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锦涵,新京报我们视频记者,从业2年,曾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
代表作:
近日, “最快护士” 张水华在哈尔滨马拉松赛后接受采访时哭求调休一事引发全网热议。
8月31日,我最初看到这段视频时,感觉新闻价值不高。张水华只是一个普通人,吐槽几句话,这种事网络上很多。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张水华因这段发言被“骂上热搜”并引来更大规模的网暴。至此,我决定跟进这个选题。
![]()
首先,这段采访为何会引发大量关注?舆论关注的焦点又是什么?张水华是否频繁调休参赛耽误本职工作,她与领导、同事关系如何?最重要的是,张水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受访时是在什么样的心情和语境下说的这番话?
采访前,搜集选题背景信息是首要工作。我发现,张水华被很多人想象成自己身边的同事,有人借着对张水华的批评甚至攻击,来发泄自己对同事的不满。网上的声音从一开始的质疑,逐渐成为批评,再转向人身攻击,最终大量难以辨明真伪的信息,引来了更多针对张水华及其工作单位、亲友的网暴。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既是公众需求,也是媒体职责所在。
![]()
我前期联系了多位张水华供职医院的工作人员,除了想拿到张水华夫妇的联系方式,更重要的是侧面了解她的性格、为人以及医院同事们对事件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两个信息:张水华是个比较简单的人,平时说话比较直;医院不会接受采访。
给采访对象打电话,如何开场很重要。为了不被马上挂电话,我给张水华打电话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水华老师,我看到网络上很多对你的批评声很担心,您现在是不是有委屈,有很多话想说?”而不是“您好,我是新京报记者,我想……”当时我以为她情绪可能很激动,但她语气却很轻松,只说:“我不方便接受采访。”我马上追问:“我有您爱人联系方式,他可以代您接受采访吗?”她说:“你找他吧,他可以帮我回答。”
有了本人的许可,我选择联系张水华的丈夫王岢。王岢一开始也拒绝采访,只说网上很多信息不实、采访视频被断章取义、张水华说话不严谨。事件初期,张水华一方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王岢的表态作为独家信息,如果发布将有很大关注度。但我最终没有选择发稿,一方面因为医院未接受采访,王岢的话是单方信源,信息平衡性不足;另一方面,我想争取王岢同意接受面对面的采访,如果急着发稿,可能会让他反感。我剩下要做的就是与他保持沟通。
在后续沟通中我发现,王岢很担心妻子因网暴而遭受伤害,所以表现出很强的倾诉欲。之所以没有选择第一时间接受采访,他是寄希望医院能公开回应此事。我由此确定,他一定会接受媒体采访,但不一定会让我做一次专访。于是我继续与他沟通:“这两天网络上有很多医院、卫健委回应的报道,但唯独没有你们当事方的声音。其实这些内容我打个电话就采访到了,一直忍住发稿欲望,就是想尽可能了解事件全貌,我不愿意为了流量写出激化矛盾的报道,最终为网暴“拱火”,这不符合报社的价值观。”也许真诚打动了他,王岢认可了我的想法,最终同意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
9月2日中午,王岢针对舆论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接受了我的采访。由于医院方始终不接受采访,我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医院工作人员,并结合公开资料交叉核实。第一篇报道回应了争议焦点,旨在减少明显失实的流言。报道发布后,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浏览量10w+。
![]()
