx理论在当下是否仍有存在价值;用传播学理论谈谈xxx。几乎所有理论分析题都非常适合这套答题思路,使用起来相当丝滑无负担。
例子
理解社会结构变革:数字技术时代的隐喻
与关注内容与效果的经验学派不同,麦克卢汉通过承袭英尼斯的学术理念,对技术的剖析转向其自身携带的价值隐喻,例如,口语传播意味着部落化的亲身交流、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力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生成。【理论】数字媒介,尤其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Web3.0时代,正在塑造出库尔德利所说的“深度媒介化”的社会情境:从政治治理方式中平民话语的调整,到电商经济的直播带货风口、文化生产的多元化与大众化,再到传播环境的变革、法律规范的接连出台,均展示出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颠覆力量。不仅如此,若深究社会变化的内容,恰恰与技术发展的社会化、视觉化、富媒体化等特征高度相关。【用理论分析现象(因为现象是丰富的,所以这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层次相互叠加)】因此,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数字媒介时代的价值,在于通过揭示技术的天然偏向与隐喻,洞察媒介对当代社会的隐性塑造与革新:一个依托数字媒介构建的赛博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结论】
写法6|理论前提+变化+结论
适合场景:在理论变化,尤其是新闻理论、传播学经典理论变化、危机、挑战、发展类题目中经常使用。例如,议程设置的变化;把关人的变化;新闻真实遭遇的挑战;传统经典理论遇到的危机等。
例子
标签定位与失实失真的信息内容消解新闻真实
要想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必须准确呈现新闻报道中的细节事实信息,即新闻事件包含的“何人、何时、何事、何地、为何、如何”(5W+1H)等要素需完整清晰,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消除其信息不确定性。【理论前提】这是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却在传播主体高度泛化、传统主流媒体把关功能持续弱化的社交媒体时代被不断消解。具体表现为:首先,大量非专业信息生产者入局,出于不同传播目的生产虚假或部分失实信息,导致新闻内容良莠不齐;其次,为适应实时传播、快速浏览的数字媒介环境,媒体倾向于以标签化、标题化的形式简化报道内容,导致新闻事实要素缺失,容易引发受众的刻板印象与先入为主的情绪偏向。【具体变化】由此,新闻真实所要求的细节真实被不断消解,其实现过程面临阻碍。【结论】
写法7|前提+措施与案例(并列)
适合场景:大部分用于“怎么做”“策略”“方法”“路径”“如何”等题目中,例如,如何做好主流媒体转型;如何把握好当前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可以先明确当前的基本情况,在这类情况的考量上,再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案,同时增加案例作为补充。
例子
扩大产业布局,满足公众与社会多元需求
当前,新闻职业合法性危机部分源于传统媒体转型中的数字融合困境,同时受到公民新闻、社会化媒体等其他信息传播主体的影响——这些主体不断分割其传播话语权,导致公众无须依赖专业新闻媒体组织,也能获取客观事实信息。【前提】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应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从媒介业态、组织架构到生产流程,全方位适应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特征,贴合当前用户的内容消费与传播趋势。同时,可借助与移动、智能科技公司的市场合作,入局新兴风口产业,拓展新闻产业链。【措施】例如,《纽约时报》已成为涉足健康、美食、科技、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公共媒体,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新闻职业在传媒行业中的多元身份特征。【案例】此外,还应发挥主流媒体的采编优势,通过独家新闻、深度报道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舆情事件与舆论监督报道中重获公众认可。【措施】
写法8|大众媒介环境+数字媒介环境+变化
适合场景:适合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介过渡时出现的问题、现象。例如,传统新闻生产、新闻报道形式、传播环境变革、舆论特点变化等。
例子
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精确化发展
大众传播的单向信息输送机制使得传媒从业者的内容生产选题大部分来自对市场的模糊想象或基于统计学的收视率、发行量数据的感知,难以实现一对一的受众洞察,更无法做到选题的精确化设计与个性化适配。【大众媒介环境下的情况】然而,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大量挖掘、积累,同时在短时间内进行详细的信息分析与需求匹配。【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情况】由此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选题策划工作更加精细化、精准化,能够在明确用户个体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化的精准洞察,是内容端与需求端做到一对一个性化匹配。【变化】
以上这些论述案例与论述写法
均来自班班花花的二宝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经典考点+前沿热点
知识串讲+出题点复盘+论述答案
一次性搞定冲刺答题期需要的
观点+案例+语料+知识补充
每天(除周日)早上
10:00-12:00直播带背
拿到书和班花一起背一起学
手把手教、面对面背
不用担心学不懂、背不下
答 题+背书+复盘重点知识
万能二宝真的不看看吗
´͈ ᵕ `͈
「TTS-答题哄学计划」
热点专题/答题批改/全真模拟/冲刺串讲
大包大揽你的9月-12月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其他小破所常驻广子」
![]()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时间:9:00-19:00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