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是年6月1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交接台湾文据》,台湾正式交割,岛内爆发激烈的抵抗运动。6月17日,首任台湾总督上任。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彻底控制台湾。为了磨灭台湾人的反抗意志,达到把台湾变为“永久国土”的目的,日本在台湾开始了系统性的同化政策。
一、日本式“改造”
日本占领台湾后,对台湾实行了全方位的日本式改造,政治体制、地理标识、生活习俗、教育内容,都进行了大幅调整。
![]()
1930年台北街景
政治体制方面,日本设立了“台湾总督府”对台湾进行“太上皇”式统治,总督由日本国王直接任命,拥有行政、立法、军事、警察等权力,可以颁布法令、征税、惩罚、没收财产,无需经过日本国会审议。
行政区划上,废除了清代的州县制,改设“厅”“郡”“庄”三级行政区,所有地方长官均由日本人担任,台湾人只能任低级职员。另外,在基层村社推行“保甲制度”,由保正、甲长监督居民生活,建立严密的户口与治安网络。
司法方面,由日本警察来负责治安、控制户籍、宗教、卫生与教育,台湾的法院、检察厅全部由日本人主导,当地人几乎没有司法权。
地理标识方面,对城市进行日本式建设,公共建筑采用典型“帝冠样式”(和洋折衷的日式风格),如台北的台湾总督府、台中的市役所、台南的州厅等。对地名进行日本化改造,去除汉字、闽南语或原住民语特色。例如:台北,使用日语发音(たいほく,ta i ho ku),台中,读作たいちゅう(ta i tyu),打狗改为“高雄”(たかお,ta ka o),许多乡镇、车站、河川也被重新命名,采用日本地名或“吉祥日语词”,主要街道以日本年号、人物命名,如“昭和通”“明治町”“神宫大道”。
![]()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北的日式建筑(注意看门口屋檐式样)
生活习俗方面,推行“创氏改名”政策,强制台湾人放弃汉姓,改用日本式姓名。该政策1939年推行,至1945年,约有80%以上的台湾人被迫改名。同时,在公共文书中禁止使用汉名和中文印章。此外,日本人还在台湾拆毁寺庙、祠堂,禁止祭祖、烧香等活动,建立神社体系,全岛共设神社200多座,强制台湾人每月参拜神社,要求学校集体举行“天照大神祭”。
另外,日本在台湾推行日本年号和纪年法,公务员与教师被要求穿日式制服。还推行“日式家庭”概念,对全日式家庭(讲日语、穿和服、吃日餐)在教育、税收、就业方面给予照顾。
教育方面,则是推行日语教育和奴化教育,旨在通过改语改心,把台湾人变成日本人。
二、日式教育
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教育政策,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教育为手段,消灭台湾原有的民族意识与文化根基,培养对日本国王忠诚、对殖民统治顺从的“皇民”。
![]()
日本人在“驯化”台湾学生
在统治初期(1895-1919年),日本政府建立了带有种族歧视性质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公学校” 专供台湾人就读,课程以日语、算术、实用技能为主,目的是培养服从命令、劳作听话的底层劳工;“普通学校” 则专为日本移民子弟设置,教育内容完整,强调知识与人格培养。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区隔,明确地将台湾人排除在高等教育与行政体系之外,形成教育上的阶级与民族分化。
从1930年开始,日本逐步推进“皇民化运动”,要“化台湾人于皇国之民”,要求所有台湾人“以日本人之心为心”。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殖民政府进一步强化教育控制,全面实施“皇民化教育”政策。学校教育、宗教仪式、社会活动皆围绕“忠君爱国”“为天皇奉献”展开,学生每日早晨必须向日本国王的“御真影”行礼,稍有不从,则拳脚棍棒齐下。
![]()
日本人“驯化”高山族儿童
日本殖民政府为台湾编撰的教材,如《修身》《国语读本》《国民道德》等,充斥着“忠君爱国”“天皇至上”的内容。在这些课本中,日本国王被描述为“日本的父母”“人间的神明”,学生被要求学习“以生命报答陛下的恩德”。历史与地理教材则刻意美化日本殖民,宣称“日本文明高于一切”“台湾自古与日本有缘”,将侵略包装为“开化”与“恩赐”。台湾被描绘成“大日本帝国南方的宝岛”,学生被教育要为“皇国南进”贡献力量。
三、推广日语
日语教育是殖民统治的重要环节,日语教育的目的自然是同化台湾人,培养所谓“国民”性格,使其忘却故国,心甘情愿做日本殖民统治者的顺民和奴仆。日本在台湾的日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
学校教育方面,1896 年3月31日,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总督府直辖诸学校官制》,决定成立直属总督府的台北“国语”学校以及各地“国语”传习所。“国语”学校为初等教育机构,办校宗旨是为台湾人学日语、日本人学台湾语(即闽南语)及培养日语教师。此外,日本殖民当局先后在台北、淡水、基隆等14个城市设立初级日语学校“国语”传习所。
1898年,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公学校令”,设立小学校专收日本儿童入学,各地“国语”传习所改为招收台湾儿童入学的公学校,设立招收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的“番童教育所”和“番人公学校”。公学校教职员薪水及旅费由总督府承担,其他经费主要由民众负担,由所在街、庄、社负责征收。
![]()
羞辱台湾学生的方言札
台湾学生被强制要求在校内全程使用日语,“讲方言(即台语或汉语)”被视为违纪行为,轻者罚抄,重者鞭打。许多学校设有“方言札”(一个小木牌,正面写着“方言札”),凡被发现讲母语者需要把这个小木牌挂在脖子上,羞辱示众。
社会教育方面,殖民当局还建立了大量的“国语”讲习所(和早期的传习所不同,传习所主要是培养日语师资),面向普通台湾民众教授日语。这种“讲习所”其实属于成人外语补习班,上课时间通常在晚上或农闲时期,高峰时达到了一村(部落)一所的规模。
另外,日本人还在城市里办了“国语”夜学会,吸收不善日语的台湾人入会,每期三个月,每晚授课1个半小时,夜校教学内容以日语为主,结合学习日常礼节。还有各类的“国语”练习会、“国语”普及会、“国语”研究夜学会、“国语”练习所等。同时,全台各地的社会团体,如升新会、妇人会、同风会、矫风会、自修会、青年会等,也都积极推行日语培训工作。
根据日本殖民当局统治台湾期间进行的调查,1942年台湾熟悉日语的人占人口总数的54.18%,超过70%的年轻人能用日语进行交流。数据也许有所夸大,但日本统治期间,在台湾培养了大量的精神日本人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人以作日本国民为荣,在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多次组织反政府暴动并长期策划台独活动,成了媚日、台独的骨干力量。
![]()
1930年代日化了的台北街景
日本在台湾的同化政策,使部分台湾人对日本产生了国家认同,也让一些台湾人籍由反对蒋政权残暴统治而萌生“台湾地位未定论”及独立思想。目前台湾岛内一些人倾向于“维持现状”,就是国家意识模糊的表现,而媚日、台独,则是殖民遗毒未除的结果。未来统一后,必须大刀阔斧锄奸匡正,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本在台推行日语教育部分,参照了程志燕的论文《日本在中国台湾推行的日语奴化教育及其危害》,在此表示感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