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好的职业教育?家长的回答很朴实:在校能学真本事,毕业找到好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成都聚焦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痛点问题,如对产业发展趋势洞察不够敏感敏锐、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实效性不足、专业布局存在重复交叉现象等,印发了《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通过整合校局地资源共建优质专业,融入“立园满园”提升专业内涵,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贯通,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校行动,有力有序推动4所院校专业优化调整。
《方案》明确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到2027年,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率将达88%,与园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打造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
那么,成都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实际成效究竟怎样?调整后的专业是否真正契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专业调整又为园区产业发展注入了哪些新动力?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实地走访成都市属高职院校、相关合作企业以及产业园区,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等多方位了解此次专业优化调整的真实现状。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基础实训室
“入学即就业”:
拓宽“校门-职场”通道,专业调整率达40%
一条真正用于市场订单生产的显示模组封装产线,如何成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练兵场”?走进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大楼“校中厂”——高仿真显示模组实训车间。从机器设备到人员操作流程,这里1:1还原了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车间模组封装生产产线。
现场,一群身着工作服的学生正围在一台生产设备前,学习模组绑定工艺实操课程。这条高仿真显示模组产线涵盖绑定、点胶、膜贴合、脱泡、CG贴合五个主要工序环节,1:1模拟还原真实生产环境。这不是工厂实习,而是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日常课堂。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仿真显示模组实训车间-校中厂
“在‘校中厂’里,大一、大二的学生便能接触到当下主流的产线技术。就拿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成都相关龙头企业的专业工程师会走进校园授课,助力学生完成从‘知晓理论’到‘熟练操作’的能力跃升。等到了大三,学生则会进入‘厂中校’接受岗位实践轮训,以便快速适应企业环境。”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涂智介绍,通过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大多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就业’。同时,通过专业优化调整,不仅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涂智
专业优化调整带来了哪些变化?在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卫星通信实训室,一组学生正围绕高性能计算机,专注处理从卫星实时回传的多光谱遥感影像。据悉,今年该学院与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省高职院校中首个空天产业学院,并同步增设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而这,正是成都以“产业需求侧”精准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的缩影。
在拓宽学生从“校门”迈向“职场”的通道上,截至目前,成都4所高职院校已与新华三、卡诺普等企业共建工匠学院、特色产业学院等38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1个,开设订单班51个。校企合作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标准68个,从源头提升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核心驱动力来自产业发展,根本目标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成都4所市属高职院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新增无人机测绘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13个,“专业实际调整率达40%,新增紧缺专业共完成招生800余人。”
双向奔赴: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率达66%
2020年,电子信息成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目前,成都已汇聚京东方、天马、中光电、出光兴产等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商,形成覆盖玻璃基板、发光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
▲成职-京东方新型显示产业学院
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职校生的职业发展也迎来了更多机遇。2019年毕业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发电专业的胡立勇,如今已是成都某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的BP工程师。他感慨道:“这种培养模式为我们职校生提前打破了学生与职场之间的‘墙’,让我们更早适应企业氛围。”在薪资待遇方面,他坦言,“毕业之后,我们同学当中超过80%的人都选择留在成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就我个人而言,薪资待遇相当不错,父母对我的工作也非常满意。”
作为用人单位,高新西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品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产业适时优化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利用“校中厂+厂中校”灵活开展教学,将企业员工的KPI考核融入学生考核评价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生产岗位的课程资源,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增强了学生岗位实操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产品制造生产基地SMT贴片实训车间
在农业人才培养领域,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通威共建产业学院。通威农发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优化调整是立足城市发展需求、前瞻布局人才培养的务实之举。此次双方围绕微藻高效育种、循环水养殖、智能工厂等产业前沿方向布局专业合作,将企业战略与技术需求直接转化为专业建设核心,破解了传统专业与产业脱节的痛点,让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刚需。
当前,成都正通过评估机制,建立“红黄牌”专业清单,有序推动停办一批红牌专业、改造一批黄牌专业、合并一批重复专业、新增一批紧缺专业、保留一批优质专业。经过优化调整,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的对接率,由53%提升至66%;与全市35个产业园区构建深度联动机制,对接率由59%提高到67%。根据《方案》到2027年,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率将达88%,与园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徐美娟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郭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