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南市区老城厢里出生的朱盛庸在高三那年偶然得到一个赴美留学机会,却因为不愿意错过患癌外公的最后半年而放弃,而他的好友踏上了去美国的路。留在国内的朱盛庸毕业后放弃统一分配,自主择业,见证了上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盛庸”是小说《凡人传》的主角,生活中的原型是作者和晓的丈夫。2007年硕士毕业来到上海工作、生活,辗转多个行业的斜杠网文作家和晓,笔下流淌出的上海凡人故事成为近年涌现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标杆性作品。
![]()
《凡人传》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拿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厚厚一本《凡人传》,和晓说:“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我选择了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而是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选择了我,选择了一个相对有生活经验的作者。”
以《凡人传》为主角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评论家吴俊将这部作品概括为“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上海人的生活流”。
评论家黄德海认为,《凡人传》很符合新大众文艺的范畴,“大众写、大众读、写大众”。在他看来,一位并非出生在上海的作者写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上海市井生活,体现出作者本身的创作能力,“网文也好,实体出版也好,面对的都是雅俗共赏的问题,如何找到平衡点?《凡人传》做到了。”
“和晓懂生活,懂生活里的人,所以她作为外来者能抓住并不在场的时代故事里人的体验状态,这是很难的。”作家赵松说。
评论家黄平提到,网络文学特别强调沉浸式的世界,对读者有疗愈解脱的功能,换言之就“爽”和放松,现实主义题材是不容易承担这样的功能的,《凡人传》的聪明之处在于处处戳中现实中最尖锐的部分,“去不去美国?分配还是自主就业?从1997年一路讲到新世纪”。在他看来,如果说读者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品有不满足的地方,往往在于大众文艺与精英文艺的割裂,二者真正交叠,或许就会诞生这个时代的《红楼梦》。
《凡人传》吸引评论家项静的是其中包含的大量生活史内容,“比如上海1991年工资是怎样的,你是职业中专或本科生有怎样不同的薪酬差异;肯德基是什么时候进入上海的、24小时便利店什么时候开始有。”在她看来,《凡人传》有“去传奇化”的特点,同时又足够“狗血”,也就是说一方面非常接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符合对人物命运超出想象的结构、故事的需求。
“我是《收获》编辑,很多时候在纯文学阅读中感受不到活在当下,那个文学的世界仿佛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不相干,自顾自地走过去。现实主义题材网络文学称得上‘与时代共振,与现实共鸣’,我们的时代有什么,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遇见、看见,同时,网络文学的大容量使得史诗式叙事成为可能。”从业多年的《收获》副总编谢锦肯定了网络文学之于现实题材的优势所在,但她也提醒要注意“换汤不换药”的故事重复问题,网络文学要善于把握住题材优势,而不是“画皮”,避免“流水账”“工具人”“为故事而故事,为情节而情节”。
“在今天的时代,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要实现全介质传播,纸质出版可能不再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每个创作者仍然有必要问一问自己,你的文字是否经得起纸质的考验,是否值得印在纸上?”谢锦说。
原标题:《网络文学写现实,不只是“爽”》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