采访不是一锤子买卖,文章发出后我继续关注舆论走向。我发现,虽然仍有不少针对张水华的攻击,但网络上也有了更多理性的声音出现。也因为前面的采访,让王岢、张水华夫妇与我建立了信任。
王岢比张水华大10多岁,张水华说,王岢把她当女儿宠。在各个方面,张水华都很依赖王岢。在王岢的角度,他之所以在乎舆论,一方面是因为知道自己妻子没有恶意;另一方面是,不愿意妻子被人打上“霸凌同事”的标签。王岢太想保护妻子张水华了,他一遍遍地在网络上给人回消息,希望停止对妻子的网暴,但收效甚微。
张水华的很多事都是王岢代为处理,张水华甚至不会通过网络订机票。从报名参加马拉松,到工作中帮妻子做PPT,几乎都是王岢代办。9月3日下午,有多家媒体报道361°与张水华解约的消息,我联系王岢求证,得到的答复是:“假消息”。王岢说:“我还不知道这事呢。”当天晚上,王岢给我打来电话说:“刚刚361°才给我们打来电话说解约的事情。媒体报道写得有鼻子有眼,不解约也不行了。真是全网都知道了,我却是最后才知道的。”我说:“要不出一篇报道?如果你还没签字,之前解约的报道属于失实信息。”王岢说:“你千万别报道,361°也是受害方,别把他们再往风口上推了,我们一直合作很愉快,就这样结束吧。”我问:“现在大家都认为张水华被361°快速切割,是被抛弃了,你还维护他们吗?”他说:“算了,已经很对不起他们了。”好吧,又错过了一条独家消息。但事后回想,也许是因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一次次克制住发稿欲望,最终才得到独家专访的机会。
![]()
9月6日(周六)晚,王岢发来消息说,张水华计划9月14日参加沈阳马拉松,想在这之后集中回应一些网传谣言,问我有没有兴趣。9月8日(周一),我的出差采访申请获批,报社同意我面采张水华。当晚,我与到达福州后,第一时间前往王岢经营的洗衣店,沟通第二天采访拍摄事宜。
我担心张水华遭遇网暴导致精神状态不佳,采访有难度。第一次见到张水华后我发现,她似乎不在意网络上的谩骂声。现实中,她是个不怎么爱讲话的人,偶尔开口,说话也比较直接,时不时和丈夫拌嘴。当时我想,那采访应该是没问题了。
9月9日,张水华坐在镜头前问题才出现。张水华似乎不太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被人网暴了,也不理解别人为什么要骂自己。她坐在镜头前,几乎没有表达欲望。加之当天福州天气热,采访位置没有空调,椅子硬坐着不舒服,张水华实在坐不住,一度要终止采访。那怎么能行!这次让她走了,以后可能就再没有机会了。
在双方陷入尴尬时,我突然想到,采访前与他们夫妇交流时,张水华时不时会和王岢拌几句嘴。是不是只有王岢在场,张水华才有表达欲望?于是我们极力劝说王岢一同出镜接受采访,所幸王岢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他边说,张水华边补充或者反驳,最重要的人物专访才得以完成。
结束采访时,张水华情绪不大好。因为忙到中午一点才结束,她急着要赶回家,孩子还没吃饭,她傍晚还要参加跑步训练。张水华有些埋怨的说,采访已经打乱了她的时间安排。好吧,她确实是个耿直的人。
9月9日晚,主要是跟拍她的日常生活。在跑步时,需要拍摄几个视频画面,但是张水华实在跑得太快,无人机都追不上她。我想让她跑慢点,但她并不理睬,只说了一句:“我不想摆拍。”
![]()
写稿时我在思考,那些针对张水华的网暴,最终让她的亲友、同事、单位一起承担很多难以承受的东西。即使是张水华这样一个简单的人,她可以不在意网上舆论,但她身边的人会在意。网上的谩骂、谣言顺着网线进入并影响她的现实生活。
事后她给我发来信息:“现在想明白很多,之前我都没去思考”“这件事情让我需要学会成长,向现实低头,我只是空气里微小的尘埃,需要融入社会”“这次事件或许是上天给我安排的机会,让我成长,我要感恩大家”……后来,王岢告诉我,张水华请了一天年假在家反思自己的问题,考虑到张水华的情况,最终二人决定放弃沈阳马拉松比赛。
我们希望这篇专访尽可能还原事件真相和张水华这个人,呈现她经历舆论风暴后的思考和自我救赎,也希望引导公众思考并认识到网暴对个体的伤害,报道发出后我看到评论区出现很多反思网暴的声音,这篇报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 | 刘锦涵
值班编辑 | 李 仪
运营总监 | 叶沛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