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灰黑色飞翼造型的轰炸机从加州基地滑跑升空,地面欢呼声还没落下,太平洋对岸的雷达屏幕上已跳出预警信号,这就是美军号称“第六代幽灵”的B-21“突袭者”的现状——产线还没全开,反制它的网早已张开。
![]()
可谓将军云的研发速度提前了至少10年左右的水平,也将原先美国的战略轰炸机的研发速度提前了至少20年左右的水平。
可谓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传统的20年的攻关路程以9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借助了近53亿美元的巨额预算,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就直接将数字孪生的技术运用到了6架的首批试验机的量产上。
不知不觉就将“飞马”的模式引到了造车的领域中去,虽说看似高效的“边飞边造”模式却也埋下了不少的隐患。军事专家邵永灵点破关键:飞机不是手机软件,复杂系统的问题往往试飞才暴露,数字模拟再精准也替代不了真实气流。
急着下线的B-21带着与生俱来的矛盾。它比B-2体积小成本低,隐身涂层和进气道设计更隐蔽,但载弹量砍半到9吨,航程刚过8000公里。
![]()
为省钱采用开放式架构,结果变成“带翅膀的计算机”——软件升级能增强性能,也意味着黑客可能成为它的新天敌。
更尴尬的是,美军提前宣布部署计划,南达科他州、密苏里州、得克萨斯州的基地还没拿到飞机就先升级设施,这种“先修庙后请神”的举动,暴露了美国对亚太威慑力断档的焦虑。
但更致命的却是B-21还未就役就面临的却是反隐身技术的跨越式的发展,彻底地打破了以往的隐身战机的防空盾牌。就在美国还在对"穿透性制空"这一概念举棋不定的时候,新一代的米波雷达、量子雷达,还有天基红外系统,早就编织成了一张立体化的侦测网络。
东风-17那乘波体弹头,在大气层边上跟打水漂似的来回折腾,这轨迹把现有的反导系统都给绕晕了,根本算不过来,还有那鹰击-21,从轰-6K上发射后,直接俯冲加速,简直就是航母编队的克星。
![]()
和B-21那种需要前线机场来提供加油支援的武器不同,这些高超音速武器从内陆纵深地带发射,就能覆盖住太平洋的关键航道。
美军设想B-21带着无人机群穿透防线,现实是它自己可能先成“笼中鸟”,西太平洋地区密布的反隐身雷达阵列,配合北斗卫星的实时追踪,让隐身战机无处遁形。
再加上东风-26D射程直接覆盖关岛,B-21计划部署的基地全在火力范围内,一位业内专家说得干脆:“你还没起飞,我的导弹已经订好坐标了。”
就像一场经典的错位竞争一样,B-21的发展也让众多的民间外的“预言家”们都纷纷的“亮剑”了,美国如今还在抱着冷战那套老思路造飞机呢,可它的对手早就用智能网络把天罗地网给织起来了。
![]()
而当了B-21的“大秀”者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都在吹嘘其能“指挥”无数的远程无人机时,我们的东方大国的无人舰队就已经悄悄的出现在了南海的巡航线上;而当美军还在纠结如何将核能和常规的军事力量统一起来的“核常兼备”的大难题时,我们的东风快递却已经实现了“一小时的全球直达”。
这场博弈也从战术的层面上印证了现代战争的深刻真理: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单纯的以武器的性能为高低的简单的比拼,而是更深层的体系的破击的智慧。
轰炸机的隐身神话逐渐褪色同时,未来打击的形态必将由更快、更智能、更难以捉摸的高低平的打击方式代之。
![]()
尽管B-21的确可能在某些局部的冲突中能展现出其所谓的“先进性”和“威力”,但却在大国的对抗中,却只能像一枚时迟失速的棋子般,在刚刚将其摆上棋盘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发现了自己所处的棋局早已悄然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