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力推的广州有多好吃?
![]()
公元前 214 年,秦兵踏过五岭瘴气,把番禺(今广州)钉进中原版图。
后来赵佗据地称南越王,
墓里的丝缕玉衣至今还沾着珠江的潮气,
这是广东最早的 “混血” 记忆,中原骨血裹着岭南瘴雾。
唐代市舶司一立,阿拉伯商队的驼铃就顺着海上丝路飘到珠江口。
船上的香料混着瓷器的釉色,在十三行的码头堆成山,直到清代一口通商,
广州成了中国看世界的独窗口,广绣里都绣着西洋钟的纹样。
现在早茶的虾饺还冒着热气,醒狮的锣鼓能震碎老街的晨雾。
深圳的高楼从稻田里长起来时,粤剧的水袖还在祠堂里飘,
广东从来不是突然 “醒” 的,是两千多年来,海风裹着历史,一砖一瓦堆出来的。
今天,跟诸位聊聊广东的小吃……
![]()
广东肠粉
源于唐时泷州龙龛糍,乾隆南巡赐名“肠粉”后传遍岭南。
这米皮薄如蝉翼,白似积雪,裹着鲜虾、牛肉或蛋液,在蒸屉里滚一遭便透亮如玉。
老广最识味,
布拉肠重馅鲜,抽屉肠重粉滑,酱汁必得现熬豉油混蒜香,一口落肚,连汤带粉“嗦”得见底,
这才叫“肠粉落肚,一日都精神”。
2022年其制作技艺已列广州非遗,
街头摊档至今飘着那股子米香、油香、酱香交织的烟火气,
是外地人打卡必吃,本地人顿顿不离的市井至味。
![]()
潮汕牛肉丸
得从客家人的“捶肉”手艺说起。
清末时,山区客家人养牛多,生牛肉过剩便剁碎捶成丸子煮存,慢慢成了小吃。
潮汕人学了去,改用两根三斤重铁棒捶打,把牛肉捶成肉浆,
加牛骨汤煮,蘸沙茶酱吃,弹得能当乒乓球打!
2017年这手捶技艺成广东非遗,汕头标准更狠,
牛肉含量必须超90%,实打实的“肉丸子”,不是“淀粉丸”!
这丸子咬一口,肉汁“嗞”地窜出来,又脆又弹,像咬了口会爆浆的牛肉云。
牛筋丸更绝,加了嫩筋,嚼起来“咯吱咯吱”响,潮汕人叫它“有嚼头”。
做法讲究:选黄牛后腿肉,铁棒捶打千次成浆,手挤成丸,温水定型再慢火煮,配沙茶酱或芹菜粒,香得嘞!
现在,它早成了潮汕人顿顿不离的“心头好”,外地人打卡必吃,
连《食神》里的“撒尿牛丸”都从它这儿取的经!
![]()
沙河粉
这碗始于清末广州沙河镇的“平民美食”,藏着岭南人的烟火日常。
樊阿香家的“义和居”小铺里,老父亲为病儿蒸出第一片米香四溢的粉皮,切条加葱油,便成了沙河粉的雏形。
如今它已入列国家级非遗,用白云山九龙泉浸米、青石磨慢磨、竹窝篮蒸制,
如蝉翼却韧劲十足。
干炒牛河的镬气、汤粉的鲜甜,都是广府人“一箸入魂”的乡愁。
这碗粉,是历史的味道,更是生活的温度。
![]()
广东早茶
始于清咸丰年间的“一厘馆”,如今已是岭南烟火气的代名词。
虾饺、叉烧包、蛋挞、干蒸烧卖“四大天王”,藏着百年技艺。
虾饺半月形十二褶,澄面皮裹鲜虾笋丁,咬开爆汁;
叉烧包顶部开裂露馅,咸甜肉汁裹着发酵面香,像极了老广的“外松内紧”。
“得闲饮茶”不是空话,一盅普洱配两件点心,
从阿婆晨练后“直落”到阿叔谈生意,茶楼里“揭盖续水”“叩指谢茶”的规矩,比合同还讲究。
这口茶,喝的是人情,也是传承,
2022年广府饮茶已入省级非遗,连00后都爱“叹”这口慢生活。
![]()
广式月饼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州莲香楼始创,以“皮薄如纸、馅足似月”闻名。
莲蓉馅取自南海莲子,经慢火熬制三小时成泥,配咸蛋黄如“月中金珠”,
咬开时油润甘香直窜喉舌。
老广有句俗语“八月十五不食莲蓉月,枉做岭南人”,说的就是这口“甜咸交响”。
其制作讲究“三醒七包”:
糖浆醒足24小时,面皮醒至松软,包馅时皮馅3:7比例,烘烤后回油三日方得“油润不腻”之妙。
如今,广式月饼不仅是中秋团圆象征,更被列入省非遗,
