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九十四期(总第966期)
![]()
今天挑刺儿的对象是2012年北京市中考试卷中的记叙文。
因为要谈为了命题而进行的文章删改问题,尽管文章较长,我还是全文引用,否则读者看不清来龙去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会以夹注的方式,来谈这一年文章删改存在哪些问题。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老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透过……珍贵”这句原文是在现在的第②段段末,不知什么原因调整到这里来了,第②段是“当面”,才会有“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这样的细节观察,而灵堂中“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拉起来”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动作之下很难关注到细节。这个调整导致文章细节失真,是一个败笔)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接着又”明显属于叠床架屋,原文中只有“又”,而没有“接着”)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去。(原文为“可老师吃不下饭去”,此处有“饭”一字被省略掉了,吃不下饭不意味着喝不下酒,此情此景之下,吃不下饭去是一定的,但喝不下去酒则未必,借酒消愁完全符合主人公此时的心情。从后文中看,也正是借酒消愁之后许老才画兴大发,创作了白梅图。因此,此处删掉了“饭”不好。)文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原文词句是“带醉带泪写梅花”,此处承接上面的改动,把“带醉”二字去掉,依然是忽视了“酒”在这里的对艺术的催化作用。张旭三杯草圣传,……挥毫落纸如云烟;王羲之曲水流觞,才有不朽的《兰亭集序》,从古至今,这种例子俯拾皆是。由此可见,此处的删改伤害了原文的表达。)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原文此处在“那个下午”之前,有“那个年代”四字,考试文将其删掉了。李苦禅1983年去世,许老和苦老二人经历了特殊年代,艰难岁月,才有了那种情同手足的情感。把“那个年代”删掉,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考生的理解难度,但却把故事发生背景完全抽离了,让人对他们的亲密无间情感感到不可思议,不可理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宣泄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原文中此段应该接在第④段之后,但在命题的过程中似乎为了照顾到第15小题前四个场景主语一致的问题,把该段落挪到这个位置上来了,实际上细细体会却发现上下段之间的勾连被破坏了,原文中这一段正是承接上文中对白梅的评价而来,而下段则和“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暗中勾连,尤其是“兀自”一词正好和前文中的“始料不及”暗合。)。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应该说,所有考试文章,都会出于命题需要进行删改,甚至近些年,为了规避大幅删改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标注“有删改”,转而标注“取材于《》”或“取材于‘××的文章’”。
受限于试卷字数、考题设计需求等,考试文无法做到像原文那样从容自如,删改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觉得为了避免过度删改对原文造成的伤害,有一点应该作为删改文章的原则不能破,那就是:
对可删可不删的部分,尽可能不删;对可改可不改的部分,尽可能不改。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六十一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