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闻泰科技发了个公告,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就是那家年营收能到147亿的车规级芯片龙头,被荷兰政府冻结了资产和知识产权调整的权限。
荷兰企业法院连庭审都没开,直接就把中方派过去的CEO张学政的职权给停了,可荷兰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对中资下手?嘴上说的国家安全,背后会不会藏着美国的影子?
![]()
荷兰对安世的管控,从一开始就透着股急劲儿,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先扔出一道部长令,要求安世在全球的30个主体,未来一年内不能动资产、不能调知识产权、不能改业务。
甚至连人员调整都不行,这等于直接把一家科技公司的手脚捆住了,不管是技术布局还是产能调配,所有核心战略全得停摆。
紧接着在10月1日,安世的荷兰籍首席法务官,拉上德国籍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一起向荷兰企业法院申请紧急措施。
![]()
按正常法律流程,法院至少得开个庭,听听双方的说法再做决定,可这次荷兰法院连基本程序都省了。
当天就暂停了张学政的执行董事和CEO职权,还把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裕成控股持有的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了。
到了10月7日,庭审裁决下来,不仅没撤销之前的措施,反而又加了一条,这些管控要一直持续到调查结束,同时还得新增一名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
这意味着闻泰虽然还能拿到安世的经济收益,但公司怎么管、技术怎么用、业务怎么推进,中方说了不算了,明明是控股股东,却被硬生生剥走了治理权。
![]()
但股权至上是全球通行的商业规则,尤其是欧美市场,平时总标榜按法律和治理结构办事。
可荷兰这次的操作,完全把这套规则抛到了脑后,没庭审就夺权,没说清理由就冻结资产,与其说是监管,倒不如说更像一场针对性的控制权转移。
不过要搞懂荷兰为什么这么急,得先说说安世半导体到底有多重要,这家公司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前身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几十年,手里握着欧洲最核心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技术。
这种芯片可是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心脏,要是没它,车企就算把车身造出来,也没法正常跑。
![]()
2018年,闻泰科技花了超250亿元,把安世彻底买了下来,这笔并购在当时算是中资切入全球车规芯片赛道的关键一步。
靠着安世积累的技术和客户网络,闻泰一下子就打进了博世、华为这些全球巨头的供应链,到2024年,安世147亿元的营收,几乎撑起了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的半壁江山。
今年7月,闻泰更是下了孤注一掷的决心,把消费电子ODM业务彻底剥离,董事会还搞了次大换血,引入3名安世系的高管,明摆着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半导体上。
可谁也没料到,这种聚焦主业的正常操作,到了欧洲却引来了警惕——荷兰真正担心的,其实是安世的技术和产能会往中国转移。
![]()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是未来制造业的必争之地,欧洲本土的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产业,都得靠这种芯片撑着。
要是安世的核心技术流到中国,欧洲不仅会丢了一个技术高地,还可能让本土产业链陷入空心化。
这也是为什么外籍高管会在申请里明确提股权转让,其实就是想重新掌控公司,阻止技术向中国转移。
而且安世在全球车规功率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不算小,尤其是车规MOSFET领域,它的产品稳定性和技术成熟度,目前还没几家能完全替代。
![]()
安世对中国就是突破海外技术封锁的跳板,可对荷兰这些欧洲国家来说,安世是守住本土产业优势的屏障,这两种诉求撞在一起,再加上外部力量推波助澜,就有了这次的冻结事件。
要是只盯着荷兰一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它单方面的监管动作,但把最近几年的事串起来看,这更像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围堵中国的一环。
这些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打压,早就从针对单个企业升级到了全产业链围堵。
从限制华为拿芯片,到阻止中芯国际进口先进设备,再到逼着盟友一起限制半导体技术出口,目标就是不让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突破。
荷兰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手里又握着ASML这样的关键企业,一直被美国盯得紧。
![]()
2023年的时候,美国就曾给荷兰施压,要求ASML限制向中国出口DUV光刻机。
这种设备是生产成熟制程芯片的关键,而安世做的车规芯片,正好需要这类设备支持,当时荷兰虽然没完全答应,但也悄悄收紧了出口政策。
这次安世的事情就很难说没有美国的推手,毕竟美国一直担心中国通过海外并购买到核心技术,安世作为中资控股的欧洲半导体企业,自然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再加上美国想把欧洲的半导体产业链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不让欧洲和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走得太近,荷兰对安世动手,刚好符合美国的全局战略。
![]()
这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针对中国企业的事情了,之前有中资企业想收购德国一家汽车芯片设计公司,德国政府就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剥离核心专利。
还有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在整合阶段都遇到过当地管理层的权力博弈,以及政府的变相干预。
这些案例背后,都能看到地缘政治的影子,而美国往往就是那个幕后操盘手。
安世不是结束,而是给中资半导体企业出海提了个醒,它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在半导体这种战略赛道上,纯粹的商业逻辑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地缘政治会像隐形的手,随时影响企业的运营。
![]()
中资企业未来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得从三个方面补上功课,优化治理结构就是重中之重。
这次安世出问题,部分原因就是关键岗位的外籍高管联合发难,未来中企在海外并购时,不能只盯着技术和市场,得提前规划好治理结构。
比如在董事会里保持中方的决策话语权,关键岗位像法务、财务,别让单一国籍的人把控,同时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减少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矛盾。
而且我们还要加速自主创新,靠海外并购买技术的路子,现在看来越来越难走,中资企业更该把精力放在自主研发上。
![]()
就像国内的士兰微、斯达半导,近几年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一直砸钱投入,产能和技术都在快速提升,已经能在部分领域替代进口产品。只有自己握牢核心技术,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
对欧洲这种敏感地区,未来的技术合作不能再走全盘收购的老路,可以试试联合研发技术授权这些更灵活的模式。
和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把技术共享的边界说清楚,同时明确监管规则,减少对方对技术转移的担忧,这样既能拿到技术支持,又能降低被夺权的风险。
![]()
安世这次被针对让我们看清了半导体赛道的竞争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企要放弃全球化,相反,它提醒我们,未来的全球化需要更清醒的认知、更周密的规划,还有更强大的自主实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守住自己的技术和市场,真正实现走出去还能站得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