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连海外华人都要寻这口“故乡月味”。
![]()
广式糖水
双皮奶,顺德水牛奶的“软黄金”,上层奶皮甘香如脂,下层细腻似布丁,冷吃像慕斯,热食如炖蛋。
清末广州糖水铺“二沙三糊”基底,今加红豆、芒果成经典。
姜撞奶,番禺沙湾“姜埋奶”的江湖,姜汁与水牛奶激情碰撞,
嫩滑如豆腐花,姜香微辣不呛,老广冬天必点,驱寒暖胃“食咗唔使睇医生”。
杨枝甘露,香港利苑酒家1980年代创的“夏日顶流”,
芒果甜、西柚酸、西米Q弹、椰奶醇厚,冷热皆宜,一口穿越到港岛茶餐厅。
龟苓膏,岭南“暗黑养生糖”,龟板土茯苓熬煮,苦中带甘,配蜂蜜或椰奶,清热解毒“热气唔使怕”。
广东糖水,不单是糖+水,是四时轮转的味觉密码,
春祛湿、夏消暑、秋润肺、冬滋补,一碗糖水,半部岭南烟火史,
食咗先知“甜蜜有根,温暖有魂”。
![]()
隆江猪脚饭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潮州,
当地富商以隆江镇厨师秘制卤猪脚宴谢其治鳄患、兴水利之德。
韩愈尝后拍案:“此等糯香,当名隆江!”
从此,猪脚借地名传世,肥而不腻的皮肉裹着八角桂皮香,成了潮汕人“壮腰补膝”的乡愁。
如今,深圳城中村每五百米必有一摊,十元纸币换一碗琥珀色油光。
猪脚必选“四点”部位,火枪烧毛、
铁盆卤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煨三小时,卤汁渗入肌理,胶质如糖浆般起胶。
咬下时,皮糯如脂,肉烂如泥,酸菜粒如翡翠碎玉解腻,卤汁渗入米粒,
在唇齿间酿出微甜余韵。
这口非遗技艺,既是打工人“深漂食堂”的倔强,也是潮汕人“胶己人”的温暖,
更在2023年列入揭阳非遗,让“北有烤鸭,南有隆江”的俗语,活成了现代都市的烟火诗。
![]()
潮汕鱼丸
潮汕话称“鱼圆”,谐音“余圆”,寄寓团圆富足。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宋帝昺南逃时,渔民郑复之妻巧姑以鱼肉捶丸救驾,获封“甲子鱼丸”。
清《潮阳民风》载“自厨鱼肉”技艺,袁枚《随园食单》亦提其制法。
经千次捶打成胶,挤丸入60℃温水定型,
煮至浮起,配紫菜生菜,鲜甜弹牙似“浪涌舌尖”。
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
2020年入选省级非遗,成为潮汕人“无丸不成席”的味觉信仰。
![]()
云吞面
清末同治年间由湖南传入,经“三楚面馆”改良成市井传奇。
竹升面弹牙似银丝,云吞包着“三七肥瘦”猪肉与鲜虾,
汤底用大地鱼、猪骨慢熬,清鲜不膻,老广称“抵食夹大件”。
这碗面,藏着“面在上、云吞在底”的讲究,
更藏着岭南人“冬至食馄饨”的古俗,一口下去,乡愁与烟火气齐涌,比任何山珍都“正斗”!
![]()
煲仔饭
一煲藏烟火,一煲载春秋。
宋时岭南农民田间瓦煲焖腊肉饭,明清茶楼改良成“瓦煲饭”,2019年更入非遗。
选用增城丝苗米,米粒修长透亮,腊味油润渗米香,锅巴焦脆如金边。
老广讲究“趁热拌”,酱汁裹着每粒米,冬日捧煲,额头渗汗,是市井最质朴的满足。
如今,传统与创意共舞,黑松露、龙虾汤版登上殿堂,
而街头老字号仍排队一小时,只为那口“锅巴够焦、腊味够香”的地道滋味,
这火候里的光阴,最是岭南味。
![]()
你看,这些吃食就这样钻进广东人的日子,变成血和肉。
历史是冷的,但肠粉还烫着,鱼丸还在碗里跳。
那些两千年的海风,最后都吹在了今晨的粥碗里。
坐下来,吃一碗吧。
胃暖了,人就知道怎么继续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