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主题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重点活动之一,由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出版集团共同主办,《十月》杂志社承办。
![]()
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出席并致辞,钟红明、季亚娅、徐晨亮、杜小烨、张晓琴、徐刚等十余位评论家、出版人参加并就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李壮主持。本届入选“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的三位青年作家分别是:周宏翔、林为攀、顾拜妮。
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在致辞中代表主办方对与会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青年写作正面临复杂多变的语境挑战,在这种复杂背景下,仍有一批青年选择写作、坚守写作,并试图以文字之力回应时代深处的变动。正是这样的青年写作者,承载着中国文学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表示,北京出版集团和“十月”品牌向来有关注、发现、培养、助力青年作家的传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平台引领作用,推动该计划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助力青年作家成长。
![]()
《收获》主编钟红明从文学期刊编辑的视角出发,指出文学期刊是青年作家亮相的第一个重要舞台,《收获》杂志通过设立“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刊发创作谈、邀请年轻评论家综评等方式,持续地观察和扶持着青年写作。她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认为青年作家不应急于获得肯定,真正的热爱比外部认可更能支持长远创作。
![]()
《十月》主编季亚娅基于评审实践,呼吁文学从业者扩大青年写作观察、遴选范围,扩容青年写作样本库,以发现更多元的青年创作。她分析了当下青年作家出场方式的变化,如流量的前置性影响、创意写作学院派写作的大量涌入。尽管面临挑战,她仍持乐观态度,并以《十月·青年专号》销售数据的实例,证明年轻读者对同龄人作品葆有热情。她重申《十月》杂志“文学向未来”的宗旨,强调青年写作应坚守先锋精神而非模仿旧有先锋形式。
![]()
《当代》主编徐晨亮从当下媒介环境出发,谈到应警惕基于粉丝流量来判断出版价值的倾向,要回到真正的文学议程与文学问题。他也提出,讨论青年写作的前提是切实地关注当下年青一代的现实处境,回应他们不同于过去世代的真实精神难题。他区分了“作为出路的写作”与“作为出口的写作”,并坚定地支持后者,呼吁当下的写作者先成为“文学中人”,再考虑成为“文坛中人”。
![]()
《花城》副主编杜小烨指出,当前青年写作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在文学传统中难以找到个人声音,受“影响的焦虑”所困;二是经验同质化和历史感稀薄,导致写作悬浮;三是受流量经济裹挟,被迫将文学快餐化。尽管如此,她仍对青年写作抱有期待,希望青年作家能开拓新题材,融合不同类型元素,用独特语法在个人命运中编织社会变迁,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结合创意写作教学经验,指出青年写作者普遍面临经验同质化的困惑。她认为,写作固然可以基于“我”的生活,但更需要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来拓展视野、获取素材。因此,青年作者在观察身边同龄人之外,应将目光投向更深远、更辽阔的世界中的人们。
![]()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在发言中强调,“青年”不是单纯的年龄标签,而是一种具备创新、锋芒、真诚与冒险精神的状态。即便年长者如王蒙先生,只要保持写作的锐气与“青年性”,依然可被视为青年。因此,“青年”具有召唤性,激励每个人打破常规、勇于革新,不受年龄限制,始终保持对文学可能性的探索。
![]()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探讨青年写作创新与大众接受度的关系,指出先锋作品常与大众审美存在隔阂,如《尤利西斯》至今仍难被广泛理解。他认为,当下创作界在关注青年写作议题中的“创新”问题时往往会聚焦于“难度”与“可能性”,但文学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创新也需要有限度、需要有耐心的“渐进性”,应结合社会接受心理的阶段性,并举朦胧诗、毕加索画作为例,说明随时间推移,先锋可能成为常态。最后,他提醒在追求创新时需警惕过度超前,避免陷入形式化,必要时可借“古文运动”式的回退推动文学健康发展。
![]()
理想国华语文学馆主编杨爽从出版数据切入,指出当前青年纯文学小说市场呈现“大片模式”,在她统计的数据中,销量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作品,多数作品平均开卷销量检测数据仅500册;非虚构类表现优于小说。她呼吁重新审视叙事价值,警惕过度形式化,并强调编辑需协助作者应对市场压力,保护创作初心。
![]()
![]()
![]()
作为本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周宏翔、林为攀、顾拜妮也先后发言。周宏翔提出创新核心在于“人的创新”,应捕捉同代人在精神、观念与生活方式上的细微流变。林为攀结合个人经历,分享《十月》发表作品《搭萨》对其创作生涯的转折意义,他主张通过具象经验打开叙事新思路,并强调写作需持续寻找新鲜感与连接感。顾拜妮探讨文学的“难度”与“可能性”,认为难度是魅力的源泉,体现在语言破壁与思想穿透;可能性则在于文学提供的沉浸体验、共情桥梁与未来预言。
![]()
行超、刘诗宇、康春华、江汀等评论家、出版人先后发言,各位与会嘉宾就“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并对三位“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的写作和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评析。
据悉,为支持鼓励青年作家创作,王蒙先生捐出个人稿费,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商议决定,联合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共同设立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以扶持和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鼓励青年作家们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的设立,寄托着王蒙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情担当,和对青年写作者的热情期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