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照例推送每日舰队动态,却在不起眼的表格里把F/A-18E/F Block III的“空战射程”一栏标红。同一时刻,关岛安德森基地外网论坛流出一张手机照:三架灰绿色歼-15T模型被摆上美军简报台,机翼下挂着比机身还长的白色导弹。照片配文只有一句:“PL-17射程已经大于我们预警机的安全距离。”两张截图在中美军迷圈同步发酵,把原本藏在智库报告里的“错位较量”直接拉到聚光灯下。
![]()
山军事博主“辽南小舰”放大对比发现,切口角度与珠海航展曾亮相的歼-16电战型几乎一致,意味着氮化镓AESA天线尺寸再加长8厘米。别小看这8厘米,按业内通用公式,探测距离可净增30公里,对F-18这类中型机而言,已经拉开“先视”差距。更关键的是,天线加长后仍能保持6000小时寿命,说明散热与振动难题被一并攻克,成熟度不再是实验室级别。
11月10日白天,卡尔·文森号在菲律宾海起飞两架F-35C,试图用E-2D引导“静默突袭”,演练对海打击。可据日本海自随舰摄影师透露,F-35C升空不到十分钟就收到“不明雷达锁定”告警,只能抛掉外挂副油箱掉头返航。事后复盘,锁定源极可能是山东舰上空的空警-600,其L波段雷达对隐身目标拥有“烧穿”模式,配合歼-15T的被动定位,可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把火控数据通过战术链回传。这一幕让美军意识到,当对手拥有同代预警机时,F-35C的隐身优势被拉回“均势”,剩下的比拼又回到导弹射程与载弹量。
![]()
PL-15出口型早已在沙特试射打出145公里外“直接碰撞”视频,自用型射程只会更远;而最新流出的PL-17弹体长度逼近6米,固体双脉冲发动机加二次点火,让美媒直接给出“300-400公里”估算值。反观F-18E/F,目前挂载的最远空空弹是AIM-174B,由“标准”-6舰载防空导弹改来,射程260公里,却因弹径粗大,一架超级大黄蜂只能带两枚,且需要E-2D全程提供中段制导。换句话说,如果歼-15T一次挂4枚PL-17,美军同批次就要起飞两架F-18加一架E-2D才能对等,甲板周转立刻吃紧。数量优势还没开打,就被“一架顶两架”的挂载效率吃掉一半。
![]()
美军11艘核动力航母听上去浩浩荡荡,可按照11月11日“海军舰队司令部”推特更新的实时数据,只有华盛顿号(CVN-73)在日本横须贺处于“可用”状态;林肯号刚结束中东部署,正在圣迭戈进行28个月延寿;福特号仍卡在电磁弹射软件升级,预计2026年才能远航。算下来,西太能随时出动的航母甲板只剩3块,每块最多搭载44架F-18E/F。而中方双航母编队若各自携带24架歼-15T,加上陆基起飞的歼-16与轰-6K,一次远程齐射可打出96枚PL-17,形成“射程墙”。美军要让导弹飞进这条墙,必须先让E-2D靠前,可预警机一旦前出300公里,自身就进入PL-17的不可逃逸区,等于把“空中指挥所”送进对方靶场。
![]()
歼-15T从试飞到上舰仅用了26个月,而F-18E/F Block III从立项到形成IOC拖了58个月,至今还有30%的APG-79V4雷达备件没到位。美方工程师在Reddit论坛吐槽:“每交付10部雷达,就有2部因氮化镓芯片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返厂。”反观中方,氮化镓产线已在国内三条晶圆厂同时铺开,月产能突破2万片,把雷达成本压到美军六成。价格优势直接转化为训练时长: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年飞行小时数已拉到210小时,比美海军舰载航空兵联盟公布的185小时多出25小时。多出来的25小时,足够完成6次远程导弹实射,把火控数据烧进飞控计算机,战时开机即打,无需现场校射。
![]()
夜色再次降临西太,华盛顿号甲板灯火通明,地勤把一枚暗灰色导弹推入F-18中线挂点,弹体标识却是“训练弹”。隔着一千公里,山东舰的折叠机翼缓缓升起,PL-17实弹在灯光下闪出冷冽的金属光。11月11日这一天,没有炮火,也没有雷达告警,却悄悄把一场“错位较量”写进双方值班日志:射程远的,已经先声夺人;数量多的,却被绑在船坞。下一次太平洋演习,谁先把导弹射到对方预警机脚下,答案或许不用再等五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