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学生下跪”的视频,火了。迷彩服、下跪、充电宝——这几个元素凑在一起,瞬间引爆了全网的情绪。
![]()
官方通报很快澄清:没有体罚,没有霸凌,是学生自己怕扣分跪下的。但,正是这个“自愿”,像一记无声的惊雷,重重地敲在我们这些中职教育者的心上。因为,这暴露了我们日常管理中,最不愿直视的痛点。
一、 事件复盘:不是霸凌,却比霸凌更刺痛的“自愿”下跪
让我们回到那个清晨。
10月10日,重庆某职教中心,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行为规范检查。两名学生干部(穿迷彩服者)发现一名同学携带了违规的充电宝。规定本身是为了安全,合情合理。
然而,下一秒发生的事情,让一切变了味。那名违规的学生,因为“担心班级考核分”,情绪激动之下,“扑通”一声跪下了。
没有打骂,没有逼迫。但这一跪,比任何体罚都让我们难受。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尊严,可以轻易地为那区区一分而牺牲?
二、 深度剖析:压垮孩子的,不是充电宝,而是“唯分是从”的管理重压
同为中职班主任,我们都懂。班级量化考核,是我们管理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指挥棒”。但久而久之,这根“指挥棒”容易变成沉重的“十字架”,压得学生和老师都喘不过气。
- 对学生而言: “扣分”等于“给班级抹黑”,等于“对不起老师”,这种沉重的道德压力,让一次普通的违纪,变成了无法承受之重。
- 对老师而言: 考核分与绩效、评优挂钩,我们是否在无形中,将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了惊弓之鸟?
那一跪,跪的不是检查的同学,而是对一套僵化考核体系的恐惧。 我们的教育,何时变得如此“斤斤计较”,以至于让孩子忘记了,他本身的价值,远高于任何冰冷的分数?
三、 教育反思:我们是在培养“不犯错”的学生,还是“有担当”的人?
这件事,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所有中职班主任的困境与无奈。它逼问我们:管理的效率与教育的温度,究竟该如何取舍?
1. 规则之困:是终点,还是起点?
“禁止充电宝”是规则的终点——违者受罚。但教育的起点,应是“为什么禁止”?我们是否花了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情沟通,让他们从心底理解并认同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恐惧扣分的后果?
2. 学生干部之惑:是“小警察”,还是“同行者”?
那两位穿迷彩服的学生干部,他们或许也手足无措。我们赋予他们管理的权力,是否也同时教会了他们如何带着善意去沟通,如何成为帮助同学改正错误的“同行者”,而不是冷冰冰的“扣分员”?
3. 班主任之责:是“防火墙”,还是“暖心剂”?
事件发生后,学校对当事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这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成为学生犯错前敢于倾诉、犯错后敢于面对的第一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孩子,起来,任何错误我们都可以一起扛。在这个班里,你的尊严,永远排第一。”
四、 行动指南:从“事故”到“故事”,我们如何把这一课补上?
这个事件不应随着声明的发布而结束。它应该成为我们优化管理、温暖教育的开始。
- 开一场“尊严”班会: 坦诚地告诉学生:“班集体是我们共同的家,不是冰冷的分数榜。我宁愿要一个扣分但有温度的班级,也不要一个满分却人人自危的集体。”
- 设一个“缓冲带”: 在班规中引入“首违不罚”、“以服务代扣分”(如为班级做一件公益事替代扣分)等人性化机制。
- 做一次角色互换: 让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互换角色体验,共同探讨“什么样的检查既能维护纪律,又能彼此尊重”。
结语:
事情会平息,热搜会过去。但希望我们心里的波澜,不要停止。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照亮,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挺直腰杆走路。 愿我们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中职班主任,都能用我们的智慧和温度,扛住管理的压力,托起孩子的尊严。
转发给更多的同仁,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校园,少一些“下跪”的恐惧,多一些“站起来”的勇气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