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12日清晨,台湾基隆港,海风很冷,码头上人来人往。陈宝仓穿着一身灰布军装,站在巷口远远望着一艘驶向香港的客轮。这天,他提前三个月安排妻子和孩子离开台湾,借“商业考察团家属”身份,避过了特务的耳目。而他自己,则转身回了堆满海防资料的办公室。
他本可以一起离开,但他没有走。若这份台湾海防部署图不整理好,前期所有的情报就白费了。他清楚,一旦自己走了,吴石那边的接应线就断了。到底怎样判断出台湾即将变天的?又为何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坚持把情报送出?这是家庭抉择,还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
![]()
1949年12月中旬,台湾街头的气氛变得紧张,报纸上频繁出现“破获匪谍案”的报道。陈宝仓在深夜告诉妻子:“你们得先走。”他没有声嘶力竭地解释太多,只说自己手头还有重要事情要做。他知道,特务的网正在收紧,走晚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他托香港的老朋友,英商怡和洋行的经理顾伯诚帮忙,以“商业考察团家属”的身份安排妻儿同行。这种身份可以避开特务的盘查。船票用金条付款,不留姓名,也不留下痕迹。出发前,他把家里的金条分成两份,一份交给妻子,一份留作日后备用。
![]()
他没有去码头送行,怕的是一旦被盯上,妻儿也难以脱身。他只是站在自家窗后,看着船逐渐驶离。那一刻没人知道,他是否已经预感到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时间进入1950年2月,家人走后刚好满一个月。有人劝他赶紧撤离,渔船都已安排好,他却摇头,说情报还没送完。他嘴上说的是“坐标未核对”,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是这条情报链路上的关键一环。只要他还在,数据就完整;他一走,一切都得重来。
![]()
特务的监视已经越来越明显。家门口常有人徘徊,出门总感觉背后有人盯着。他的联络方式也变了——每次和吴石见面前都要换衣服,换路线,确保身后没人跟踪。
3月1日,蔡孝乾再次被捕,这一次他选择了彻底叛变。两天后,《中央日报》头版刊出“破获匪谍案”的消息,吴石被捕的消息迅速传开。
陈宝仓知道大事不妙,连夜销毁了所有未送出的文件。那一晚,他把情报一张张塞进煤炉,炉火烧得特别旺,直到纸片全部化为灰烬。灰烬埋进了办公室花盆里,连一点痕迹都不想留下。
![]()
有人再次劝他走,他却说,得确认接收方安全,否则走得不安心。他没有提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顾虑:如果他这一走,组织断线,更多人可能因此牺牲。
3月29日清晨9点,陈宝仓外出上班,刚出门就被数名特务围住。他没有反抗,只平静地让邻居转告香港的家人,说他“一切都好”。这句看似寻常的话,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特务找到了那份2月4日签署的《台湾海防部署概要》,末尾的“仓”字签名,笔迹清晰,成了铁证。特务问他为何不走,他淡淡地回应:“我做的事,得有始有终。”
![]()
6月10日,陈宝仓和吴石、朱枫等人被押赴马场町刑场。临刑前,他朝着香港方向看了很久。那个方向,是他妻儿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原本计划在8月汇合的地方。只差2个半月,这场团聚就能实现。
陈宝仓死时,年仅40多岁。他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公开的地下党员。他是国民党军中一个懂军事技术的参谋长,负责整理台湾的海防部署。他没有喊口号,也没高调宣言,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
![]()
1953年,大陆方面发来一份《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师文通摸着证书上“同志”两个字,许久没有说话。她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轻轻地说:“孩子们记得你。”
1954年,陈宝仓的骨灰被运回北京,安葬在八宝山。他的事迹没有被拍成影视剧,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他的名字经常被遗漏,甚至直到2010年代,台湾解密档案后,才有更多人知道这个沉默而坚定的人。
![]()
2024年,白色恐怖纪念园区新开辟了一个展区,展出了他亲笔签署的海防部署图的影印件。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纸,也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没有宣传语,没有口号,只有展板上四个字:选择与代价。
如果他当年登上那艘船,或许还能以普通丈夫的身份活下来。可他没有。他知道这份图纸背后,是整个隐蔽战线的命脉。他选择留下来,只为把这份情报送到该去的地方。
![]()
那天早上,他提着饭盒出门,说了句“一切都好”。这句话听起来平常,实际上却是他对家人的最后告别。他不是为主义死的,也不是为荣誉死的,只是为了兑现一句承诺。这就是陈宝仓,一个在生死面前,选择把机会留给家人的人。
陈宝仓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也没有激昂的口号。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难的决定。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不在口头,而在选择。他没有高调地告别世界,只留下那句再普通不过的“我一切都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