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观察了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应该是二年级的“乘法的认识”。课后讨论,授课教师问:“如何用好这样的情境图促进教学?”
我对这幅情境图有这样的认识:“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太空太泛,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引领意义。你想:站在小孩子的角度,他会知道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我们怎样理解数学信息?是不是只有数量才是数学信息?分类会不会也是数学信息?
因此,对于教材,不能拿来就用,要学会改造着用。这就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就我看来,除数量和数量关系,分类也是数学信息。另外,不要一上来就是“说一说”(这样的“说一说”,只是随口说一说,是未经思考和审视的说,也不会是高质量的说),而是要有学习活动的指引“观察一下”,观察以后,不是说“知道”,而是说“发现”。这是发现方法、对图的运用的指引。
对于学生的发现方向和内容,也要尽可能给出一定的指引(不要就是“数学信息”)。不然他们说出的无关的信息不处理,学生要么就失去参与积极性,要么他们不会自己发现而是去猜老师想要的问题,反而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发现;而把学生发现的都处理,时间又不允许。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可能这样设计:“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他们有哪些游乐活动?”(这是分类研究的数学信息)“对参与游乐活动的小朋友,你有哪些数量发现?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然后选择一种游乐方式集中教,其余几种可以分组讨论、实践运用。不知道这样处理会不会更能体现数学价值?
观察了不少的数学课,对于“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总体感觉用得好不多。这样调整一下,会不会好一些?求教方家。
另外,昨天发了推文把观课议课做成教学微研究。有这样一些留言,也放在这里:
留言讨论,值得留存:
上夫微尘:目前观课评课都还是盲人摸象,需要努力找到教学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
陈大伟:底层逻辑就是“以学论教”。
上夫微尘:如何学?我们观课时看到“学”,往往都是依据经验评价的表象,往往以果为因。我们要更深一层,要研究脑神经科学“学习的本质是神经元的连接”。不懂脑科学的观评课都是盲人摸象。
陈大伟:人因思而变。思考是主动的神经元的连接。看学生是否主动积极思考,是否在有质量地建立这样的连接?这就是以学论教的立脚点。基于在留言中的讨论,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把以学论教作为观课议课的第一策略。
今早,我又有这样的留言:“对观察到的课堂现象、讲述的教育故事要问一问:‘这是关于什么(比如板书、PPT制作与运用、师生关系、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问题’找出答案来。这里的答案就是主题。”观课议课做有主题的研究,主题的一种来源就是课堂的现象观察和提炼。
上午,用过这样的方法,效果明显。观课议课就是这样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
![]()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原文有删改,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