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记者见博报道:日前,记者来到赤壁市柳山湖镇柳山村,只见一排排规整的网箱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就是“85后”新农人谈红打造的黄鳝产业。作为咸宁鳝鱼产业的“领头雁”,谈红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技术突破打破产业瓶颈,用创新模式激活乡村经济,让“水中黄金”成为近千农户的致富密钥。
2020年,谈红瞄准黄鳝养殖的市场潜力,牵头成立赤壁市谈红鳝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可刚扎根柳山湖镇,他就发现当地鳝鱼养殖的“困局”:野生苗种濒临枯竭,传统养殖技术落后,不少农户守着优质水资源,却只能“望水兴叹”。
“要做就做最关键的环节。”谈红敏锐意识到,人工育苗是产业的“命脉”,攻克这一难题,才能让鳝鱼养殖“起死回生”。但黄鳝人工繁殖的两大难题,很快成了谈红的 “拦路虎”——催产药物配比无经验可借鉴,优质母本更是稀缺。
为了突破瓶颈,他把实验室当成“家”,每天凌晨就钻进操作间,盯着孵化盘观察十几个小时,记录水温、饵料、受精率等数据。最艰难时,采购的母本因水土不服大量死亡,受精率不足10%,团队成员一度想放弃。
但谈红并没有气馁,他很快调整方案,从水质调控到饵料改良,一步步试错、一次次优化。2021年6月,当谈红透过显微镜看到一颗颗成功受精的黄鳝卵时,连日来的疲惫瞬时烟消云散,这证明他不仅攻克了黄鳝人工育苗技术,更填补了我市这项技术上的空白。如今,他只需轻轻一摸,就能精准判断鳝鱼卵的成熟度。
随着技术成熟,谈红的养殖基地也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鳝鱼工厂”。2万平方米的恒温车间里,2万个立体网箱整齐排列,30℃的恒定水温让黄鳝生长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产量较传统养殖翻了数倍。2024年,谈红的基地年繁育黄鳝苗已达1亿尾,今年预计突破1.5亿尾,成为鄂南地区最大的黄鳝繁育养殖基地。
不止于工厂化养殖,谈红还创新推出“稻虾鳝”立体种养模式:稻田种稻、水体养虾养鳝,实现“一田三收”,亩均收益突破万元。为了让农户敢尝试,他以高于市场价10至15元的价格回收黄鳝,带动周边近千农户发展网箱养殖3000 亩、稻虾鳝立体养殖9000亩。
“谈红破解了黄鳝人工育种的‘卡脖子’难题,相当于解锁了鳝鱼产业的‘芯片’。” 赤壁市柳山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功胜说,这项技术不仅拓宽了农民水产养殖的新路径,更让镇上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让全镇向着乡村振兴又迈进了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